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诞生之初起就是有时间属性的。30万年前,人们借助语言、传说、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如今,我们说的话、写的字,依然具备传播的影响力,并且在三言两语中浓缩着最新的时代精神。 汉语是传统的,然而,这并不妨碍来自民间的智慧重构这些唇齿和指尖上翻飞的词语,创造出新的意义。流行的背后,是人心,是芸芸众生真实的情感汇聚。从这个层面上看,每一年又都因不同的喜怒哀乐而变得如此独特。今年,我们看到一些熟悉的词语有了不同的新解,如“油腻”“养生”激起了一波关于初老和现代生活质感的大讨论;一些词语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如“共享”“流量”;伴随着潮流文化、外来文化、游戏动漫等亚文化的火爆,越来越多流行语成为年轻群体的专利,有点脑洞大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打call”“你有freestyle吗?”…… 自2008年起,《咬文嚼字》就开始评选年度流行语。名誉主编郝铭鉴认为,今年是流行语的“小年”,搜集上来的流行语没往年那么多。流行语的产生反映了人们的语言热情,更是社会生活的折射,爆炸性事件的减少、社会的稳定使民众渐渐走向理性。在规范汉语表达的同时,我们依然乐见这些迸发着民间智慧的流行语,诉说着我们年复一年为生活注入的热情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