第A32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书评:往事里的命运烟尘

【文/张晓雯】

    《十个人的上海前夜》

    作者:王唯铭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写“上海往事三部曲”的开篇作《与邬达克同时代》时,王唯铭还没从青年报社退休,正带领着报社里的年轻人行进在上海的街道上,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从点、线、面循序渐进解读上海的念头。于是,继以百年建筑为切入点之后,又有了《苏州河,黎明来敲门》诠释河两岸曾经上演的一幕幕海上大剧,以及新书《十个人的上海前夜》。

从1861年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到1912年,有那么一些人物弥散在了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在现代化运动的进程中,他们的生命历程和上海的城市化同步行走,并见证了1925-1935年上海的黄金时代。

这是王唯铭以作家的判断选出的十人,这十人构成了推动上海进入“前夜”的5种力量。具体来看,政治上,选了英帝国驻上海的两位领事巴夏礼和麦华陀;思想上,介绍了晚清知识分子的觉醒者容闳和王韬为传播心智作出的贡献;经济上,宁波帮替代广东帮的崛起影响甚巨,叶澄衷和朱葆三是上海滩大亨的两个缩影;文化上,建筑师雷士德和传教士李提摩太是两位重要的西方人;最后,拆了上海老城墙的李平书和民主革命家陈其美承担了“不破不立”的建设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名单不是唯一的正解,每个历史爱好者心中都可以有自己认定的答案。王唯铭也正是在通过与上百位历史研究者(如历史学家兼复旦博导李天纲、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书店经理朋友雷万锋)的交流切磋中,共同完善人物的最终选择。

从1996年出版第一本书《欲望的城市》开始,王唯铭陆续写作了《女人的城市》、《妖媚的城市》、《游戏的城市》等9本城市纪实文学,一时收获了“时尚狩猎者”的头衔。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杂志纷纷约他写时尚评论。Giorgio Armani为什么会产生?谁盖过了它的风头?不同的品牌带有什么样的文化?从关注完全当下的摩登上海到郑重浸入上海往事是王唯铭一次有意的写作转向:“简单表述当代上海是不够的,我必须打通上海开埠后的来龙去脉。 历史决定了今天,我才能够有资格在上海这个话题上提供一些小小的话语权。”

同样有意识追求的还有写法。本书的楔子部分虚构了2万年前的一场暴雪,和一个名叫“森”的新石器时代部落。王唯铭想象上海先民可能是“森”部落的延续,场景与对话完全是文学性的表达。在纪实文学中依照史实的虚构是他以后想继续尝试的方向。

8月12日,王唯铭于中信泰富广场尚悦荟会所进行了《十个人的上海前夜》读书分享会活动。演讲与采访过程中,王唯铭细细道来20年间对上海前世今生的观察。对一座城市气质的描述却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正如同浩荡历史烟尘中每一个曾在其中留下过痕迹的生命,鲜活地存在过,独特而不可替代。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