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创意时代的来临,设计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无论作为教师还是设计师,都要聚焦价值,持续探索设计与教育的本质。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地关注社会,认知变与不变的世界,这样才能提供有价值的设计。 ——丁伟 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设计的协同创新,因为每一个个体都不能解决产业链系统中的所有问题,只有构建有机的协同体才能解决系统问题,并获得相应的价值。设计教育、创意产业与实体行业在各自发展和交互的过程中的不适应正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协同创新则是运用协同的力量对这些根本问题进行集中回应。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丁伟认为,未来不是由答案决定,而是由问题决定,感知到我们“今天的问题”,就看到了我们“今天的设计”。时间回溯到他从清华美院毕业,步入工作岗位的日子。他发现与创新有关的各类角色,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大相径庭。于是,他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客观而中立地阐明了设计的系统问题和工业设计中的协同价值,以期帮助众人用同一角度思考设计。 在丁伟的《放大的设计》中,他用大量的案例阐述了过去十年木马的思考和实践,从为一千家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到创建自主品牌“漫生快活”,再从构建协同创新体系讲到近年来推进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立县计划”,他用时间与实践进行一场有关创意生产关系的大讨论,目标不仅指向生产力,更指向生产关系,通过机制体制的再设计,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 设计行业的整体前景是美好的。这是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像丁伟一样开始用一种放大的眼光看设计,用一种创新的思维来解决大的问题。以设计立县项目为例,其本质是建立区域之间观念与资源的双向交互,从短期来看它提升了产品与产业的价值,从中期来看它建立创新的长效机制与运行系统,从长期来看它形成创新的文化、习惯和自觉的态度。其中,创新思维实现了设计人才的回流。他们不再全部集中在一线城市,而是愿意回到家乡的设计中心,同时带回先进的设计观念。当设计立县与高校、政府挂钩,这也形成了教育体系的一种变革。 Qa 生活周刊×丁伟 从产业观到城市观的设计 Q:在上海“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您是怎么看待上海的创新发展趋势的? A:上海是一座对创意认知度非常高的城市,创意与城市的关系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探索。第一,创意和设计正在驱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作为问题的应对机制,设计能够更好地挖掘并且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一些服务系统设计,包括智慧照明、智慧家具等智慧产品,这些都是对于信息物理系统和智慧终端的研究,设计从中进行驱动。另一方面,作为推动传统制造行业转型的力量,设计能为它注入更多活力。产业经历了OEM、ODM、OBM、OSM,也就是在制造、产品、品牌、系统的整体发展过程当中,设计都会发挥价值。 第二,随着设计融入生活,它也正在逐步变成一个独立行业。现在许多独立设计师品牌兴起,慢慢被社会所认知,进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所以从产业观到城市观,设计俨然成为了独立行业,在多个层面不断发挥作用,这也正是设计与城市关联的现状。 Q:您启动“设计立县”这个项目也是设计在城市观中的体现,能讲讲这个项目设立的初衷吗? A:中国有很多的县域经济体,其中既有发达的,也有落后的。而创新的力量基本上都集中在一线城市,比如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 深圳等。其实,三四线城市对这种创新力量的需求非常大。但是这些具有创新力量的人才,哪怕是出生于三四线城市,来到一线城市后,也不会再回到家乡。这时出现了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错位。所以设计立县就是通过在三四线城市成立设计中心,实现人才回流,进而服务于当地产业的一个实践和系统。它在业界是较为成功的创新项目,也是我个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 目前,在安徽马鞍山、山东日照、贵州安顺、江苏宝应,都成立了设计立县的基地,为当地带去产业的价值。比如,贵州安顺有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其文化系明代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所以我们就把这种屯堡文化吸纳进来,再结合当地的传统蜡染工艺和戏曲文化,打造了一个名为“山水林花”的旅游产品品牌。这就是文化要素与产业的结合。再如,山东日照这个城市原本对设计的认知空缺。我们在当地建立了一条创意街区,导入了设计立县系统后,提升了整个城市对设计的认知,使得许多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创意。 这看似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它代表了一个趋势:设计从一线城市往下渗透,另外它所处的空间、领域和深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均在不断深化,从中就可以看出设计的放大。所以我撰写了《放大的设计》一书,从多维度来阐述这个问题。 不过,最早在当地建立这些基地时,我其实还有些担心人才的来源问题。出乎意料的是,当地招的人才都非常优秀,他们有从华为、海尔这样的企业回来。这就说明,身处一线大城市的人,尤其是年轻的上班族,他们工作压力很大,到了一定年龄还会遇到结婚生子买房之类的现实问题。另外,这代人多是独生子女,需要照顾老人,这也是促使他们回家的理由。但他们也会有所顾忌,担心再难融入当地的环境。我们基地的导入,就给予了他们继续施展创新力量的平台,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双向流动。人才与系统,正是设计立县的最大价值。 另外,这个项目非常适合与高校和政府进行委托培训。比如江苏宝应的基地,就是由华东理工大学牵头,和宝应市市政府签订的。今年已经是第七年了,效果显著。 上海设计:扎根本土,走向世界 Q:在伦敦设计周上您发表了演讲,要让上海设计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作为上海市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的副会长,您觉得上海设计有什么特点? A:上海的设计非常具有国际元素。首先,上海的文化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历史进程中,它有一段中西贯穿的文化;放眼当下,许多其他城市和其他国家的人才和企业,都会选择在上海落脚。在设计师的基因和视野当中,上海具有国际公众化设计的生存土壤。其次,上海设计机构的服务对象中有很多国际机构和企业。