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乐活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然觅“南山”

【文/冷梅 图/受访者提供】

传统古村落规划设计从来不可能与当地环境脱离,它自始至终会尊重地域自然生态,这是它基本的出发点。以“古村+众创”的业态呈现,渐渐成了古村落改造的标配。

依稀记得,小时候的外婆家,清晨的鸡鸣犬吠,溪旁的阵阵捣衣,挑担小贩的悠长叫卖......城里人向往的悠然生活,像电影画面一样,定格成经典。

然而,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里,古老的村落如老人一样,暮气沉沉。那些弥足珍贵却无可复制的古村,若没有被赋予新的生命,渐渐消亡的不仅仅是回忆,也是被我们视为瑰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本大地艺术节模式创办人北川富朗,在日本可算是家喻户晓。二十年前的日本,乡村失落。北川有感于此,从他熟悉的艺术这一角度,用艺术作为了支点,开始了他的艺术振兴乡村之路。

二十多年前,在日本新泻县,由他展开了“大地艺术节”的实践。经过努力,大地艺术节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杰出的艺术乡村、振兴乡村的案例。整个地区有200多个村落,大地艺术节尽可能利用原有村落、原有特点,进行艺术化。北川富朗对在地生活抱有最大尊重,以惊人耐力、包容度及创造力完成执行,艺术节令乡村废土系统性复活,绽放出新的生命之光。

无独有偶,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设计师、乡村再造者开始思考如何用文创的力量复兴乡土文化,并付诸实践。位于丽水碧湖镇的明代古民居下南山正在经历蜕变重生,以“古村+众创”的业态,呈现传承文化、活态保护,用旧的肌理锻造古村落的新灵魂。在松阳县,一群脑洞大开的年轻设计师们正在践行中国乡村新美学,植入文创、农创和艺创的乡土在地体验,创造乡村复兴的新做法。宁波东钱湖畔的韩岭村目前正在重建,规划中的老街会开办文创空间、精品民宿、艺术馆和书店,就连日本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也将亲自操刀在这里建造韩岭美术馆……

在消费升级的诉求下,文化艺术引领乡村复兴之路,已经成为活化乡村的新动力。虽说乡村复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对于那些革新者而言,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总是不会半路掉头。

会讲故事的老房子

春光晕染,风景如画。葱郁的绿植和鲜花掩映着古村落,潺潺瀑布流水叮咚作响。夯土外墙与青山白云,缱绻成一帧静止千年的画面。现在的下南山,到了最美妙的季节。

古村落里的老房子会讲故事,它在固定的岁月布景下,叙述着时间的流逝,讲述几代人的生活、岁月的变迁。它所传递的是一种恬淡闲适、随遇而安的生活境界,树荫下嬉戏,田地间寻乐。或者说是《桃花源记》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图景。

位于丽水市碧湖镇的下南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郑氏聚居地。村落依山而建,坐东向西,面向瓯江,呈阶梯状分布。村落里泥墙青瓦的建筑外貌风格统一、错落有致、古朴自然,是瓯越风情古建的典型代表。似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而得名。

当年,村民离开原驻地,留下了42栋古民居,一度残垣断壁,破败不堪。今年1月,“欢庭·下南山”古村落经过开发重建,以旅游综合业态陆续建成迎客,它成为一个原生态古村落的“民宿村”。40幢不同的民宿,具有不同的功能,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平台:乡村创业学堂、南山讲堂、民宿、创意工作室、手工匠人手作馆、咖啡厅、书吧,渐渐拥有了“精品民宿+文创基地”的新业态。

传承文化、活态保护、记住乡愁……以旧的肌理锻造新的灵魂。欢庭·下南山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怀。每一个到访者都会被这里的历史感所打动,又会对设计团队将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用心充满期待。

下南山特有的农耕文化和瓯越吊脚建筑风格,蹉跎辗转,宛然依旧。总策划师程长婴说,它以“一院一品,一房一景”为设计理念,每幢房子基本上都有不同的庭院,具有不同的品质和风格,保留瓯越吊脚传统建筑制式和原始的老宅形态,巧妙地将现代和传统连接起来。利用原有风水布局,营造水系环绕、流水曲觞,让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流水交相呼应;从历史文化及每幢房屋的现状,定义不同风格、意境深远的主题。每个院子就是一道风景,每幢民居就是一个故事。设计团队根据每幢房特有的格局和特色,加入一些不同元素:青砖、老石板、瓦块、石墨,以之来丰富整个庭院的呈现。

为了不破坏村道的原始味道,保留村落的自然风貌,在现代社会高度机械化的今天,依然用原始的运输方式,肩扛、人抬、人挑、骡驮……延续下南山村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脉络,延用传统的工匠、技艺,还原理想的乡村度假生活。

程长婴说:“在修复过程中,遵循‘保护性开发’原则,修旧如旧,保持古村落原始的风情,传承古村落活态历史文化。” 

虽然古民居建筑实体不可做大规模更改,但由建筑围合而成的中庭、天井、后院等景观空间却可以通过设计手法,使其更适宜现代生活。无论是建筑、设施还是业态,都以环保生态为出发点,尽量就地取材、低碳节能、崇尚自然、共同营造“风过不留痕”的和谐氛围。

Qa 生活周刊×程长婴

欢庭·下南山总策划师

Q: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民宿生态,它已经发展到哪个阶段了?

A:我国早期的农家乐其实就是民宿的1.0版本,而且也是真正以农民自发自营的模式进行的。而后出现了企业投资管理、农民运营的模式,可以被称为2.0版本。但到了2008年左右,莫干山民宿突起,打破了传统民宿概念,个性化、原生态的民宿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体,被称为民宿的3.0版本。目前像莫干山这样的单体民宿,因为配套、成本、管理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市场需求又开始转向综合体类配套齐全、豪华舒适的原生态度假村,下南山就是在这个时期,将废弃的传统村落改造成为一个由若干幢独立农房组成的民宿村,且完全由市场主导,自主经营,并带动周边发展,这是民宿发展的4.0版本。

Q:乡村再造的困境在哪里?

A:乡村再造的断代要从整个乡村发展史来讲。从大锅饭的人民公社时期,到分产到户的个体时期,再到的农民外流,这时农村出现了管理真空,空心村带来乡村的衰败,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再到目前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在这六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乡村的断代,我觉得应该是从改革开放后大量年轻人开始走向城市,社会发展要素向城市大幅倾斜开始。要解决乡村再造的断代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而目前乡村的现状就是人的断代。在农村七零后已经非常少,八零后几乎没有,更不用说九零后了,没有年轻人的乡村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所以,要发展乡村首先要让年轻人回归乡村。

其次是乡村产业的断代。从20世纪80年代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到新世纪后的衰落,除了人的因素外,还有社会因素,如:乡村的交通运输不如城市方便,政策不如开放城市优惠,资源不如城市集中,市场不如城市便捷等。所以,大量的乡镇企业也开始随着城市发展的大流流入城市。没有了乡镇企业也就没有了村集体经济,没有了集体经济,村庄自然走向衰败。因此,解决产业断代也是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