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这么浩瀚,人的一生哪能看得完?但是每走出一步,如果都能带着诚意和细致的观察力,生命才会有更多的深度和厚度。 用绘画向世界发问 “当一个孩子还没有独立踏上自己的人生路时,我最大的功课就是把这个世界带到孩子面前。他们很小,体力、精力、理解力有限,他不能理解世界这个客观的存在。而妈妈如何把这个世界带到他眼前?这个世界不是硬扔给他的,而是需要妈妈通过语言、书籍以及自己的理解,把这些认识传达给孩子,摊开这个世界给孩子们看。”作为一对双胞胎男孩的母亲,龚小莉以绘画为载体,让两个12岁男孩的生命充满了无限惊喜和可能。 而全职在家陪伴孩子的3年,不但算不上个人牺牲,反而是孩子带给她的成长。“这个过程让我发现了全新的自己,打开了我的世界,还让我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 绘画,是母子一起认识世界的方式。“爱好会内化成一种生活方式,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和性格。这是一种自然的直觉,从主观变成一种直觉。主观,是别人告诉你的世界,当它变成一种直觉,它就会成为你自己的思维模式,成为你的世界。” 家里收藏的二十几本画册,正是兄弟俩10年来的成果。每一本画册,就是他们的世界。搬到上海之前,他们住在北京。北京的家里,孩子们的涂鸦已经蔓延到了天花板上。墙被粉饰了一层又一层。从铅笔、水彩、蜡笔、水粉到丙烯颜料,从圆珠笔、签字笔到马克笔,这些涂鸦充斥了家里的各个角落。墙上涂满了从2岁涂鸦的火车、鲨鱼,到10来岁画的巨型变形金刚。当时,他们就站在高低床上,从地上一直画到天花板上,完成了这部变形金刚作品。孩子们任意行走的想象力,也丰富了他们对世界的理解。 与世界绘画大师神交 龚小莉一直灌输给孩子的理念是:不论做什么,既然你已经决定去做,就一定要做好,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不能随意。哪怕这个爱好,不是奔着“成名成家”去的,但是这是你重要的生命过程,需要把你当下每一个行为做到最好。 在家旅行,从认识画家,了解画家的画册开始。俊昆和柏雨两个小兄弟,聊起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这些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像跟说自己的密友一样。通过绘画,妈妈先把这些画家带到他们面前,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母子就把希腊神话、中国上古传说、山海经这些神话巨著全部了解了一遍。当他们认识了黄宾虹、石涛、弘仁、八大山人、张大千、齐白石,又开始对中国历史人文产生浓厚兴趣。“这时候他们就有想法要出去走走了。后来孩子们自己提出要去走敦煌,要去看世界。” 龚小莉很欣赏中国清代书画大家石涛的一句话:“搜尽奇峰打草稿。”看遍天下的奇峰,只不过是在你的心底打了一个草稿,这些年孩子通过阅读和画画所看到的世界,最终让他们步入自己的世界。在家旅行,是构建孩子世界观的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再去看大英博物馆,行走敦煌,去旅行的意义和收获则完全不同。 龚小莉说:“不一定要培养出一个艺术家,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拥有艺术感确是弥足珍贵的。” 三年筹备敦煌之旅 在家和旅行可以被分解成两个层面,一个是在家功课,一个是开始旅行。小莉说:“世界这么浩瀚,人的一生哪能看得完?但是每走出一步,如果都能带着诚意和细致的观察力,生命才会有更多的深度和厚度。” 为了去敦煌,一睹中国古代文明的风采,母子足足筹备了三年。最开始,他们观看了日本导演和央视的两部敦煌纪录片,又开始看画册、图册,再到亲自画敦煌的佛像,还去北京国家博物馆参观佛像造像。这中间,为了给孩子讲解敦煌的历史,龚小莉陪伴儿子一起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史料,甚至亲自做成PPT给孩子们讲解:从敦煌、麦积山,讲到龙门石窟以及中国的四大石窟,进而又讲到印度佛教的传播,中国与波斯早年的贸易往来……而这个过程,先生也被调动起来。先生把中国通史给儿子们完整地讲了一遍,又从中国通史,讲到家族的历史。这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讲好家族史,又讲到人类起源,中国的上古传说…… 直到3年后,敦煌之旅最终成行。环祁连山,慢慢进入敦煌。“让儿子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区域范围来了解敦煌。希望他们奔跑在一个面上,而不是单纯一个点上,这是中华文明构成的一个重要背景。也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预习了中国的大西北。”龚小莉说,中国的大西北,对开拓一个人的心灵格局是很重要的。当你奔跑在大西北辽阔的地貌上,全方位地对文化和背景做深入了解,你的耳边才会回荡起悠扬的驼铃声。在九重阁,她强迫孩子现场写生。 起初,孩子们还不太情愿;但是这么一画,对九重阁如数家珍,塔尖有多少个铃铛,每层楼阁的层高都有区别,哪里有缺项,哪里精美绝伦,观察得异常仔细。这样一趟旅程,教会孩子们对世界的细致观察,对生命的留意。 用心感受生命中的当下 母子通过画画去发现生活的美,能够安静地体会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朴实的、微不足道的惊喜。