在与之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其具有的国际化的思考方式、 决策机制、文化要素等就会融合在设计之中。最后,通过“上海设计走出去”计划的助推,“上海佛罗伦萨—中意设计交流中心”在意大利落地,并且在伦敦设计周期间举办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活动。从中可以看出,上海设计已经初步具备文化输出的能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我们不再是一味地输入了,而是开始用中国的设计来影响西方。所以,设计立县项目和“上海设计走出去”计划,一个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一个具有国际性的眼光,我认为这就是设计师的尺度,是今天上海设计的尺度。 设计思维推动产业的进化 Q:从作品、产品、商品再到生意和产业,最重要的是背后的隐形力量——设计思维。这种设计思维具体指什么? A:实际上,作品是在表达设计师的创意。所以对于设计作品的评价,在于它是否能够真诚地去表达对设计的思考,或者能实际解决问题。 到了产品层面,实际上是在作品基础上加入了制造。此时需要考虑的是:这件作品能否被批量制造、成本如何、工业链体系流程是否顺畅等问题。从作品到产品,这是一段飞跃。 到了商品层面,它要符合市场的基本规律,用今天比较流行的语言说,就是品牌需要拟人化。一件商品同样需要有它的粉丝、社群,以及流通的方式等市场要素。 当一系列的商品经历积聚形成系列化,进而产生价值,这就上升到了生意和产业。这个过程的背后,实际上是设计思维在驱动。设计思维的定义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挖掘机制,是不同于以物体或其原理为中心的技术。其二,设计师要讲究形象思维。美国学者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提到情感三层次,分别是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直觉层的设计让人产生购买冲动。行为层的设计,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产品的便利,功能上具有富含价值的创新。反思层的设计,就是这个产品有了情感的要素,它和人产生沟通,也就形成了品牌。 Q:“设计服务”是设计公司实现价值的途径之一,那么“设计服务”包含哪些内容? A:设计除了独立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和产业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几种方式来建立或者实现设计的价值,设计服务的购买是最基础的一种。当合作变得日益紧密,设计机构对企业输出的就不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机制,一种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设计机构帮助企业进行管理的梳理。这时候,双方就变为了战略合作的模式。再进一步的境界,是创意资本模式,这时设计不仅是一种服务,也不仅是一种管理输出,它会变成一种资本形式。比如设计公司可以在产品销售中,有一定占比的设计版权收入,也可以反向参股企业。实际上,设计服务这些由浅入深的模式,说明随着创意在整个价值链中日益重要,其资本价值也得到实现。 文创产品如何从叫好到叫座 Q:目前,有不少既关注传统文化又兼具设计感的产品,但在市场的接受度上却有参差,您怎么看待? A:这本身就是一场缓慢的接受和放大过程。通过我自己的设计品牌“漫生快活”的发展,我发现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但却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究其原因,其一在于设计师的成本控制存在问题。比如,消费者喜欢一个作品,会为它叫好;但是让他为该设计买单,还不乐观。因为从小众到主流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像施华洛世奇,消费者愿意为它的设计买单,就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主流。此外,这些作品多是耐用消费品,而非快消品,所以它们不会像互联网产品或者生活用品一样,产生“爆款”。 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设计师通常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制作产品。但是在某些细分领域,其市场保有量本身就不大,这就需要用市场数据来反向推导如何设计产品。比如通过取得电商等平台的数据,分析每个品类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其总量是多少,从而为设计师选择品类提供依据。我建议设计师要做大品类市场中的小众产品,但是不建议做小品类中的小众产品。所谓大品类,指的是日常的、人手一件的器具;小品类,是比较边缘化的产品,比如香插。 从平视角度看待有价值的设计 Q:您是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您多年前写的《360°看设计》就是写给即将走出校门的设计专业学生的,让他们学会从多角度看设计。对于新一代设计师来说,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A:10年前,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个人刚走出大学的一些困惑。当时我从清华美院毕业来到上海工作,照理说我已经学习了不少东西。但是真正进入工作后,我发现与创新有关的不同角色,其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企业家探讨产业的未来,工程师关注每个螺丝钉的位置,市场部分析用户,设计师追求天马行空。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其评价标准也会存在差异。 这些情况引发了我的思索:到底什么是好的设计?所有人能否都从一个平视的角度,看待有价值的设计?进行许多实践和分析后,我写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设计与两个目标、两个手段的关系。设计的第一个目标,也是终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设计的第二个目标,也是直接目标,是商业上的盈利。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使用技术和艺术两个手段。 有学生告诉我,他们当时是看着我的书长大的,从中认识到了设计。虽然我嘴上会说,我有那么老吗?但其实内心很高兴,说明这本书具有实用性。 丁伟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木马设计创始人,著名设计师,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 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首位同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德国红点奖、 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G-MARK设计奖、 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七项公认大奖的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