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热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梦想的路上,请让我逆光而行

【文/冷梅】

    《空气动力秀》剧照 Florence Montmare拍摄

    《萨林娜》剧照

但人生的奇妙,往往是你在原来的人生轨道上突然脱轨,不知不觉中驶入了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

戏剧发烧友晋级史

水晶在戏剧圈内的口碑,要从爱丁堡前沿剧展说起。2012年开始,她和多年搭档袁弘一起策展,将世界范围内最好的戏剧作品逐步引入中国,被业内传为佳话。“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受过任何表演方面的训练,选戏全凭个人的感受力。”今年在爱丁堡戏剧节上,水晶15天共观看了175部戏,回国后在10个城市演讲,将175部作品中的TOP 20与各地的戏剧爱好者分享。

看戏、选戏、引进剧目,成为生活的常态。就连水晶自己也无法想象,17年以后她从当年的戏剧发烧友晋级为艺术节策展人、艺术总监,一个金融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就这样脱离本行,与戏剧结缘,再也无法抽身离开。诚然,她在美学和艺术质感上,拥有天然的判断力。但人生的奇妙,往往是前路未知,不知不觉中驶入了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

最早接触表演艺术,从上海开始。那时,水晶在复旦大学就读金融学博士。上海相较于其他城市,文化生活很丰富,水晶频繁走进剧场,上海大剧院、话剧艺术中心,还有真汉咖啡剧场(下河迷仓的前身)。 戏剧,成为城市文化夜生活的一部分,也为上海的小资生活添了一种选择。2000年,因为工作关系,水晶常常奔波于北京、上海两地。作为南方人,她对北京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应,但是北京作为中国原创、实验剧场的核心地带,却让她的生活底色多了几分艺术气息。她开始有感而发,撰写一些剧评。

利用业余时间,水晶还参与了诸多中国戏剧圈里的大事件。从2001年开始,她与袁弘搭档,策划了北京第一届大学生戏剧节,发掘了很多并非专业戏剧院校出身的青年创作者。现在中国戏剧圈子活跃的中坚力量,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那个年代成长而来的。“因为是业余,你还在金融圈子里工作赚钱,所以完全不需要担心吃穿用度,担心没有底气追寻自己的爱好。而你在金融投资领域里所掌握的技能,反而是戏剧圈子里缺乏的,成为你的优势。”

人生的几次停顿

那时的水晶,已经是金融投行的高层,而剧场的工作越来越占据生活的重心,2005年她和伙伴不得不做出决定,退出了剧场的运营,把更多精力放回到对戏剧作品的内容制作和呈现上。

2001年,她在人艺小剧场筹划大学生戏剧节。那时是在一台黑白的电视机上看了一盘录像带,由林青霞和李立群主演的电影版《暗恋桃花源》,磁带的画质非常差,但水晶的内心却承载着巨大的感动:“此时此刻,你特别想紧紧抱紧生命中最爱的人。”

2006年真正要做这部戏时,水晶发现其间有着奇妙的缘分。它是1986年在赖声川导演家的客厅里诞生的作品,等到2006年终于在大陆复排时,正好20年,万事俱备,明星捧场。“即便拥有这么好的戏剧IP,各种困难还是依然存在的。”起初,票房并不理想,为何启用明星出演,也成为这部戏遭受的质疑之一。第二轮公演是在北京的解放军歌剧院。当时,外头下着鹅毛大雪,水晶和主创人员亲自在售票亭里站台,感觉自己更有能力说服观众购票。而结束售票后,她还要拎着皮箱,顶着大雪赶往机场,金融公司的同事正等着她一起出差。

水晶常常和伙伴们分享那时一个趣事。第二轮公演前夕,门房大爷基本上每天半夜11点就会来锁门。而大家伙挤在小小的办公室里紧锣密鼓筹备演出,浑然不知时钟已走过12点。夜已深,他们不好意思再叫大爷起身开门。怎么办呢?就有人跑到二楼排练厅,睡在道具病床上,盖着被子睡一会儿。水晶说,剧里有两床被子,一床破破烂烂,一床是春花做的新被子,大家就睡在床上,直到早上七八点,等大爷起床开门了,再回家睡一会儿,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从2006年到2010年,水晶见证了自己心血的辉煌。这期间,因为工作繁重,她选择了暂别金融领域。“当时,我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永远离开,就是觉得手上比较忙,金融工作可以先放一放,随时可以再回去。”在很多人眼里,水晶做出了全中国最卖座的明星戏剧,演出场场爆满,多地巡演。当年的票房价格之高,似乎可以让她躺在这个戏剧超级IP身上,舒舒服服过日子。但是,2009年以后,水晶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她觉得自己对戏剧的认知,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这一部作品,或者一个导演身上。

