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迷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0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次会面的罗生门

【文/张晓雯】

就像通过容器映照出所有人的观点,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的。最后他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容器,而容器永远无法填补自己的虚空。

从单一家庭到观察社会

关注已久的是枝裕和导演新作《第三度嫌疑人》3月30日开始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了,这是国内观众首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的作品,实属不易。艺术院线不同于一般放映,排片有限,主要放映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国产片和进口片。去年9月在日本上映以来,《第三度嫌疑人》得到的口碑相当两极化。这几乎是一部很不是枝裕和的电影。

在此之前,是枝裕和给影迷的印象可以用“清淡如水,才是至味”来形容。他擅长拍家庭片,被视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日本最后一位大师。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的幕后推手之一贾樟柯跟是枝裕和是挚友,在电影节相遇的时候,两位总是一起听侯孝贤论教,而是枝裕和早年在NHK工作时就去台湾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影迷爱把三位的风格放在一起比较,共通点就是那种打败时间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

2015年的《海街日记》可能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一部了。春天的落樱、夏祭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冬雪的风景……几无情节可言的缓缓镜头对准了镰仓小镇和一家人的人情变迁。

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家庭都和“破碎”、“出走”有关。在《海街日记》中,四姐妹的团聚契机是父亲的葬礼。2016年的《比海更深》也是,活在昔日荣光中的潦倒大叔处处为钱发愁,前妻带着儿子另外过活。再回到同一个屋檐下,往日是美好的记忆,现实是不可弥合的矛盾,竟也产生偶尔温馨的合力。是枝裕和曾说:“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我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着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用平实的影像展现日本家庭中最原本的生活之味,乃至使这种生活之味呈现出一种近乎于记录式的流淌,这与是枝裕和曾拍摄了8年电视专题纪录片不无关系。例如让14岁的柳乐优弥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影帝的《无人知晓》即改编自真实弃婴事件,2001年的《距离》改编自沙林毒气事件。以复仇为主题的早期作品转向家庭片的契机是母亲的过世,纯粹从私人情感出发拍摄的电影《步履不停》方才奠定了是枝裕和“只拍一家人一天中的事”的风格。

这么看来,讲杀人犯杀死工厂社长的《第三度嫌疑人》算不算一种回归?在拍两对非亲生父子关系的《如父如子》的时候,是枝裕和接触过一些律师,从中得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法庭并不是探求事实的地方,只不过是审判人的地方。“人审判人”这一点,让是枝裕和有意拍一部区别于以往风格的新作。

没有绝对的真相

的确,辩护律师并不真的相信自己的当事人,比起真相是什么,更关心怎么用庭上技巧打赢官司的情节并不少见。《第三度嫌疑人》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就是这样的一种法庭心理片。

役所广司饰演的嫌疑人因抢劫杀人并烧毁尸体被逮捕,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为他辩护。全片花了大量笔墨描绘囚犯与律师的七次会面,并且,这个很“事儿”的嫌犯在七次会面中的说辞次次不一样。有时,他是个谦逊有礼、想寻求减刑的好人,有时看起来又像是以杀人为乐的变态。一开始,他声称抢钱包和烧尸体是杀了人之后的一时起意,后来又主张犯罪行为是被社长夫人指使的,片尾,又直接改口说自己根本没有杀人。

导致翻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嫌疑人与自己的女儿关系失和,他将社长女儿视如己出,填补心中空白的亲情。作为求情证人出现的她声称自己常年受亲生父亲性侵,真相如此还是为嫌疑人辩白?

有意将七次会面都设计得不一样的导演正是想通过人物思想的暧昧表达人的多面性。片中,嫌疑人有一句比较亮眼的台词:“我只是一个容器。”“当今日本似乎是一个很冷漠的社会,人们对于真相,既不活跃,也不参与。”从单一家庭扩大自己关心范围的是枝裕和将目光投向了现代日本的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这种冷漠在片中,体现在嫌疑人身上是对生命的漠视:活埋金丝雀,私自杀掉犯错的人,认为生命是被挑选的,有些人最初就不该被生下来。这种冷漠体现在律师所代表的外界身上,则是围观真相却不进入。就像通过容器映照出所有人的观点,却唯独看不清自己的。律师还引用了中国的成语“盲人摸象”来形容这场庭审,就像是摸着象鼻子的人和摸着象耳朵的人在争对错。

或许这本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真实不是绝对的,尤其加上人性,真实就变得像一出罗生门。日本的文学、影视作品好似非常喜欢这样的主题,比如凑佳苗的《告白》。影视版中更具象化地采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视角的反复阐述,还原一场复仇大计的真相。去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人气超高的《愚行录》也是。中学时代班上的风云人物遇害了,凶手是谁?嫉妒她的塑料姐妹花?渣男友?记者走访一个个涉案旁观者,带出的却是不同阶级、不同宿命的社会群像。无独有偶,片中也有类似的台词:“最后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容器,而容器永远无法填补自己的虚空。”

道理我都懂,包括多处监狱戏模糊的曝光,似乎都在说虚虚实实的主题。可对于这次的《第三度嫌疑人》,大部分的争议都集中于不明觉厉。导演自己也说了:“电影比较含糊,也没说清楚真相是什么,抱歉了。”讲真,虽然佩服导演勇于走出舒适圈的尝试,还是更想看他拍拿手的家庭片。尤其他的下一部作品会去法国拍,凯瑟琳·德纳芙和“法兰西玫瑰”玛丽昂·歌迪亚演母女,简直不能更期待。

星闻  Star

一向走温情路线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拿出的新作《第三度嫌疑人》颇有“社会派推理”之风,着实出人意料。片中涉及到大量庭审相关的专业知识,早在写剧本的时候,导演就邀请了7名律师参与,通过请他们亲自扮演律师、法官、检察官、犯人的方式,学习如何在会见室打招呼,如何提问,如何庭审的细节,最终的审判戏也是在大学的法律教室内完成的。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