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目光之城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彩云之南。

【文/钱堃 图/阮卫明】

    巍山东莲花村永济桥

    藏族妇女

    腾冲手工抄纸

    布朗族山寨

    阮卫明

    纪实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博学会士

26个民族在这里大杂居、小聚居,只因为这里“最云南”。

木楞房茅草屋蜕变成砖瓦房,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庞抑或早已不在人世,那一株株稚嫩的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

当杨慎在云南永昌卫办设学堂,学堂传出稚嫩的“人之初,性本善”时,文明的种子就已经在萌芽了。中华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包容性,而文化除了创造出文明之外,另一个功能就是归属感。相同的文化造就了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价值观产生相同的归属感。

阮卫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籍摄影师,脚印遍布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云南,以及世居云南的15个民族。他的镜头里,这种归属感真实而强烈,在他坚持在云南记录的20年里,虽不是沧海桑田,但也日新月异。民族团结融合,物质生活的丰富,让幸福在生活中散发开,延续在他的镜头里。

Qa 阮卫明 

纪实摄影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 博学会士  

Q:你镜头里的云南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A:社会进程越来越快,记录成为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一种责任。在20多年的拍摄中,我逐步从风光摄影转为人文纪实摄影,把追光逐影、风花雪月逐步变为人文纪录,把镜头对准云南和身边事。我拍过很多的云南村寨,那些木楞房茅草屋早已经在新农村建设下蜕变成砖瓦房,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庞抑或早已不在人世,那一株株稚嫩的树苗早已长成参天大树......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定格在我的影像里。这时候,摄影作品的获奖或不获奖已显得十分的苍白。

Q:你记录了很多云南人的生活和生产,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印象最深刻的是民族融合很快,简直可以说快到无法想象。记得20多年前的阿佤山翁嘎科,那时候边境一线到处都是原始森林,现在都变成了经济作物橡胶林,那时候的佤族茅草屋变成清一色的琉璃瓦房,那时候寨子里的佤族都穿自己做的民族服,几乎不会汉语,而今,他们穿的跟我们一样,文化、生活融合迅速。但有限的文产保护使得一些民族的东西变得不纯正,比如云南腾冲手工宣纸,天然的原材料,传统的手工,保存下来的就只是旅游“表演”,好在民间的传统手工抄纸在农闲时还有保留。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