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发现上海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篇  

 

专家眼里的武康路

    张伟

    沙永杰

    惜珍

 《海上遗珍:武康路》参与作者、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张伟

如果武康路没有那些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建筑,武康路只能就是一个叫作“武康路”的上海马路。 这些悠久的建筑,包含着各种有血有肉的生活和人的故事。对于这些建筑来说,建造者,例如著名的建筑大师邬达克,还有很多建造者,都留下了设计瑰宝。其次,则是生活在这些建筑里的人,这里往往不是一人一家,而是漫长时间轨迹中串联起百年光阴里的几代人。

上海早在古代,就是一个著名的港口城市,近代上海繁荣崛起,成为排名第一的商业文化之都,很多名家都在上海生活过。可以说,上海历史就是半个中国史,最终这些建筑为人所怀念,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将形而下的物质生活,演绎成为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两者完美融合,成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关系总和。最终让武康路的建筑,可以阅读,具有生命的温度和厚度。

武康路改造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沙永杰

1919年的武康路初具城市道路的雏形,形成很早。 现在上海划分了11个风貌区,其实就是以旧时租界为基础划分出来的城市区域。上海图书馆所在的地方,位于南北高架以西,就是当时的法租界区域,是上海当年比较高级的社区。近20世纪,大概用了30年时间快速形成了上海城市的核心区域——法租界这块区域,包括第二代、第三代的外国人,以及第一代在西方受教育归来的中国人,形成了一个更加西化的社区,体现了上海近代历史的演变。

原先以淮海路为主要干道,到现在以衡山路为主要干道的这些建筑,奠定了当时直到现在城市干道和建筑的基本格局,确立了上海的城市性。居住在离最繁华的淮海路不远的武康大楼,出门走到淮海路,只需要几站电车,就能到达商务区、电影院和商铺。武康路的建筑完全是西式的,你注意观察建筑,不论你从上海哪里来到武康路附近,你的心一下子就安静了。环境优雅,建筑独特,这里的基因没有变,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知名海派作家、《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的作者 惜珍

对我来说,感受最深的有三个建筑,一个是衡山电影院,它是沪上唯一的花园电影院,背靠优雅、风情万种的衡山路,这种独门独户的电影院,在上海滩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它还是解放以后上海市采用民间集资和国家投资结合建造的电影院,开创了影院建造的先河。当时集资采取的是购买本票的形式,不少电影圈人士参与了集资,上影集团的总裁任仲伦就笑称,他也是这家影院小小的股东。表演艺术家秦怡说:“衡山电影院是我的老电影院,是我的老朋友。”因为秦怡就住在衡山路附近的吴兴路上。

第二个建筑是番禺路129号,邬达克故居。今年恰逢邬达克来华100周年,武康大楼、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绿房子,已经成为上海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远在异国他乡的邬达克也把自己的乡愁留在了这个古老的土地上。这里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安放之地。

第三个建筑就是梅公馆,思南路87号,梅兰芳大师的故居,那里流淌着他的民族仇恨、家国情怀,也已成为上海文化地标。老建筑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个个通道,把我和这座城市的过去连接起来。当你走在这些建筑里,你才真实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过去,了解它的历史。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