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2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09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书评:与美邂逅在访古的途中

【文/林颐】

    《古艳遇》

    作者: 柳向春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书如美人。一见钟情,再见倾心。《古艳遇》濯濯然有清凉之气,装扮素淡雅静,个子又极窈窕,站在一众笨拙厚肥又花里胡哨的“村姑”或“洋妞”里,卓然不群。原打算闲抛书卷午梦长,谁料想,一旦亲近,便不愿放下。牵手凝眸,更觉诗书氤氲,余香脉脉。如一位知性的大家闺秀,浅敷薄粉,兰心蕙质,自在得恰到好处。

有女如此,幸赖其父养育得当。柳向春现为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浸淫古籍书目、文献整理工作多年。以我之乡野僻闻,素不知士人风流。据说柳向春那篇《也谈<论语>的得名》曾经轰动一时,力碾百家讲坛某位所说的《论语》心得。今读此文,确乎恳切。以训诂学打底,说文解字,条缕分析,最后将之归结为《伦语》。同样讲伦理道德,植根的文化土壤之深浅不可同语。柳向春尽日与古物打交道,练就慧眼鉴真的本事,于浮世繁嚣中自守一隅,若有所得且化为文墨,时与同好漫谈相商。其文陆续刊于《藏书》、《藏书家》、《上海文博论丛》等,此次结集精选了26篇,终于从深闺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浩汤汤,得以传承的载体,以书为最,次之绘画、书法、篆刻,不一而足。这26篇文章虽是沧海一瓢,但一滴水可照影汪洋,一朵花可流芳人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文献和实物为依据,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兼之以古雅遒逸的笔触,体现了作者熟谙文史掌故,悠游中国传统的为文特色。比之文气的绵远络绎,内容的扎实厚道,更折射作者身为鉴定家的见多识广。

以《士礼居旧藏汲古阁本<梦窗丙丁稿>述》为例。柳向春撰此文非为赏析,而是阐述自己的版本学理念。先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述梦窗词的初刻,即汲古阁明末时的《宋六十名家词》版的影响力。由于播散甚广,仅大陆公藏单位就有三十余家收藏,所以算不得珍贵。那么,为何特别看重士礼居旧藏呢?因为有些附加因素对决定版本的良莠至关重要。

柳向春接着畅谈对清代吴中四大藏书家之一士礼居主人黄丕烈之人物品藻。他推断,汲古阁梦窗词不入这位藏书大家之法眼,细细翻阅,藏本毫无收藏印记反倒有一百余处黄氏校笔,可见黄丕烈的纠结心态。然而,正是名人的批校和题跋提升了版本的价值,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柳向春梳理刻本的递藏过程,尤对苏派画家吴湖帆诗词书画之创作加以分析,更与吴氏《丑簃日记》中关于《梦窗丙丁稿》的记载相互印鉴。这一番费心费力、徐徐推进的功夫,非等闲可为,毕生积累与发酵遂得此佳作。

鉴藏之道,悠长漫远,原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玩物遣兴之消闲,近年渐由王谢堂前飞入民间。收藏之兴,勃勃然而又惘惘然。要避免乱花迷眼,首先须常看书画实物,加深自己的感知认识,更需要真正的专家指点迷津。

收藏毕竟以财力为盾。于我而言,能读到芬芳的好文章,便欣欣然觉得享受。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推门入庭中,仰首可望月。月中有美,与我相隔渺茫;书中有美,却可携手同行。清寂的书径,渐生一树树的繁花。这就是爱书人遇到好书的无限的欢喜啊。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