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地铁里着急上厕所,却不知道下一站的厕所在站内还是站外,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解决燃眉之急?当盲道被占用或者出行受阻时,盲人如何能安全便利地出行?当宠物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份子,如何改善它们的出行来提高城市整体的活力度?12月21日下午,随着第二届“模样”上海青年创意大赛颁奖典礼在徐汇艺术馆的成功举办,这些困扰人们出行的难题,在这里一一得到解答。脑洞大开的参赛者们和设计业内的大咖们齐聚一堂,同时,对于“什么是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他们也给出了丰富多样的精彩回答。 “城市出行”的模样正在变革 随着出行方式和工具的丰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正孕育着一场关于“出行”的巨大变革。而人们的“出行”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模样。第二届“模样”上海青年创意大赛启动之初,恰逢上海提出面向2040年,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愿景,因此大赛确立了“用设计漫步城市”的主题,聚焦“城市出行”问题。通过参赛者们的奇思妙想不断探索绿色、便捷、安全、智慧的出行方式,引发了人们对城市的发展和未来的关注。相比第一届大赛,本届大赛立意更高、作品类型更加开放、参赛范围更加广泛。 大赛吸引了14所高校设计学院学生以及不少专业青年设计师参与,他们带着对设计的热情和对上海的热爱,用多样化的创意作品传达了自己对“城市出行”的理想。从9月26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作品征集历时两个月,共收到110件作品,包括工业设计、环艺设计、APP软件设计、平面设计和时尚设计5大类。这些作品紧扣大赛主题,聚焦“城市出行”,贴近城市现实生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出发来思考城市出行的现状和优化方案。这些获奖选手还关注到了老人、婴儿、盲人等弱势人群,在设计中体现出可贵的人文关怀精神。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徐凯艳、周甜美、刘银丹设计的“城市泡泡”公交车站荣获一等奖。该设计将公交车站改为绿色环保的城市小站,车站整体是一个雨水收集器,顶部的绿植收集雨水,雨水经过水管和过滤系统进入雨水储蓄装置。净化过的水将用于夏天的降温喷雾装置和周边的花木灌溉。犹如城市里的泡泡精灵在不断净化环境,充分体现出“绿色出行”的概念。 三位设计者解释设计的初衷是来自于对生态设计和绿色可持续话题的探索,起初是以大树为原型,因为大树的移植是比较容易复制的,所以她们也做了一些适合推广运用的方案。再结合实际生活,她们还考虑到,公交车站不仅有成人也会有小孩子,所以将原先略显僵硬的垂直面改成了比较圆滑的人性化设计,避免了磕碰等问题。 由上海交通大学的邱天、辛阔和李倩薇所设计的APP软件“茹厕”,因为切实关注到了地铁出行中的痛点,成为了现场热议的作品之一。他们设计的APP为乘坐地铁的人群智能规划了地铁厕所最优化线路,这一设计概念新,可行性强,且与人们现实需求紧紧相连。火星时代教育机构提交的作品“沪位停车”APP,也关注到了城市出行中的一大难题:停车。伴随共享经济的发展,也许未来的停车位也将实现共享模式,有效提升其利用率。 此次东华大学共有三件作品入围决赛,最后喜获二等奖的是由高坦昊、蒋韵仪和王朦所设计的Your Eye盲道全出行系统。他们关注到盲人群体的出行,将盲道指引系统从公共设施变为个人产品,更具有人性化。据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环艺专业老师黄更透露,学生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他们了解到现在城市里的盲道基本是废弃的,盲人根本没法用。针对这个社会问题,他们设计出了这套“盲人全出行计划”,让盲人可以通过改良后的盲道搭配“Your Eye”系统APP,根据盲道的实时反馈和语音导航,不依靠拐杖也能安全出行。 令黄更感到欣喜的是,在这次参赛的作品中,学生们不仅关注到了如今热门的共享单车,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盲道APP设计,甚至还为宠物出行出谋划策,概念非常新颖,实用性也很强。对于作品的多样性,黄更很感谢大赛给了学生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大赛给了学生们很多的鼓励,也带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参加比赛也能让他们看到什么是未来的,新的趋势。参加比赛,最好不要给学生们太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他们的设计,而‘模样’就给了他们很多的空间。” 揭示趋势,前瞻创新 这次大赛评选分为初评和终评两轮。初评评委由上海设计院校的老师和专业设计师组成。最后在大赛总顾问、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会长娄永琪的指导下,在孙英杰、姜华、莫娇、施斌、张岚五名初评评委,丁伟、何炯、何根祥、路明以及新加坡籍评委布迪漫五位终评评委的严格评审后,才决出了九个学生组优秀作品和四个专业组优秀作品。 作为大赛评委,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丁伟表示,通过评选工作他看到了很多参赛同学从各自的新颖视角来表达对城市的看法。在丁伟看来,在大的物联网背景下,会产生一系列的革新,这恰恰是机遇和挑战,“我们比较欣喜的是,看到了大家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一种趋势。我们的大赛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将学生、职业设计师、老师等不同角色进行串联,让大家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进步和成长。所有的这些力量就构成了我们今天这座创意城市的一种精彩。作为评委和职业设计师,我希望能把大赛持续地办下去。” 丁伟也对大赛寄予厚望,“纵观世界著名的设计大赛,都有超过五十年的历史,你翻看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部设计的历史,当它不断地沉淀,不断地发酵,这个大赛就能成为一个品牌,成为支撑创意城市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颁奖现场还邀请了创意领域大咖何炯、倪海郡、何根祥、谌涛等嘉宾进行了演讲以及论坛分享,就创意设计对城市、对大众生活的影响阐发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为所有热爱创意的青年带来了一场有关设计的头脑风暴。 