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复兴和古村民宿这种事,应该是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躺在这种热爱里面的人,该干的事儿。 从此不云游 “人们把千年古县松阳,称作最后的江南秘境,而西坑村口的那条路,就是当初连接外界和秘境的要道。出入松阳需跋山涉水,翻越盆地的壁垒。因为破败和落后,出去闯荡的人对高山云雾没有丁点眷恋,眼里只有远方和外头精彩的世界。而我们这些外乡人,倒开始像陶渊明故事中的刘子骥,欣然规往。” 云端觅境其中一个合伙人周璐如此写道:“最近一次哭是因为听《归乡》,当青春激情的涌浪褪去,那种属于老年人的惆怅、落寞与思忆,呼之欲出。最重要的是,走了好几十年,现在想起的是童年走过的那条路,细数的是乡镇中每个细微的角落。我常常在想,做民宿为了什么?乡村复兴和古村民宿这种事,只为了捞钱的人已经不那么容易捞了。这应该是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躺在这种热爱里面的人,该干的事儿。” 坚持干这事儿的是一群来自杭州的年轻设计师。他们在数幢已经坍塌的土房废墟上,修建了新的奇幻空间——云端觅境。将散落在地的黄土重新利用,使用现代技术夯制,并加入松阳特有的端午茶草药重新配制,成就了如今外立面依旧古朴,内里极具设计感、穿越感的建筑群落。 隐匿山顶的神秘古村落,因为常年云海栖居而宛若人间仙境。云端觅境就在西坑村的最深处,挨着山崖,面朝峡谷。作为一间有梦想和担当的民宿,它满足了旅人享乐的心,还取悦着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尊重在地性,尽量保持山坳里古老的建筑形态和世代传承的古朴生活,而设计理念又极具现代气质和文艺质感。 依山而建的三个院落隐藏着14间高低错落的房间。室内空间简约,具有现代质感,门外的山川、树木、云海,成为房间内的布景。设计师出身的几个小伙伴,在空间营造上极具慧眼,体现了无处不在的小匠心:一条细长的长方形窗格将室外的山际线收入视线;而池边的绿植和多肉,穿过墙壁在打通进来的玻璃箱子里留驻,宛然成了室内盆景。 中国乡村新美学 5个合伙人,4个是杭州的设计圈内人士,有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城市规划,也有园林设计,最后加入团队的周璐是媒体人。大家各司其职,打造着他们的理想国。 合伙人之一的老白,大家都管他叫“松漂”一族,平时在松阳负责民宿的运营和打理,只有周末才回杭州“探亲”。 西坑村里1/3的村庄已经被这个团队整体租用,今后还会开发成单体别墅、文创集市等村落综合体。单体民宿的天花板显而易见,从建立之初,几个小伙伴就对此有共识。他们也在慢慢寻找和拓宽民宿模式的商业路径。老白说:“民宿作为我们的落脚点,把利益分享给当地村民,而我们来搭建平台,注入内容,再去架构一个新的民宿生态圈。” 无一例外,小伙伴们每周在杭州召开例会,共商“觅境”大计。大家对这个平台的定义是中国乡村新美学综合服务商,功能模块包括乡村空间营造、乡村文化推广、乡村产业经营、乡村旅游投资以及乡村农品开发。 小伙伴们还专程对“新美学”这三个字做过讨论。新美学首先是关于空间上的美学;其次是一种新的乡村生态,或者说有新的产业进来,从而形成新的生态结构。在老白看来,乡村复兴的关键点还是观念的复兴,要让参与环节的所有人先建立起美学观念,在新观念之下,很多事情才能推进。如今,也就一两年的时间,乡村新美学正在渗透整个村落。在西坑村上游的陈家铺,先锋书店已经入驻。越来越多的城市文创品牌、书店都在探向乡村的腹地。 “我们为什么搞乡村建设?我们搞什么样子的乡建?这个圈子里有很多玩农业、玩民宿+概念的人,而我们要走的路,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容植入。我们希望以民宿为切口,搭建一个孵化文创、农创和艺创的平台,带动在地文化和乡村旅游文创的可持续发展。” 范儿村计划 云端觅境成为老白和伙伴们接触乡村的窗口,让他们更加了解乡村,也能用更好的方式去打开乡村。 模板经过一年多的打磨,越发完善,村落的架构正在兑现中国乡村新美学的愿景。他们在古老的村庄里举办小型的生活方式达人分享会,不定期还有各种沙龙聚会。除了成为乡村与城市的连接点,还希望以民宿为落脚点进行内容输出。老白说:“我们不是单纯想做民宿,也不希望单纯去多点位复制民宿,而是希望依托品牌的架构,植入丰富内容,搭建一个新的民宿生态圈。” 范儿村计划,则是未来愿景落地的开始,它并不局限于一地。届时将会在村落里兴建小剧场,以山水为背景,来做舞台的整体设计,让观众通过剧场随时参与山水、人与艺术的互动关系。