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达人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腕上角力,掰出最坚固的友情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腕力带给他们最大的收获,不是多么耀眼的成绩,反而是友情,这些朋友正是大家一直坚持的动力,让他们想更好地将这项运动传播下去。

对于很多人来说,腕力运动绝对是个冷门项目,但如果说出它的俗称“掰手腕”,却又拥有非常广泛的民间基础,几乎人人都玩过。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觉得“掰手腕”哪能叫什么运动,不就是孩子们课间嬉戏的小把戏吗?实际上,世界腕力联合会(WAF)早在1979年就成立了,而且每年都会组织举办世界腕力锦标赛,无论是教练、裁判和选手的培养,还是比赛规则、训练器械的研发,都有一套成熟的体系。2018年4月20日,世界腕力联合会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总会(GAISF)正式成员,腕力运动在全世界正规运动项目中占有一席之地,将来有望成为奥运项目。

“天生神力”的古籍修复师

刚刚结束的上海腕力公开赛(春季)已经办到了第五届,作为大赛发起人之一的叶鸣,如今已经是一名资深的专业腕力运动员,可惜该项目在国内至今尚无职业运动员。 

国外不少专业腕力运动员,都是从投掷、举重、健美、格斗等重竞技项目退役后转投腕力运动的。国内也不乏运动员出身的腕力爱好者,但让出人意料的是,叶鸣的本职工作居然是上海图书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这一动一静之间的差距看上去的确有点大,但对于叶鸣来说转换毫无压力,两种状态他都非常享受。 

叶鸣从小就喜欢找人掰手腕,上初中的时候几乎天天都会掰手腕,自己班级掰完了,继续去别的班级再找人车轮大战。当时大家甚至都排着队找他掰,掰到每天回家写作业,手都在抖,笔都拿不住。所幸,第二天就能恢复,但一恢复他又会继续找人掰。叶鸣说,其实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运动,平时也会打篮球等,热衷掰手腕只是觉得好玩,还是初中生的他几乎是全校无敌,连高中生都掰不过他。 

直到上了大学,才渐渐不再玩掰手腕了。叶鸣大学学的是古典文献,毕业后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跟着师傅张品芳、邢跃华两位技艺传承人学习古籍修复,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至今已有九年时间。 

修复古籍是一项传统技艺,涉及诸多工序,一招一式都有规范和标准。每次接到修复任务,叶鸣首先判断古籍的破损程度,修复前先记录下虫蛀、霉蚀或水浸等具体情况,然后再拍摄典型的破损情况,留档登记。开始修复时,先要把书线剪开,拆下每一页并编号,再根据破损情况设计修复方案。古籍修复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全手工修复,另一种是使用纸浆补孔设备机器修复。开始修补之前,都要为古籍配纸。修复古籍,讲究的不是选最贵的纸,而是要选择最恰当的纸,要与待修的古籍材质、帘纹相同,颜色相仿。目前,叶鸣正在修复的古籍是《丹铅总录》,每当遇到这些罕见又特别的书籍内容,他会看得饶有兴致。修复工作繁琐费事,工作时需要修复师全神贯注,但叶鸣从未感觉枯燥,反而觉得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2011年,叶鸣参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勒石铭”的镌刻工作,但因工作强度大,连续两个月“朝五晚九”让叶鸣累出了脑炎。医生告诫他不能再做力量练习,但不运动的他浑身难受,想来想去还是想练练掰手腕。2012年,通过网友“指路”,叶鸣找到了当时上海腕力界赫赫有名的赵正和杨烨。 

赵正是2005年上海腕力公开赛冠军,当时叶鸣约他在一家快餐店里见面,两人在餐桌上就掰起了手腕,原本以为自己掰手腕实力超群的叶鸣,才和赵正一握上手,就感觉自己连力都发不出,完全败下阵来。赵正还带他去昆山腕力大赛见世面,结果那年赵正连八强都没进,这让叶鸣很是震撼,他才意识到腕力高人多得是,自己完全是“菜鸟”一个。 

