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系列职场角色转变后,张新宇在杭州的良渚文化村和泥土、植物、食物打交道,时间过得很慢,很像自己小时候在农村的生活,简单、快乐、富足。 把野地变为私塾 机缘巧合下,张新宇曾在良渚村租下了30亩地,起初只是为了方便自己亲近自然。慢慢他发现,现在很多孩子对植物的认知少之又少。常常看见父母面对孩子“这是什么”的问题,只能用“野花”糊弄过去,这也让张新宇慢慢下定决心,以自然教育为使命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于是,他将这30亩地变成了“植物私塾”。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关于植物的学堂。张新宇希望以植物为切入口,来做一些自然教育方面的传播,并搭建一个回归自然的通道,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在民间较早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机构,张新宇带领植物私塾已经走过7个年头。带人们走进山野,认植物、做园艺、种植蔬菜,制作老辈人口中念叨的在地植物美食,重拾起那些已经淡薄的地域文化。 并不是植物学科班出身的张新宇,在负责打理私塾之前对很多植物不一定都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看到花开时的喜悦心情。他在认真地传播着植物知识同时自己也不断研究充电,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不断努力,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课程体系。 比如自然生活类的课程,设计团队围绕“自然教育生活化”的主线,将植物按茎、叶、花、种子,分别与衣食住行相结合的功能梳理出一些知识点来,并结合手工,以传统的染织、食材等自然手艺作为表现手法。课程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大家意识到没有人可以离开自然而存在。该课程被安排在夏令营中实施,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让孩子们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挑战,从辨别可以食用的食材,找到生火的火源,到最后完成在野外做一顿饭的目标。整个课程像一个大型的闯关游戏,寓教于乐。 张新宇深知只有将自然教育植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使人和自然产生进一步的连接。在他看来,只坐在课堂里学习课本内容是兴味索然的,这一点,无论时代如何更迭,似乎并不会有大的变化,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学生,趣味也是在教室之外的“百草园”。 课程除了自然生活,还有自然艺术。张新宇在大学念的是环境艺术专业,有良好的绘画基础。他曾在杂志上开设过一个“二十四花卉”的专栏,每个节气来分享一种花,并附上自己手绘的植物图谱,“我希望用一种更加艺术的形式,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于是就画了很多的植物图谱。我觉得,它容易打动更多的人。”因此,张新宇也会在课程中分享自己绘制的植物图谱。 植物的,也是生活的 张新宇自称是农夫,因为他曾在原来那30亩的私塾里种植了几百种植物,薄荷、柠檬、香茅、迷迭香、薰衣草、马鞭草、阿拉伯婆婆纳……除了这些天然的花草,还有碧绿的菜畦和他最爱的秋梨。如今,原址已经被收回并改建,张新宇说动工的那些日子他都不敢往私塾的方向看,这些年为这片土地挥洒的汗水瞬间被夷为平地,已经不能用心疼来形容。 如今,植物私塾已经变成了一种自然教育的理念。所以,即便暂时失去了大本营,它依然能正常运转,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正是因为没有了大本营的地域限制,如今,户外课堂已不仅仅局限在良渚,在张新宇看来,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适合亲近自然的地方有很多可以挖掘。像是有堂课叫《从植物走进文学》,是将文学作品里的知识点引入现实场景,让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诗经》里朗朗上口的“蒹葭苍苍”,是西溪湿地的芦苇荡;《诗经》里“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里傍水而生的“茆”,正是杭州名菜西湖莼菜汤里的莼菜;那“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的“薇”,则是一种口感有点涩的野豌豆。包括《红楼梦》中蘅芜院中的景致:“忽闻水声潺谖,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结合实景,可以让人更直观地体验到其中的趣味。 “在自然的场景中,用鲜活有趣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这是自然教育有魅力的地方。”认识自然的同时,张新宇觉得还要去教大家一些实用的方式。比如,他们用三年的时间,恢复了梨膏的传统做法,“杭州有做梨膏的传统,但做梨膏,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花了三年的时间我们才做成,因为不仅仅是梨,你还有各种各样的配料,比如红枣、蜂蜜等需要到处去找。”做梨膏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私塾里原本有30株梨树,都没有撒过化肥和农药。也正因如此,结出的果实外貌不佳。张新宇起初找人摆摊卖梨,但两天都没人理,张新宇左思右想,不能白白浪费了,于是就想起来做成梨膏。虽是无心插柳,但张新宇觉得,这却促成了好事一桩,“通过我们自己的双手做出来,这在我们的记忆里面,才会深刻,对这个植物也会产生一种记忆、爱好和情感。” “植物私塾倡导大家建立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走近自然不仅能让人获得健康而愉悦的生活体验,反之还可以为自然减负。”张新宇说,他把食物当做一个媒介,而不是终点,“我不仅仅是为了去制作美食,而是希望大家通过食物能够认识自然,通过食物的制作过程我们寻找它的源头,我们来跟自然建立多重关系。” “自然教育是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影响的,所以,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多了一份神圣性,要对来学习的人负责任。”这种使命感,促使张新宇看得更远。他说,虽然自己很享受目前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是他最理想的状态,因为他们的自然教育尚未完善,而这已经和他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张新宇正在跟临近的地区进行协商,预计不久的将来“植物私塾”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就会走出杭州,他也期待着未来它会因地制宜地出现在全国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