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应该是属于某一小群人的,应该是属于每一个人的,让更多人享受到设计的价值应该是设计师的追求。”这是2017中国室内设计周暨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的一场室内设计跨界高峰论坛上设计师们讨论的话题。 对于如何去追求设计的价值,在当天的论坛上,活跃在国际设计和艺术前沿的大师沃尔夫冈·巴特斯(Wolfgang Buttress)、温伯华(Brian Wen)、图里·索达曼(Tuuli Sotamaa)、黄峰、叶凯欣等,一致认为当今的设计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一个复合型的体验设计,让室内设计、交互设计等很多东西交叉在一起。设计应该是一个整体,必须围绕着人把每一个场景都实现无缝衔接,要打破固有思维,真正去考虑人的需求和体验。 设计是可以体验的 沃尔夫冈·巴特斯(Wolfgang Buttress),是来自英国的跨界设计设计师,沃同时也是米兰世博会英国馆的设计师。2015年米兰世博会英国馆“蜂巢(The Hive)”,是他与物理学家Martin Bencsik博士,曼彻斯特建筑事务所BDP,Hoare Lea和Simmonds工作室合作设计而成,目前已落户英国伦敦的皇家植物园。该项目已获得25个奖项,其中包括了米兰世博会最佳展馆奖。 在他看来,对于建筑本身、雕塑本身,他希望是可以让人去体验的,“我想象的是,它不应该仅仅是一个雕塑,它所在的背景和它的环境也是同样重要的。我希望能够创造一个环境,让人们可以走进来,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蜂巢”正是这样一个14平方米的雕塑元素,利用光和声音来模拟一个真实蜂巢的活动。 相比“蜂巢”,我们或许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天天都排长队的芬兰馆更为熟悉。它的设计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芬兰设计师图里•索达曼(Tuuli Sotamaa)就是这幕后的功臣。“我们的强项,也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刺激感官,创造体验。”图里是一位全能型设计师,不仅在陶瓷艺术方面有所研究,她还有陈设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设计的背景。因此,她的工作室希望把这些领域都无缝地结合起来。“而真正将我们结合起来的是我们对于事物和美的理解,以及我们对目标的一致性,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项目最大程度地刺激人的感官。”图里的工作室现在也正因为创造这样一个统一的空间,统一的体验而出名,“我们通过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这些领域来营造一个统一的环境,营造统一的体验。” 体验是一个复合型的设计 不仅仅是建筑和景观设计需要这种沉浸式体验,在唐硕体验创新咨询创始人黄峰看来,每一个行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通过人的角度和场景设计把这些相关的体验无缝衔接。“当你设计一个空间的时候,设计一个产品的时候,都需要为你未来想服务的那群人设计。”十年来,唐硕正是以X Thinking体验思维驱动的解决方案,帮助许多品牌及企业创造了更高用户价值,改善了8亿消费者的体验。 “今天如果有人去了沃尔夫冈设计的空间,我想很多人都会发微信,然后你会让周边的人知道,而大部分人看了你的微信之后,又会去转发。正如我了解到的一项研究:现在50%的购买,基本上都是基于口碑,而80%的口碑正是来源于体验。”在黄峰看来,无论做空间、做产品、做用户运营,还是做品牌,最终都是在设计一个想法给消费者,这个设计最终会转变成他们脑袋中的印象。黄峰说,体验就是围绕消费者,通过各种设计方式,让他们得到你想要给他们的东西,“怎么样可以借助艺术和商业的力量最终结合在一起,最终让更多人享受到设计的价值,我觉得这才是未来设计和商业结合在一起的命题。” “体验是一个复合型的设计。”Design Continuums亚太区总裁温伯华提出了体验设计的载体是场景的概念,“我们必须把室内设计,包装设计,交互设计等等的,全部揉在一起。当揉在一起的时候,这个载体就是场景。而将多角度的体验整合在一起的也是场景。”“对我们来讲,每一个社交场所都是一个活的故事,它是一个不断改变,一个会呼吸的空间。所以空间里会有各种不同的场景,场景跟场景之间的交错,让你感到特别有兴趣来到这个地方。”温伯华认为,如今的设计是要去打造一个活的场景,“我们今天不是去设计一个空间,不是设计一个门店,也不是设计一个酒店,而是去设计一个活的场景。这是我们的行业大趋势。所以,我希望给各位室内设计师一个新提法,我们是场景设计师。” 用设计应对生活方式的转型 “风格是设计师的语言,用户所需要的是体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认为,怎样让设计更好地应对生活方式的转型,是需要每一个设计师思考的,这是娄永琪在论坛现场发布了《中国室内设计趋势报告》后提出的问题。在他的《中国室内设计趋势报告》中,除了分析中国室内设计的行业现状、产业链、价值链与创新链,提出了室内设计的时代机遇、 挑战与新需求,总结了室内设计的设计方法、工具与流程变革,以及室内设计的商业模式与角色变革外,还归纳出十个室内设计发展趋势,这些都给了现场的设计师关于未来如何用设计应对生活方式转型以更多思考方向。 “中国室内设计,从某种角度来看,正在从盲从追求阶段向个性化设计靠拢,正处在一个市场重塑期的下半场。就是靠个性化,就是靠体验。”在娄永琪看来,未来一定会是一个开放、分享、共创的时代,希望室内设计行业由内而外将边界打开,孕育出新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