没有合适的环境、器材,连腕力爱好者都找不到几个,只有叶鸣、赵正、杨烨这三个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他们找了一个路边的垃圾桶就开始了第一次集训。之所以选择如此“寒酸”的环境,是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腕力桌,而垃圾桶的“高度正好”。哪怕条件如此艰苦,三人也练得非常投入,甚至练到后来连衣服都磨破了。后来,赵正就自己制作了一张简易的腕力桌,没有肘垫和胜负垫,甚至连握把也没有。大家就在那张桌子上练习了近三年。 

一个月后,九零后新人夏煜坤加入,结果“天生神力”,把杨烨和赵正两位大神都“秒杀”了。后生可畏,他们意识到上海腕力需要新鲜血液,四人就商议组建了上海腕力联盟,对外发布集训信息,积极引入腕力爱好者。

健身房、网吧、街道上、垃圾桶、队员家里……因为没有固定场所,最初的集训总是在“打游击战”,不停换地方训练。他们常常会在街头训练,与路人切磋,同时也能发掘民间高手,招入麾下。叶鸣很珍惜渐渐积累起来的人数,为了尽量避免人员流失,虽然有聊天群,但每次通知集训,叶鸣还是很细致地一个个去告知去确认。每次集训都不限人数、不设门槛、可随时围观,上海腕力联盟的队伍终于开始慢慢壮大。

叶鸣看上去高高壮壮的,但并没有过于夸张的上肢肌肉,和印象中那些“大力士”相比,似乎清瘦了一些。叶鸣解释说,专业的腕力高手中的确有不少人拥有发达的上肢,但并不是上肢发达的人就能拥有强劲的腕力。腕力运动在外行人眼中似乎就是力量的对决,但这里面包含很多技术含量,并非一般的掰手腕游戏。像是擅长技术分析的杨烨,赢对手从不依靠蛮力,而是以策略取胜,他也一直是团队的“大脑”。

在叶鸣看来,杨烨是上海腕力的核心,不仅拿过多次全国比赛级别冠军,也是中国技术最全面的腕力选手。他曾把自己的经验拍成视频,在网上分享和交流,这也促进了他对腕力运动的理论研究,他还将这些经验写成了一本《腕经》。

从第一次集训开始,在经过半年的系统训练后,“菜鸟”叶鸣就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赵正切磋,已经可以达到“五五开”的水平。这让叶鸣很是兴奋,越练越起劲。但当时一味追求进步的他却在一次训练中不小心伤了右手,但年轻气盛的他自认无妨,觉得受伤也要继续练习,可这个错误的想法害他几乎是荒废了两年半,不仅没有进步,徒增伤病的时长。所幸,受伤的部位只有在做专项动作时才会疼痛,没有对工作造成影响。 

伤病的这段时间,叶鸣认为自己再难有上升空间,就开始将精力放在教新人上,他不断总结经验,避免新人再重蹈覆辙。他培养的新人没过几个月就能反超师傅。同时,叶鸣也开始练习用左手掰手腕,出人意料的是,左手居然越练越强。之前用右手参加腕力比赛,成绩平平,换成左手后,居然在2017年分别在上海春季腕力公开赛左手75公斤以上级的比赛和上海秋季腕力公开赛左手80公斤级以上的比赛中,一举拿下了两项冠军。能有这样的成绩,叶鸣认为,全靠如今总结出的一套成熟的训练机制。 

腕力运动的希翼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叶鸣自知已经错过了黄金时间,上升空间有限,而培养新人他能做的还有很多。去年加入的罗娜是上海腕力联盟里第一个女选手,罗娜原来是运动员,如今是改行当体育老师,身体素质一流。这员大将就是叶鸣从健身房里挖来的。 

