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热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312种纸钞,他为何只看不用?

【文/董群力 图/受访者提供】

钱币是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事物,它的最基本功能是交换、流通,人们用它来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事物,不过,吴越算是一个例外。

从某种程度而言,吴越“惜钱爱钱”,就在一年多以前,他还凭借着自己所收藏的312种钱币,创下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收藏中国旧版纸钞品种最多”的纪录。对他而言,收藏旧版纸钞,不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个深挖、研究的方向。

每一张钱币,收藏的是历史的沉淀,也收藏了别人家很长的故事,当然,也收藏了自己这一路来的回忆。

钱币也有一颦一笑

吴越回忆起儿时的一个小故事。那时的他喜欢收藏邮票,小小的一方纸上,印着五颜六色好看的图案,就像是另一个有趣的世界。同桌的小伙伴告诉吴越,自己家里有一张旧版纸钞,图案也煞是好看。于是,两人便约定好,由小伙伴把这张旧版纸钞带来。 

第二天,小伙伴果然遵守了约定。吴越回忆第一眼看到这张旧版纸钞时的情景,说是被吸引住了。以红色为底色,正面是庄重的天安门,后来,他才知道,这张纸钞出自于第二套人民币,面值“壹圆”。吴越恳求同桌将这张旧版纸钞送给自己,自此之后,他开始研究,从哪里才能收藏到这些已经停止流通的旧钞。 

中国的货币历史很长,钱币文化自然也博大精深,钱币收藏的门类很细,但或许正因为童年的这段小插曲,吴越的视线,从来没有离开过旧版纸钞。1949年至今,总共流通过五套人民币,其中,已经停止流通的纸钞,俗称为旧版纸钞。随着其作为货币功能的终结,旧版钱币会进入收藏市场,成为收藏品的一种,而吴越主要收藏的就是第一、二、三套人民币:“我一开始是收藏邮票的,太原路的邮币卡市场是必去的地方。在那里,钱币和邮票都可以看得到,我就发现,钱币的图案非常好看。而当时我们使用的是第四套人民币,因此我就非常想知道前三套人民币究竟是什么样。于是,自然而然,我就开始收藏旧版纸钞。” 

由于当时收藏钱币这一门类的人非常少,早期的旧版纸钞收藏者多为财务和银行系统的工作人员,所以,当时的收藏价格也并不高。比如,当时收藏一张“背绿水印”,也就是第三套人民币中的“壹角”,只需要一两元,到了2000年,一张“背绿水印”也在三四百元左右。对于当时的吴越来说,这是他的“零用钱”可以负担的:“我当时是因为涉足得早,当时的收藏价值也是一片洼地,大家都还没有注意到这个行业。后来,收藏这个板块的人越来越多,关注度也越来越大,供需关系改变了,它的收藏价值也改变了。” 

得益于入门较早,二十余年的收藏生涯,一大半时间看的都是真品,看得多了以后,就很容易分辨彼此之间的不同。吴越将此形容为“与自己一起生活了很久的人”,即使有相貌相似者出现,也很容易从对方的一颦一笑、一个细微的动作间,感受出不同。比如,第一套人民币中的“壹佰圆大帆船”,当时,只在四川地区使用,因此,如果同样的钱币出现在其他地区,那么大概可以判断,这张钱币80%是假的。同样的情况,还有被收藏者称为“票王”的“壹万圆牧马”,这张在蒙维文地区使用的钱币,它的首位数号码只有“0”“1”“2”,如果首位数中出现其他的数字,显然也不是真品:“因为,我掌握了很多知识,知道钱币的来龙去脉,包括行业内的信息,我就很容易培养眼力。” 

钱币研究第一步,提出问题

二十余年收藏经历的积累,让吴越不仅满足于收藏,更对自己的藏品,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后来,他把自己的相关探究,集结成稿,写成了《第一、二、三套人民币鉴藏与研究》一书。

在这本书里,他着重探索了几个话题。首先,是对第一套人民币,做了版别研究。由于第一套人民币发行时间较早,并有多个印刷厂同时进行印刷,当时,各厂之间最终所印刷出的颜色、裁切、收缩率均有所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版别之分。版别又对应冠字——钱币号码首位的不同,又对应着当时的发行量,因此,想要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部分,进行梳理,非长期研究不可得。比如,第一套人民币中,有一张图案为钢铁厂、面值为“贰佰圆”的钱币,一开始,吴越根据手头的收藏,判断它可能有八种不同的版别。但是,当他收藏到将近一千张同样的钱币时,出现了与之前都不相同的第九个版别。

吴越的另一项重点研究,是有关于第一套人民币珍稀品种的存量统计。其中包括“壹万圆牧马”、“伍仟圆蒙古包”和“伍佰圆瞻德城”等。这项研究,仍是基于长时间收藏所积累的数据。吴越有一个特别的习惯,记录每一年新收藏家所拿出的各币种的数量,并把单张纸币的号码同时记录下来。起初,他所记录的号码,多数是从未见过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收藏市场上出现的旧版纸币,越来越多号码开始与记录重合。根据多年的积累、比对,就能知道哪些纸币是新出现的,也可以知道收藏的源流。

研究的第一步,通常是提出问题,吴越的研究方法也是如此。比如一张“壹仟圆双马耕地”,一开始只是收藏一张,直到收藏了二三十张以后,发现号码、字体、大小都不一样。这其中就出现了很多可探究的话题,比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字体的不同,哪张先印,哪张后印?在不同的版别中,哪一种存世量更多?

