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前,通过美食对旅行目的地做预习,回来后再通过美食、器物与它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苹果派的极致追求者 在吃这件事上,Cammy是个非常认真的人。从喜欢吃到研究怎么做,再到怎么做得极致好吃,这就像升级打怪兽,需要步步攻关。 成为甜点达人,是再偶然不过的事。因为外边的蛋糕太甜,才触发她自己做甜点的灵感。在蛋糕的用料上,Cammy有点“精神洁癖”,她坚持不用色素和香精,糖也放得极少。 Cammy特别喜欢做那些样子看起来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普通,但是只有很挑剔的人才能吃出区别的甜品。可是差别太细微了,可能很多人都感受不到,Cammy却很执着:“我知道,一定还有少部分人感受得到。” 曾经有一年,Cammy特地去澳洲蛋糕学院学习那些非常能“炫技”的蛋糕做法。蛋糕的外观,混合了两种颜色的动线和流变,拥有大理石般的色泽。那漂亮的蛋糕外皮,是用麦芽糖、焦糖、炼乳、色素等一大堆高热量的食材制成的,它让Cammy感到“负荷”很重:“我在一个很专业的厨房,认真学习了两个多月,但是我觉得做出来的蛋糕没法吃。”回到上海之后,Cammy用这种技法改良了一款白灰色的“健康款”蛋糕。 在各式各样的甜点中,Cammy可谓阅历无数,然而让她痴迷多年的,却是一块儿再简单不过的苹果派。 不论到任何国家,Cammy的菜单上一定不会少了苹果派。这源自儿时对甜点的最初记忆。Cammy从极度不爱苹果,变成了一个“苹果派”控。吃得多了,她也发现每个国家的苹果派有着微妙的不同。比如,日本的苹果派喜欢用酥皮包裹内馅;而美国的苹果派酥皮质感完全不同,像“塔”一样,特别厚实;德国的苹果派,类似重磅蛋糕,是厚实的蛋糕口感;欧洲其他国家的苹果派基本和德国很像。 Cammy自己更偏爱日本的千层酥皮。她说日本的许多东西都做得相当极致。她钟爱东京的一家苹果派店,早上九点开门,店内只卖一款苹果派,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甜点。这家小店位于东京一个生活区内,并不热闹,可是来买苹果派的客人却经常大排长龙。第一次吃到这家的苹果派,是一个日本女孩带给她的,当时Cammy惊为天人,“一块儿凉掉的苹果派,怎么会如此好吃?”后来,她亲自探访这家店,瞬间成为“迷妹”。 自她回到上海,就经常钻到厨房里鼓捣苹果派,做到现在的入木三分,但Cammy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儿“火候”。热的时候,自己的苹果派几乎可以乱真,但是一旦凉了,内馅的酱料会变得僵硬,没有日本那家小店的好吃。那家店的苹果派拥有丰富的口感,外头一层酥皮,里头有一层酱料和苹果泥,吃到最里头还有更大的惊喜,是用肉桂和焦糖煮过的苹果块儿,口感层次丰富。 在家旅行 有时在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出发前你要提前做功课。“出去旅行,你不能完全没有目的,首先你需要了解才能更深入。如果不做准备功课,你不会有任何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一定是因为看过很多书,才会向往去那些地方旅行。” Cammy的旅行地图中,第一要义就是吃。今年春节Cammy去了南美旅行。可是在去之前的几个月里,除了做旅行攻略,她甚至已经在家中提前上演美食之旅了。沾了酱料的玉米片、烟熏青口等各式海鲜。搭配不同的酱料之后,玉米片变成了各种小零食。Cammy尝试制作了不同口味的南美酱料,并邀请她的好邻居一起品尝。邻居笑她:“你这是已经在南美了吗?”今年年底,Cammy还要去南美,最近她又迷上了当地饮食。她发现上海新开的一家南美餐厅,主打秘鲁菜和西班牙菜,这里的藜麦沙拉有三种口味。一种是用墨鱼汁拌的,另外两种味道是柑橘和牛油果酱拌的。 如果是从日本旅行回来,大概有两三个礼拜,她会在家中烹饪各式日料,作为旅行的延续。这让她的旅行周期被无限放大。出发前,通过美食对旅行目的地做预习,回来后再通过美食、器物与它们依依不舍地道别。 关于在家旅行,美食的书籍几乎是不间断的,Cammy总是边看边实践。苹果切好后,为什么这样摆,造型就好看,看着就很高级?美食,从味道到造型,里头的门道就像大海一样,让Cammy徜徉其间,不愿离去。“如何辨别好与不好,前提是你一定要看过足够多的量,理解不同的方式,才会确定自己的品位和审美。然而,你看得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就要不停拼命地看,拼命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