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渐棘手的人口老龄化难题,Life Watch也许可以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养老提供一份可行的参照范本。
职场老牛不怕虎
眼前的朱继平博士,说起自己最新的创业项目Life Watch,眼神中透露着坚定,从他放大的瞳孔里你能看到熠熠亮光。都说“五十而知天命”,可是那种垂垂老矣的命中注定,完全不在他的计划之内。他说起话来,掷地有声,虽不形于色,却感觉胸有成竹。人们常说,美国华尔街出来的创业者,不论年龄有多大,眼神中都冒着火。朱继平完全承袭了这种蓬勃的热情,仿佛为创业而生。
在他谦和的外表下,是一张金灿灿的职业履历。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博士、沃顿商学院MBA、美国注册职业电气工程师,美国多家公司的创始人……而大名鼎鼎的汽车防抱死系统ABS、驱动系统TCS,当年就是由朱继平主导研发的,至今这个车辆自动监控系统在业内仍无人超越。回到中国,他还参与了中国“物联网”概念的引入,也参与设计了中国物联网的整个系统架构。
鸡蛋从外边打开是食物,而从里边打开则是生命。正如朱继平,每每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甩出对手十万八千里时,却从不甘心含着“金汤匙”享受人生。他的字典里,没有什么职业天花板,只有锐意进取,自我蜕变。
第一次人生转机,出现于去沃顿商学院攻读MBA时。朱继平这个电气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为华尔街炙手可热的风险投资人。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7年,他掌管了160亿美金的流向。第二次人生转机,则发生于回国投身创业之时。
很多人不理解他,包括当时他所在的华尔街投资公司老板,多次极力挽留。长达2年时间,彼此拉锯战,不肯放任他离去。对比未知的前路,如果继续留在华尔街做风投,朱继平的财富增量不可估量,可能几辈子都用不完。那时,他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有大把的时间享受生活,躺在沙发上也能等着钱哗哗地进账。
那为什么还要从职业的巅峰上退下来,像初出茅庐的小子们一样,在创业这条路上和后辈们并肩,拼得你死我活,承担变数的风险?“武打小说里顶级的武功高手,当没有了挑战和对手,他会封刀。如果没有挑战,我会觉得这个工作没有任何意义,转身即是崭新的出发。人生永远没有终点。”那一年是2006年,他深感中国正处于时代变革期,“作为中国人我不想错过,或留下任何遗憾,至于成功与否其实都不重要。”他的真诚打动了昔日华尔街投资公司老板,最后反而提供给他一部分资金支持他回到中国创业。
为生命健康设置预警体系
Life Watch是朱继平自2006年起的第5个创业项目。前一个是基于物联网架构下的中国药品电子监控网,防止假药、过期药回流市场。后来这个药品电子监控网卖给了阿里健康。卖掉公司之后,朱继平打算再次回归投资界。2010年,他与合作伙伴共同创立的投资公司即将成立,连最终的合作协议都已签署完毕,可是发生了一件事,最后改变了朱继平的决定。
2010年10月的一天,突然传来噩耗,北京一个好哥们夜里死于心肌梗死。这个好朋友,正值壮年,年仅36岁,曾经还是健美先生。晴天霹雳让当事人的家人还有朱继平一时半会儿回不过神来。朱继平拍着大腿,深感遗憾:“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第二天我们是约好碰面的呀!怎么人这么突然就没了?”