“这就是一个人生命的过程,让孩子们也能用心发现,去感受这个过程;让他们意识到,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伟大的。” 为什么一开始会选择绘画作为与世界沟通的工具?龚小莉说,图形是没有边界的语言,把这些绘画大师带到他们面前,他们的毕生智慧都在画中。弘仁、八大山人、石涛,他们的成就不光在绘画领域,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上,在人类文明的见解上,具有很高的内涵。包括黄永玉、吴冠中、张大千这些大师,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肯定不止在艺术层面,艺术代表的是人在精神领域的发展,是一种艺术形态上的文明。“人类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物质层面,或者说肉体上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大,通过物质去养育这个肉体,其实不难。但是要说怎样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肉体绝对达不到精神所能带来的效应。 只有思想更先进,才能对社会带来更大的贡献。” 她认为,世界上的任何门槛和难度,都是后天设定的。小孩对事物的切入点在被固化思维之前是多样的,他们有想象力的优势。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发明创造,缺乏的是想象力。“我希望他们能站在人类智慧的顶端往前走,而不是再像我们当年,完全从零起步。对孩子来说,最难得的就是他们的想象力。” 用脚步丈量上海 带着孩子从北京回到上海定居,龚小莉觉得需要一种更深入的方式,让孩子更快融入。“人的归属感的建立,一定是要和这座城市有了深层次的互动之后。我们在北京生活过,但我们不是北京人。我们现在又回到上海生活,但是我们的根也不在上海。上海不是我们的故乡,但是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真正的融入,是需要和这座城实现真正的互动才能完成的。如果你连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发展和起源都不甚了解,你如何来谈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呢?”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一回到上海,龚小莉便和两个儿子一起开始了“用脚步丈量上海”的在地计划。小莉说,你用脚步一步一步地丈量这个城市,你就一步一步把它丈量成为你自己的。你对它每一个角落都很熟悉,都很了解,你才能有这样的自信,说这就是我生活着的上海。 “可以说,上海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城市,体量比较大,它的文化和普通人的生活有距离。想要融入这个城市,是不容易的。”在和平饭店,龚小莉带着孩子们喝下午茶,认认真真观察建筑,用心留言记录。这中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认知过程,从到达,到开始了解,再到深入了解,进而融入其中,与之产生互动。孩子们特别喜欢和平饭店里的微型博物馆,这里展品经常更换。 通过深入了解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特殊记忆,从浏览到深读。 小莉每周都会带着儿子一起走外滩,去外滩源、外国建筑群、信号塔,每周定一个具体计划,实地探访、写生上海。《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这本书,小莉总是背在身上。而实地探访之前,也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些预习包括了解外滩建筑的故事,根据照片绘画创作等等。而探访也被分成了两个时间轴,白天和晚上,不同的时间轴也让外滩建筑笼罩了完全不一样的光影和色调。 从准备功课开始,再到实地探访,孩子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得更多。经过实地的客观印证之后,他们对这些建筑的印象则会深深地刻入脑海中。海关大楼的钟声时而穿越云层,驻足停留的孩子们百无聊赖,也会仔细去观察钟表的鸣奏频率。或许,小莉一直想给孩子们灌输的正是一种理念:仔细聆听,仔细观察,不要错过身边最美的风景。 行走的过程,小莉总是特别强调仪式感,希望形式能在孩子心灵中留下烙印。像去外白渡桥,她让孩子们光着脚从桥上经过。烈日炎炎,赤脚行走别具一格,每每当他们回忆起这一幕时,脑海中的外白渡桥,都是脚底心烫烫的,冒着腾腾热气。这些鲜活的记忆也变得滚烫。她告诫孩子:“我希望你们安安静静地走一次,或许这样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只有那么一次。” 沿着苏州河,孩子们走了长长一段路。经过了天潼路、圆明园路,还有九江路、虎丘路、北苏州河、南苏州河……不赶路,也不着急,要仔细研究,要进去玩耍,还要完成相应的绘画作业。英国领事馆,他们一共去了三次,第一次是去看建筑,第二次是去看植物,第三次是在那里和流浪猫玩了一下午……你待得越久,就会和那里的人产生更多互动,对这个地方的了解也就越深入。只有当你没有陌生感,越来越熟悉,才能建立默契和情感,从了解、熟悉,进而到融入。“只有当你在这里安放了自己的东西,它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从内心中生出一颗种子,遇到雨露阳光,开花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