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师不用刻意迎合任何一个人,只要他酿出的酒,有一个人喜欢,他都会觉得这款酒是成功的。 “它的本质是种文化” 啤酒在现代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不过,有时你会发现,有这么一群人喝的啤酒似乎不太一样,嘴里还时不时地蹦出一些专业词汇,比如“IPA”。这个在精酿啤酒界名号响当当,近年来又愈发大火的词汇,它的完整写法应当是“India Pale Ale”,它的出现,更像是啤酒界不断更新保存技术的结果。 为了将啤酒从英国运往印度,英国的酿酒商曾对传统的英式啤酒,进行了数次改良。首先,从酿造初期的步骤着手,将原本用来煮沸麦汁的木材,改换成焦炭,这么一来燃烧更易于被控制,如此酿成的啤酒,不仅更加稳定,也能够保存更长的时间,由于色泽较之以往的啤酒更加清淡,因而这种啤酒也被称作Pale Ale。 可是,人们很快发现,Pale Ale的保存时间虽然已经变得更长,但是穿越海洋的时间,却远远超出了Pale Ale的保质期,研究一款新的啤酒迫在眉睫。经过不断地试错和研究,人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应对时间的方式,在Pale Ale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啤酒花,酿造出的酒就更不容易变质,而这款酒的名称,就是精酿爱好者口中的“IPA”。 在工业革命以前,美国的啤酒多半存在于小作坊和家酿的范畴里,然而,这种局面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微生物的研究层出不穷,制冷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让啤酒行业有了成为大工业的可能。这款原本小众的饮料,一夜之间变成了工业时代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禁酒令和大啤酒厂垄断市场的时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家酿啤酒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一种小众文化的代表,一个名为“craft beer”的概念逐渐兴起,而这场精酿啤酒运动的起点,正是一种经过了美式改造的“IPA”,“如果你刚接触这个领域,你也许会疑惑精酿啤酒的含义。它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文化,是啤酒界的一场‘文艺复兴’,为了恢复啤酒最初的样子,颠覆大酒厂垄断的局面。”林林介绍说。 “印象最深的永远是第一杯” 林林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他从各个酒吧、酒厂淘来的各类和精酿啤酒有关的周边和啤酒杯。据说,他有100多件T恤,其中90%都来自于啤酒品牌的周边。他随手能从背包里掏出一把不同花色的啤酒瓶盖儿,还有两三个无损开瓶器和一个专用来开木塞瓶的海马刀。他自己概括走上精酿啤酒行业的经历,是从喜欢到动手,从业余到职业,然后又融入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他的生活早就被精酿啤酒填满。 2008年,林林跟着一群朋友,去了一家以前从没去过的小酒吧。那时,他做着酒店的工作,玩儿着自己的乐队,也喜欢喝酒,但是却唯独不喜欢啤酒。虽然朋友告诉他,那个小酒吧里有着各色各样具有特色的啤酒,可是林林却仍然有些意兴阑珊,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一同去了:“印象最深的永远是第一杯。你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爱喝啤酒的人,从一款啤酒里喝出了葡萄酒、黄酒、浓缩果汁甚至咳嗽药水的味道。各种各样你想象不到的味道,冲击着你的味蕾,我甚至觉得它可以是任何一种酒,但唯独不是啤酒。” 这杯惊艳到林林的精酿啤酒,为他打开了一扇广阔世界的大门。从那以后,林林开始阅读有关精酿啤酒的资料和书籍,直到现在,光是书籍,他就有100多本。但凡有空余的时间,林林也会再到那家小酒吧,把没有尝过的酒都喝上一遍,“我发现精酿啤酒是一个很有趣的世界,自从接触精酿啤酒以后,每次出国旅游,就会拜访当地的酒吧、酒厂,也因此对各国的啤酒都有一些认识。当时有很多人同行,但是留下来的却只有我。” 比如,比利时的啤酒文化既悠远又深厚。每天一大早,酒吧就开门了,人们像是习惯了一样,坐在街边酒吧的遮阳伞下,点一杯啤酒,配当天的报纸。每家人家里也或多或少,会准备一些啤酒,在那里啤酒是生活方式的象征,和他们的日常紧紧联系在一起。比利时有200多家酒厂,林林一共在比利时待了半个月左右,拜访了30家酒厂,平均每天就要去两家。他笑说,每天不是在酒厂,就是在去酒厂的路上。