裤兜创新设计学习平台联合创始人倪海郡提醒学生们“书读得越多,观念不转变,就会是创新的阻力,‘专家’也只是技能的既得利益者。在趋势变革的时候,比的不仅仅是实力的大小,而且是反应的快慢。” “设计不是一味摒弃老旧,而是在传承中创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设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好设计。”上海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何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设计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只有与城市发展、社会和谐互相匹配的设计才有价值。设计正在回归其本源“为人服务”。 “我认为,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未来、帮助现在的,我也期待我们的获奖作品能在未来融入到生活中变成现实。”作为大赛的首席支持方,德必集团董事长贾波愿意在未来和“模样”上海青年创意大赛一起,帮助青年人把更多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用设计的方式体现出来,“青年报社承担起这个使命很有意义,我们作为合作方能尽一份力是我们的荣幸,一起支持上海的创意设计发展。” “文创50条”引领新生态 团市委副书记丁波,青年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李学军,徐汇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建红,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都市产业处研究员徐铭,团市委宣传与网络工作部部长陈立俊,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傅晓,德必集团董事长贾波,上海设计之都促进中心秘书长罗志伟,以及上海部分设计院校领导、知名设计师、参赛选手、相关文创产业企业代表和各大媒体共同参与了此次颁奖典礼。“今天的获奖者,很多都是脑洞大开的,虽然是很小的设计案例,但却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让大家更方便。”在看到这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同时,团市委副书记丁波还表示,希望把这样的比赛持续做下去,“让年轻人的设计思维先在我们小小的平台上生根发芽,然后再在更大的舞台上开花结果。” 此外,丁波也指出,在刚刚发布的“上海文创50条”中,可以看到,上海正在以最大的力度、最创新的手段和最突破性的政策,助力我们的文创产业。 党的十九大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继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上海制定了《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由总体要求、重点领域、市场体系、要素集聚等四方面组成,共有50条具体政策措施,因此又被称为“上海文创50条”。 本次政策制定特别注意强化文化创意产业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服务。选择创意设计产业,就是考虑其涵盖的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产业、软件业等方面,对于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是提升其他相关产业能级的重要支撑点。 加快文创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指出,文创产业是上海重要的支柱性产业,加快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是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全面落实“上海文创50条”,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 在本届大赛的影响下,更多上海青年开始关注城市出行问题,关注城市的发展与未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青年群体的不断思索与努力,也将推动上海“未来五年,到2030年,再到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重镇,到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再到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愿景的实现。 此外,通过大赛与智库专家导师、设计院校,创意设计机构、创意园区牵手战略合作伙伴,涵盖导师、设计师、院校学生三重人才梯队,选拔培育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逐步打造“文创人才库”。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青年报社人不仅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也努力在做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发现者培育者、青年创意设计产品的推荐者、青年文创产业的推动者。生活因设计更美好,城市因创意有温度。我们与所有的设计人一起,关怀城市、关怀生活、关怀你。 获奖名单 学生组一等奖 Alferds——您的智能出门管家 戴乔伊 王思慧(上海理工大学) “城市泡泡”公交车站设计 徐凯艳 周甜美 刘银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生组二等奖 茹厕 Ruce——地铁厕所智能最优化线路图与信息服务云平台 邱天 李倩薇 辛阔(上海交通大学) Suitcase as a Service 当旅行箱成为一种服务 鲍汐莹(同济大学) YOUR EYE——盲人全出行系统设计 高坦昊 王朦 蒋韵仪(东华大学) 学生组三等奖 Stupper概念汽车 刘俊亭 刘浩 袁梓薇(郑州轻工业学院) Willgo老人代步车 熊庆弟 苗俊(上海理工大学) “话”系列上海地铁票视觉传达设计 唐文骁 刘陶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公共电动助力车设计 许晓慧(华东理工大学) 城市创新奖专业组 微电折叠车 谢春雷(北京一英里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公交站升级优化方案 康健 骑游上海—上海骑行路线APP界面交互设计 张翔 “伦敦与上海的一天”动画设计 游佳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