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设计风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4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帘时光入水

【文/周琳琳 图/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提供】

    智能家用灯具设计 邱秀梅

    “战国时代”玉雕 张宇飞

    “海之花”项链 卢蕙卿

    “滴水之恩”翡翠 唐蓓麟

    “狭路相逢”玉雕 唐蓓麟

    “一花一世界”雕塑 陈洁滋

    “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海派剪纸VR项目 纪晓燕

    “嫦娥奔月”茶具 凌本新

荷花池畔,一个女孩盘腿而坐;莲叶之上,一对青蛙隔水相望;小河入江,一排龙舟缓缓前行……这些美丽的风景,在我们眼中,更在工艺人的手里。在近期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徐家汇校区举办的“2018年教师作品展”上,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作品呈现眼前,让人们仿佛重回那些慢节奏却又精细有致的老时光。

玉雕大师唐蓓麟从事玉雕制作设计创作教学已有四十余年。他坦言自己只在寒暑假才有较长的时间去创作作品。原来在上课期间,唐蓓麟会花费大量的个人时间去帮助同学,一一解答问题。但是无论时间多么紧张,唐蓓麟都会挤出时间创作作品,以防“手生”。这点在首饰设计专业的沈成旸、卢蕙卿老师看来,同样如此。他们认为身为教师更要多动手,摸索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更生动具体地为学生讲解课程。

对于教学,他们都颇有心得。只在平面上设计作画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要求学生将其转为立体,真正制作出来。其一,有些设计虽好,但在工艺上是无法达到的;其二,体量相对较小的玉雕和首饰,需要把握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的全方位观感,所以要“面面俱到”;其三,只有学会把设计稿转化为实际的作品,学生才能够了解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具有了实际动手能力,才算是掌握了传统手工艺如何与当今技艺融合。

老师们对传统手工艺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感染了一代代学生。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师生就联合设计与制作了故事动画短片《嫦娥奔月》,并且凭借这部短片荣获了首届两岸(双城)青年文创设计师联展暨论坛的“最佳创意奖”。参与其中的凌本新老师对此倍感骄傲,因为这是对中国传统戏剧皮影戏和传说嫦娥奔月的现代版演绎。整部动画短片实则是由中国古代皮影戏《嫦娥奔月》改编而成;其中人物的形象、身形比例、服装元素等,都是完全参考皮影戏而来。

致力于此的还有数码艺术学院的老师们。他们通过最新的VR、AR技术,与传统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比如吴慧剑老师负责的VR项目“后羿射日”,两个手柄分别代表一弓一箭,简单的拉伸动作中就可使人自然地重温这一传说故事。再如纪晓燕老师的VR项目:“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海派剪纸中,剪纸作品化作龙舟风帆的图案,化作四周宫灯的图案,化作透明屏风墙上的图案。三个章节,层层叠叠间亦虚亦实,让人不禁感慨非遗项目上海剪纸也可以如此焕发新生,更是令新时代的年轻人可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教师于前方引路,学生在后追随,千百年来的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不断被传承和发展,进而涌入历史洪流,掀起波涛而后又很快恢复安宁。平静之下,它在感谢每一滴水珠,也在期待下一次凝聚。

Qa 生活周刊×蔡红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Q:你们学校一直都是非常注重保护传统手工艺和非遗技艺与文化的,那么你们如何与现代设计进行结合?

A:在非遗方面,我们现有15个工作室。在未来五年里,我们计划每年再增加5个工作室。它们一方面创作作品,另一方面就渗透到教学中,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中。在过程中,这些工作室结合了当下的设计。在我们设立的21个专业中,有一半是和现代设计有关的专业,另一半是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后者的创新创意教育改革,就是与前者进行跨界结合,也就是我们要把现代设计的创意理念,融入到传统的专业中去。所以我们现在设置的课程中,也是二者交叉的。现代设计专业的老师会去传统工艺美术课堂中,教授一些创意类课程。而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老师也会去现代设计课堂中,传播传统工艺和非遗的元素。

Q:为什么会举办这次教师作品展?

A:这次共有来自5个二级学院,专业基础部、文化基础部、工艺美术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共一百多位教师一百五十余件各类艺术创作作品参展,作品涉及传统国画、书法、油画、雕塑、版画;另外,现代数码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则以视频展示的方式呈现;传统工艺美术艺术作品则涵盖了首饰设计、玉雕、漆艺技艺、木雕作品、传统陶艺、玻璃制品、刺绣、竹刻、草编技艺、纤维艺术等。

这些展览作品题材内容丰富、个性主题鲜明、形式风格多样,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时代感,为教师风采的集中展示提供了平台,也是我们艺术教学科研的成效检验。此外,我们需要从美院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优秀的校友中吸取精神力量,在时代的呼唤中创新。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