还有“背绿水印”。这张面值为“壹角”的纸钞分为有水印和无水印两种。为什么在当时,有水印的发行量少,只有3个冠号,分别为“310”“314”“316”?吴越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认为在当时,“壹角”使用频率很高,而带水印的纸钞要多两三道印刷工序,因此,后来,同样图案的“壹角”纸钞,大多不带水印印刷。

尽管,要详细研究这些钱币背后的秘密,一定要大量阅读有关于此的书籍、史料和相关时期的货币史,但吴越却认为,“一线”的收藏经验才更催人成长:“收藏要分几个阶段,我自己有二十多年的收藏心得,而最开始,也是收藏市场的‘一线人员’。真正懂的人,一定是在市场一线的,只有在那里,才知道市场的变化,才能看到更多的实物。也只有在一线,才有机会与更多高手交流、成长。如果只是单纯在家里研究、收藏、翻史料,就多少有点纸上谈兵了。所以,既要有阅读史料的过程,也要有一线的学习、研究、探索。”

流传有序,收藏别人家的故事 

在吴越的收藏里,有几件藏品非常特别。它们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存世量少,也在于背后总有一段“有缘人”或是锲而不舍的故事。 

第一版人民币中的“伍仟元蒙古包”,吴越知道,本是一位上海收藏家的藏品,因为喜欢,他记下了这张旧钞的品相、号码,这是他的习惯。后来,收藏家正巧想将这件藏品出手,可惜的是,当时,吴越还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于是,这张“伍仟元蒙古包”便被另一位收藏家买走了。那位收藏家常居天津,尽管相距远些,吴越却总是与他保持着联系。多年以后,这位天津的收藏家遇事,便想将这张“蒙古包”转让,此时他想起了吴越。两人电话交流一番,谈到了这张旧钞的品相、号码等等,收藏家惊讶于那么多年,吴越仍是记得那么清楚,知他有心。既然本来就想转给有缘人,不如就转给吴越。 

吴越的收藏中,真正的孤品是两张连号的“壹万圆牧马”,原本是由衢州市的收藏家收藏。收藏家的父辈原是财务人员,机缘巧合,收藏下了这两张连号的“壹万圆牧马”,他去世后,便由后辈一直保存。吴越找到了这位收藏家,可是起初,这位收藏家并没有同意,一直到五六年之后,他才将这两张连号纸钞,转让给了吴越。收藏这件事总是与时间分不开,无论是等待还是被等待。 

吴越说,入门的时候,鉴赏一张纸钞,通常看它的图案,研究钱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最后,再看一看纸币的品相和精细程度。但是等到了一定的境界,这些就变成了最基本的角度,而如今,他更喜欢看钱币的“包浆”:“钱币、纸钞经过很多年的时间,会在表面形成淡淡的自然氧化物,就称为‘包浆’。包浆的颜色也有很多种,黑色、淡黄色、深黄色,甚至底色里泛光。这种包浆是历史的沉淀,通过它,就能看到以前。” 

收藏界里还有一种说法,叫作“流传有序”。一张纸币是怎么流传到收藏家手上的,这是纸币的故事。再发散一些,就是收藏家为什么会收藏钱币,这是收藏家的故事:“每一张钱币,收藏的是历史的沉淀,也收藏了别人家很长的故事,当然,也收藏了自己这一路来的回忆。其实,每一个收藏家专注于什么领域,难免会有随机性,但也有注定,不如就一路走下去。” 

Qa 生活周刊×吴越(旧版纸钞收藏家)

Q:分享一下有哪些比较特别的纸币种类吧。

A:第二套人民币中,有一张“叁圆井冈山”,在后来的几套人民币中,都没有“叁圆”这个面值。因为,在流通的过程中,“叁圆”这个面值很容易就被替代,一元加两元等于三元,五元减两元也是三元,所以,它的使用率不高。

Q:收藏的过程中,也交到了很多好朋友?

A:收藏第一套人民币的时候,就缺一张“伍佰圆瞻德城”,这张纸币的存世量很少,新的就更少。而且,对收藏的人来说,一套只缺一张,肯定无论如何,都想买到。当时,知道有个朋友正好有这张旧版纸钞,所以我也就如实把情况告诉了他。本来收藏者就都是惺惺相惜,而且他也感觉到了我对旧钞的热爱,所以最后愿意将这张“伍佰圆瞻德城”转让给我。

Q:你在自己的研究中,抛给学界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你自己有没有解答?

A:有一些很难有解答,有一些也不一定需要解答。我在书里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壹万圆牧马”、“伍仟圆蒙古包”和“伍佰圆瞻德城”的存世量有多少?这个问题无需解答,经过不断地收藏和积累,总有知道的一天。包括,每个种类的纸币,究竟有多少版别,也许后来的人,会发现新的版别的存在。我只是想通过我的研究,告诉大家,这是研究的方向。比如,每一张钱币的补号劵各是什么样的?还有就是,有没有已经设计好图案,但没有发行的钱币?有些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随着研究可能有不断的更新版。

Q:说说收藏钱币对你的工作、生活的影响吧。

A:我认为收藏是紧张工作之余,对身心的一种放松,也是追求和寄托,是一件令人感觉愉悦的事情。而跟一些收藏的藏友聊天,可以少很多功利心,少很多目的性,反而可以多维度地交流。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