2009年,从奔波忙碌、好评如潮的《暗恋桃花源》中停下来,水晶希望走出去看看。之后,她频繁出现于国外的大型戏剧节,可谓眼界大开。“以前在国内也能看到一些外国的戏剧作品,它们零零星星,不一定是最新的,也不见得是最好的。在爱丁堡戏剧节上,你可以随时看到最新形态的各种各样的优秀剧目。”这些经历就她以往对戏剧的认知来说,完全是颠覆性的。“我们突然意识到,世界戏剧与我们想象得完全不一样,已经走到非常前沿的状态。无论在创作层面还是技术层面,特别是整体的生产力上,国内与之的差距,甚至以‘光年’计算。”

她同时意识到,经过这些年的积累,自己已经有了一些能力参与引进外国优秀剧目。2012年,水晶与袁弘一起开始组建自己的戏剧品牌,把全世界范围内在技术、美学和艺术层面,最新最好的剧目带到中国,而且希望第一时间与世界同步。

戏剧人的灵魂 

做剧展,水晶有三个宗旨。第一个宗旨就是启蒙观众。“中国的观众经常会觉得,我们在北京、上海,我们的艺术视野已经很开阔了。但其实还是有限。走出北京上海,其他地方的戏剧市场更加荒芜。我们的责任,也不光是把这些剧带到北京和上海,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带到那些不那么一线的城市,像西安、贵阳、南通、扬州、昆明等等,可能是30年来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戏剧作品诞生的地方。”第二个宗旨是刺激创作。她希望这些作品给创作者提供启发,刺激灵感。在方法、观念和美学上,给创作者以激励。第三宗旨是净化生态。“近年来,国内戏剧的票价非常高,尤其是引进的国外优秀作品。剧展的票价一直很亲民,低门槛可以让更多人走近戏剧。与其盯着票价,盯着成本,不如扩展自己的受众群,我们希望这也是对中国戏剧生态的良性引导。” 

进入上海后,剧展的戏一直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水晶团队坚持的亲民低票价,与大剧院高昂的场租形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很多热爱戏剧的朋友和圈内好友,奔走相告义务替剧展拉票房拉人气。水晶说,其实自己内心深处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虽然多年来的学术训练和职业训练,包括多年的家庭教育,把她锻炼成一个相当务实的人。“一切的根本仍然是细节取胜。如果所有梦想都建在空中楼阁,或者只是一个沙丘上的城堡,那个理想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既然决定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当成自己的事业,一茬一茬往下做,一步一步往前走。” 

“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对自己的财务平衡负责任。我不太喜欢打悲情牌,强调我们有多困难,我们多委屈,付出了多大代价。说实话,走到今天这一步,没有人逼迫我们,我们是出于自觉自愿,我喜欢才做这件事。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我的代价,就是我不能为这件事倾家荡产,但是我可以为它付出我的智慧,我的劳动;我也可以不拿金融投行那么高的工资。”身为金融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的水晶,本可以做一个金融企业的CEO,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成为纵横商界的金领,但是她却最终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找到了另一种释放。 

奋进的人生

她说:“人就是这样,当你没有压力时,你可能也就没有动力。你不断去开辟新的疆域,但是这个疆域也没有办法让你高枕无忧,安然地躺着,不思进取。你会发现,游戏在不断升级。你光有热情还不够,你还需要很高的执行力,才能不断前行。” 

水晶很少和原来金融圈的同事朋友去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发现同龄人已经在常人的轨道上滑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他们看到我的状态,一定很受刺激。因为我常常觉得自己是在逆时光而行。其他人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中依靠惯性滑行,各种人到中年的力不从心等等,这些状态似乎离我很遥远。当然,这个过程中关于家庭、责任我也都要面对。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例如精神上、心灵上或者人生的选择上,其实我处于非常自由的状态。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在这个年龄段都有勇气选择自己想做的事,绝大多数人都在随波逐流,甚至他们都没有测试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一点上,我是非常幸运的。”

这些年水晶常常会回望来路,从2000年一个刚刚走进戏剧圈子的发烧友,一晃17年过去了,自己在有意无意间推动了中国戏剧舞台的成长,见证了世界戏剧舞台优秀剧目的引进和交流。她从未想过,有朝一日,因为一部戏,就从金融圈跨进了戏剧圈,一步步走到今天。更不曾相见“今天我会这么愉快地、充满幸福感地想象,在戏剧领域我要做些什么,下一步如何发展?这个过程非常迷人。”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