世事无常,这件事触发朱继平对医疗健康进行反思和探索。“不完全是因为心肌梗死,也是因为我们的医学体系和科学技术不对称,所有的身体状况监测都是事后被动反应,临时补救,而得不到提前的预警和诊断。”当汽车出现异常或即将“罢工”需要维修时,尚且有很多传感器、监测设备进行事前的自动报警,但是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个体,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什么就不能事前报警呢?于是,朱继平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Life Watch,其slogan就是“随时随地,主动智能地守护生命健康”。
创始人朱继平介绍道,Life Watch是一个智能健康监控服务系统,至今已研发了6年,2014年正式推出产品,在美国市场运行了2年。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无创生命传感、通信和定位、物联网和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穿戴等技术,进行自动实时检测、评估和记录用户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行为习惯(包括饮食、睡眠、情绪、运动等)及其他医学指标(包括血氧、皮电、心电、脉率等),对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进行分级管理,并提供健康报告、健康咨询、寻医问诊、绿色通道、自动报警、手动报警、应急救援等针对性的服务,如将人的健康状况分为健康、亚健康等5级管理,一旦用户健康状况出现异常,系统将第一时间自动发现、第一时间智能定位、第一时间自动告知。系统会自动将信息通知本人或是用户本人授权的、身为紧急联系人的子女,及时有效督促老人前往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智能健康监控服务系统Life Watch更为独特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是一套闭环系统,通过与医院、第三方机构展开合作,开创分级诊疗模式,即通过终端采集的精准数据,推荐用户前往对应的医院、科室进行精准治疗,甚至用户以前的健康报告在诊疗之前也可通过授权传输给主治医生,进行更加科学的决策,能够大大节约用户和医生的时间成本,也能更好分配社会资源。
朱继平说道,目前中国的养老格局是9073,即有90%的老人在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随着医护需求的日益增长,以技术为先导的智慧养老理念势在必行,但是一直以来有需求却没有抓手,没有手段,现在通过智能健康监控服务系统Life Watch这个重要工具,可以让理想变成现实。
作为一种医养结合的桥梁,分级诊疗的工具,Life Watch可以让“儿行千里母勿忧,母在千里儿不愁”,它打通的也是智慧养老的“最后一公里”。从产品研发层面,小到元器件、智能芯片,大到Life Watch的整体技术结构、服务模块,都是朱继平团队的自主研发成果,拥有国内外20多项专利技术。Life Watch于2014年率先进入美国市场运行,拥有3万多美国用户,受到消费者以及世界医学专家Dr. Kennedy的认可和肯定。2018年春节后,Life Watch也将正式启动中国市场。
面对中国日渐棘手的人口老龄化难题,Life Watch也许可以为智慧城市和智慧养老提供一份可行的参照范本。一颗初心落地生根,朱继平更坚定了他的人生意义。
Qa 生活周刊×朱继平
Q:Life Watch在美国,有同类竞争对手吗?
A:目前来说,从技术层面而言应该是没有的。在欧美,有一款实时监控产品叫做一键呼,给用户挂在身上,需要帮助时按脖子上的按键,就可以跟服务中心实现双向通话,呼叫中心可以帮助你叫救护车,也可以叫警察实施帮助。但是这只是部分解决了在家养老的难题。使用一键呼的前提是,老人有自主意识,能够自己求救。可是大多时候出现紧急情况,或者老人失去自主意识时,是没有能力去按键的。Life Watch系统在美国运营2年多,共救了100多人的性命,发现客户没有意识到的疾病有1000多例。如果病危或即将死亡,我们系统也会提供应急救援,很多老人猝死是因为发现得太晚,而我们的健康监测体系是通过每天24小时实时监测采集老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行为习惯(包括饮食、睡眠、情绪、运动等)及其他医学指标(包括血氧、皮电、心电、脉率等)这些数据信息,进行自动评估分析。出现身体异常情况,随时向后台的监控服务中心报警。
Q:现在智能穿戴设备很流行,像小米手环,苹果手表也都属于智能穿戴设备。Life Watch和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A: Fitbit、iwatch、华为、小米、三星等智能穿戴设备,卖的是时尚,解决的是通讯、信息娱乐,与健康沾了一点点边。这些设备的健康数据只有脉率、心率、计步、卡路里及睡眠指数,属于自娱自乐的智能产品,但不提供对外的数据传导和预警服务。Life Watch提供的是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穿戴技术为一体的智能健康监控服务系统,重点是后台云端提供的监控呼叫服务体系。
Q:你说Life Watch可以被看成智能穿戴的4.0产品,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A:智能穿戴的1.0产品,客群是年轻人,卖的是时尚度,完全自娱自乐。很多人用两三个月,新鲜度过了就放在一边,这叫智能穿戴的1.0,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为智能穿戴。fitbit智能手环、小米手环就属于1.0产品。iwatch是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的过渡,很多人都知道光这个还不够,解决不了客群对健康的诉求。2.0的智能穿戴产品开始往健康+的方向引导,可以监测到心率、脉率等等。life watch的第一代产品,就属于智能穿戴的3.0产品,它只有一个产品形态,就是智能手表。而4.0智能穿戴设备,才是真正的可穿可戴,符合人性,用户自己决定是作为衣服、鞋子、内衣或者其他什么穿戴样式。相对于3.0产品,4.0产品的健康监测参数和指标更多,能对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分级,提供针对性的衍生服务。
Q:除了穿戴终端,Life Watch提供的服务流程有哪些?
A:主要服务流程包括:一是通过手表、衣物、皮带、鞋袜等终端产品实时自动检测、人工智能分析和评估,将用户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危即时分级,如果健康或生命出现异常,则会出现亚健康、报警、救援等多个指令动作。通过语言通信、短信、APP、网站可绑定N个亲友,让用户及亲友随时随地了解其健康状况;二是上述设备、APP、网站与中央数据库和服务器连接,实时记录用户健康数据;三是监控服务中心,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有工作人员值守,为用户提供应急服务,如健康咨询、寻医问诊、紧急救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