比利时的啤酒主要分成两个类别,修道院派秉承着几千年以来修道院酿酒的传统,全世界只有12家Trappist酒厂,有好几家就在比利时。 2011、2012年那会儿,林林虽然还在从事酒店的工作,但此时他已经萌生了离开的想法。朋友建议他,既然这么喜欢精酿啤酒,索性从事和精酿啤酒有关的行业。林林一开始有些犹豫,但思来想去,觉得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再能引起自己兴趣的工作,于是,他就真的转行,当起了一名职业酿酒师:“从事这个行业,无论是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酒吧,或者是做KOL,甚至bartender,只要能让一个人对精酿啤酒感兴趣,我都愿意去从事,想通了这一点,就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我对没喝过的酒抱有好奇” 酿制精酿啤酒的步骤很简单,用林林的话来说,现在许多女生喜欢的烘焙比酿啤酒复杂得多。原料只需要麦芽、啤酒花、水和酵母,然后将麦芽磨碎,泡在热水里,等待一个半小时之后,麦芽糖便融入到了这锅麦汁里。随后,在麦汁里加上啤酒花,再煮上一个半小时,用冰块降温,直到合适的温度,投入酵母,放入合适的容器里。容器的开口处,需要插上小水封,避免让还没有酿好的酒接触到空气,感染了空气里的细菌:“如果非要文艺地说,那就是好的酿酒师会为酵母准备一锅完美的麦汁。其实,只要你把一切都准备好,自然会酿成一杯好酒。” 虽然要酿成啤酒并不复杂,但是,酿好啤酒却并不容易,尤其对精酿啤酒来说,要达到玩儿出花样的程度,就更需要一些功底:“酿啤酒最重要的三点,就是安全、品质、风味,为保证这三点,要对原料和工艺知其所以然。但是啤酒本身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精酿啤酒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对文化的包容。”林林去过不少地方,也喝过不少“脑洞大开”的啤酒,稍微正常些的,比如咖喱味的、孜然味的、咖啡味的。在德国喝到的用烟熏麦芽酿成的啤酒,入口就有一股浓浓的培根香气,“一喝就很有食欲,但是喝完后会觉得很失落。” 而有一些风味更是想象不到,做精酿啤酒就是这样,考验的是酿酒师的脑洞,讲究的是强烈的性格。“酿酒师不用刻意迎合任何一个人,只要他酿出的酒,有一个人喜欢,他都会觉得这款酒是成功的。”这或许就是精酿啤酒不断吸引着年轻人的魅力所在,也是林林自愿让精酿啤酒填满他生活的原因,“虽然,从事这份职业之后,少不了也要面对工作带来的质疑和困惑。但是,至少我还能喝,并仍然对没喝过的酒抱有极大的兴趣。” Qa 生活周刊×林林 精酿啤酒师 Q:你觉得精酿啤酒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A:啤酒其实非常具有亲和力,没有门槛,非常亲民,是多数人都能接受的一种饮料,它天然具有社交的属性。精酿啤酒几乎可以适应任何场合、任何气氛,它好喝、解渴,同时又具有风味,非常接地气。精酿啤酒本身的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讲究的就是对多元的包容,它的多样性,使它能适应不同人的味蕾。精酿啤酒是具有包容性的饮料,没有人会给你框架,规定好坏,它考验的是酿酒师的脑洞,讲究强烈的个性,这就是精酿啤酒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的原因。 Q:去过那么多不同的酒厂,有没有哪个酒厂让你印象很深刻的? A:太多了。比如,在比利时的时候,去的一家酒厂,他们的酿酒方式和传统酿酒非常不同。我们酿酒的时候,煮沸后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尽量避免和空气接触,以免感染到细菌,让酒变质。但是他们恰恰相反,他们会把麦汁加酵母放在浅浅的容器里发酵,让它尽量接触空气,所以这个酒厂酿成的酒是以酸味为主,因为酒里有非常多的微生物。你会发现,这个酒厂脚下的地砖都已经碎了,但是酒厂的老板告诉我,这是不能装修的,因为一旦破坏了酒厂原有的微生物环境,就再也酿不出这种酒的感觉了。 Q:看到你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和酒有关的周边,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可以介绍一下? A:像我们这种“极客”,普通的开瓶器是绝对不会用的。平时在包里,也会放一把海马刀,用来开木塞。桌上你看到的放在架子上的杯子,它不是醒酒器,原型是拿破仑时期的号角。原来它有一米多高,比利时的马车夫很喜欢,但是喝起酒来不方便,而且摆放起来容易倒,后来就配了架子。我看到啤酒的周边就非常想要,如果在国外发售,就会让朋友带回来,或者去旅游时买回来。去比利时的时候,我带了两个箱子,其中有一个装满了酒厂的周边酒杯,这些东西,别人可能会觉得不值钱,但我自己觉得很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