最初,叶鸣邀请罗娜加入时,她显然是拒绝的,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一样,“掰手腕有什么好练的?”全靠叶鸣的三寸不烂之舌,罗娜才答应来试试,但叶鸣从一开始就对罗娜很有信心:“在国际比赛上,中国男子腕力很难出成绩,可女子腕力大有机会,罗娜完全有冠军潜质。” 

虽然愿望美好,但过程是残酷的。从训练罗娜开始,叶鸣才发现原来当教练是多么不容易。以前训练,他只是在每次集训时指导大家一下,剩下的靠他们回去自己练,但罗娜是真正的运动员素养,她什么都不想,全听教练指挥。每天练几组,每组练几下,每一下中间间隔多少,全要叶鸣来安;每个动作都要手把手细抠,不断根据她的状态再调整;最让叶鸣郁闷的是,下一次再练她又忘了,练了十次都未必记得住,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教。但罗娜练的时候非常拼,甚至有时候忍着伤痛也在坚持。叶鸣告诉她不要忍,有伤痛就要停止练习,但罗娜说:“运动员就这样的,教练说什么就做什么。”这让叶鸣感触很深,他觉得自己在教的过程中也从罗娜身上学到了很多,明白了教练和运动员之间的相处也藏着一门深奥的学问。同时,叶鸣更体会到了一种责任感,“第一次如此专业地训练一个运动员,一定要对她负责”。所以,叶鸣每天下班回家后,还要不断做功课,看国外的腕力视频,自己消化并学习新技术,再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可行的部分教给罗娜,“我自己可能会练100种方法,最后发现只有10种是有效的,我再把这10种教给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运动天赋很高的罗娜,在经过一年的苦练后,今年1月,她就在马来西亚国际腕力公开赛女子无差别组中勇夺冠军。 

即便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腕力新星,叶鸣也从不以“师傅”自居。自上海腕力联盟成立之初,他们就在努力营造一种自由平等的竞技氛围,从来都没有辈分之说,也从不打压新人:“我自己最早就是什么都不懂,全靠赵正和杨烨的无私帮助,所以,现在我们对新人也是一样。一直是呵护着,帮助他们成长,避免让他们受伤,谁受伤了我们都很紧张。” 

但新人反超老将,难免会有些尴尬的气氛,叶鸣就会给大家“洗脑”:“什么要把新人培养强大,因为水涨船高,你的对手强了你才会更强。”叶鸣一直在跟大家分享正面的想法,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所以,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有什么话都可以直说,感情都很真挚。“都说,人在30岁之后就很难交到好朋友了,但我30岁才开始练习腕力,我交到了几百个好朋友。”腕力带给叶鸣最大的收获,不是多么耀眼的成绩,反而是友情,“说句实话,练了那么多年,如果还像当初只有三四个人,我可能早就不玩了,但是现在,我背后有几百个人,不能不练。”这些朋友正是叶鸣一直坚持的动力,这让他想更好地去传播这项运动。 

如今,上海腕力联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道场,并配有两张国际标准的比赛桌,还有两个分道场,以及多个集训点。每年都有固定比赛、专用赛场,和专业腕力训练器械。 

联盟的人数也壮大到了300多人,核心成员60多人。成员非常多元化,年龄最小的只有16岁,最大的甚至有60多岁。谁都可以分享经验,只要是对的,大家都会学习。 

叶鸣说,他们从来都不藏着掖着,就想让上海成为全国的腕力胜地,大家都可以来,随时都可以分享和交流。“现在每次集训,都会有全国各地的爱好者前来学习,面对他们,我们也都是全透明的,即便是一些新发现的技巧也都会分享给大家。”有人对叶鸣说,你们这是在“养狼”,“但是我觉得,我宁愿你变得更强,也不希望看到你没落,大家都是中国腕力的一份子,出去比赛也都是代表中国。中国腕力想发展,就不能保守,不能保留,必须把每个爱好者团结起来,把所有技巧、规则全部透明化和公开化,让所有人都练得更强。”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