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荐读

巴黎:速度与变化是它的名字

【文/谷立立】

    《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

    作者:若昂·德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要快速进入一个城市,最便捷的方法莫过于手拿地图,一路寻访,将美景美食揽入怀中。《孤独行星》的畅销即是一例。 旅游当然不是什么奇事,奇的是如何凭着地图的指引书写城市,记录其历史、勾画其轮廓、推算其发展。《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正是这样一本书。若昂·德让尤为珍爱手中的地图。她知道,旅行的真谛在于路上之所见,凡尔赛宫也好,圣母院也罢,都不及都市生活来得惬意。毕竟,钻研石碑铭文、盘点国王的私生活,只是考古学家的爱好。与其费尽心思缠斗到底,还不如放松心情随意走走。

或许,这才是巴黎的正确打开方式。如果非要为《巴黎:现代城市的发明》加上别名,那么一定是《建筑改变巴黎》。时间回到1594年,法王亨利四世策马扬鞭,站在人烟稀少的塞纳河边。面对荒废的宅邸、空旷的街头、出没的狼群,他的内心大约只能用“崩溃”来形容。在经历漫长战争之后,这个曾经的“宇宙之都”、君士坦丁堡以西最大的城市已不可救药地沦为废墟。于是,亨利四世大发宏愿,誓要将眼前的废都打造为“绮丽辉煌的都城”。4年后,重建工程如期而至。“速度与变化”几乎成了巴黎的代名词。

海明威曾将他的巴黎岁月称为“流动的盛宴”。不过,“盛宴”当然不是20世纪的首创,17世纪80年代的巴黎街头早已预演了一切。17世纪,当欧洲大部分地区犹自在后中世纪的黑暗里苦苦摸索,巴黎已是独享“高科技”的前卫之城。彼时,路易十四将巴黎居高不下的犯罪率,归咎于没有行路灯。于是就有了灯,从民间自发的“共享火炬”到皇家御制的蜡烛街灯,点亮城市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整个巴黎灯火通明,车来车往,全然一派“不夜城”的气象。

巴黎人爱时尚,今天的我们以追逐潮流为乐,潮流的源头永远在巴黎街头。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时尚源于何时、出自何人。还是路易十四。这位太阳王才是真正的时尚大帝:如果没有他的现身说法、大力扶持,很难说巴黎能否在奢侈品行业拔得头筹,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今天,商场百货多如牛毛,又有多少人注意过它的存在。

说罢科技时尚,再来谈谈财富。这个世界多的是有关“美国梦”的书写,却没有“法国梦”或“巴黎梦”的提法。殊不知,早在17世纪晚期,巴黎就流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无数底子薄、没靠山的外省年轻人来到这里,投身金融地产,快速创造财富,将整个巴黎打造得“现代”无比。诸如“百万富翁”“金融家”等等词汇,以及“即使出身极其卑微,照样能成为贵族”的宣言,听起来多么耳熟。

自17世纪开始,三代君王修筑连排住宅,建造新桥、皇家广场、林荫大道。历时百余年,终于把这片荒芜之地改造成一座现代都市。如此惊人转变,也算得上难得一见的“发明”了。无怪乎1857年,当听到奥斯曼受命改造巴黎旧城的消息,波德莱尔会写下“不在了,这古老的巴黎”的句子。他很清楚在奥斯曼“横平竖直的大道”之下将会躺着什么:没错,是古老巴黎的残躯,也是居功至伟的发明。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