这也将是下一步团队在莫干山民宿村落破题的重要一课。 老白说,这是一个新的民宿生态集群,构建乡村的理想模型,会有一些基本要素。可能它具有十个选项,分为不同层级,但并不是说,所有选项均满足了,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可能它有3个层级,5个基本要素,就已经构成了一条生态链。它可能由一二三四五构成,也可能由五六七八九构成,相应的选项会因地制宜出现于不同的乡村。他们希望每一个范儿村,都能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不同的生态。因为不同的地域属性,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产业属性。 农创新DEMO “最开始都没有什么成熟的架构和理念,只是怀着满腔热血和情怀,一门心思地想做好一个民宿。理念常常需要经历一场头脑蝶变,过程是痛苦的,很多好的创意,也是反复推演倒逼出来的。”云端觅境是其思想落地的DEMO,反而成为平台,嫁接了以往想也不敢想象的资源。接待政府参观,是常有的事,有时省长、部长驾到,也会和老白闲聊,好奇他们的理念如何落地,一起探讨民宿生态发展的可行性,甚至各种村落设计规划的新业务也都不请自来。 以西坑村为例,从游客中心开始,有老照片博物馆、文创市集,村头引进了气象博物馆。老照片博物馆,以松阳的在地文化为载体,一直以来它就是摄影主题基地,恰恰符合松阳地区乡建的定位,团队还帮助乡政府规划了一条摄影主题线路,这是一条互动旅行线路,以步行、车行两条分支为线索。 在乡村的古道上,他们与中国美院合办了一次设计类的竞赛。从竞赛中脱颖而出的设计,变身为很多摄影盒子,放置在西坑村的示范点上。这些摄影盒子带有科技元素,比方说可以上传个人照片,或者下载今天的天气情况,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等。通过场景化再现,进行数据采集和在线销售,强化游客在当地的旅游体验。例如,游客模拟采茶的过程,就可以拍一段视频,通过互动,有积分,有进度,也会有奖励。而采茶这个互动环节和松阳县整个大的茶叶产业也存在关联…… “我们邀请了一些杭州的互联网公司参与设计,这些互动的小模块,最后都会嫁接到整个松阳旅游的大平台上。而西坑村只是一个切入点,还可以发展扩大到松阳县不同的村落,以点带面,当几个村落的点串联成一整条文创线路,那么它的娱乐性和体验感会更强。”而这些设想将丰富民宿的消费体验。人们来到民宿后,难道只局限于空间内部,只要发发呆就好吗?当然不是。这就需要注入更多的内容架构,让人们长时间聚集于此。 Qa 生活周刊×老白 Q:5个合伙人是如何聚集起来的? A:这应该就是一个趋势,到了三十来岁成家立业的年纪,都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耕耘了十几年了,慢慢也厌倦了公司的规则,想真正为自己做点儿事,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而你会发现,周围同年龄层的朋友们想法不谋而合。起先,我们团队只有两个人全职参与,到后面伙伴们纷纷跳了出来,没有全情投入的姿态怎能把事情做好? Q:你觉得开民宿以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出来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接触了不同圈层的人,真正产生人与人的交流,这种体验是无法被取代的。 Q:目前松阳一带民宿村落发展的状态怎样? A:据我对松阳一些民宿业主的了解,松阳民宿的体量还达不到莫干山的规模,从精致度而言各有千秋。这个圈子里的很多人,原本都扎根在其他行业,半路转做民宿,有情怀,也会把自己原本的知识架构和擅长领域与民宿做相应嫁接。于是,大家想方设法地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思路发散,做文创植入。而当地政府和大环境都在鼓励和扶持乡建和文创升级。例如扎染就是当地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一些文创集市也会入驻村落,松阳还是全国著名的摄影基地,又是龙井茶的重要产地,这些当地特色产品和手工艺,最终都可以进行文创产品的概念升级,赋予深入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文化引领乡村的复兴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