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代妆容史,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脉,了解中国美之所以为中国美的内在原因。 女子爱美,几千年来,这一点倒无甚变化。 宋人所撰的杂记《枫窗小牍》中记载:”汴京闺阁妆抹凡数变: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鬓方额;政宣之际,又尚急把垂肩;宣和已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小家至为剪纸衬发、膏沐芳香、花靴宫屣、穷极金翠,一袜一领费至千钱。“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爱潮流,妆容的变化瞬息万变,唯一不变的是,这些变化都将指向时代的审美旨趣和思想文化。因此,无论是研究古代化妆史,还是尝试复原古籍记载中的化妆品,实则亦是在找寻时空的穿梭之门。 李芽,这个在古代化妆史钻研了十数年的研究者,终将清冷的学术生涯,串联成一部生动的化妆史,熬成了可复原的妆容。但无论是对李芽还是她的团队来说,复原﹃物﹄本身或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见微知著,得窥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思想和审美取向。 女子爱红妆,红妆为谁倾?
一入妆容深似海 李芽研究中国古代化妆史的经历,恐怕还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早在2004年,她就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出版了自己第一本书,名为《中国历代妆饰》。她请了读研究生时的老师华梅为书作序。在老师的记忆中,大二的李芽已经立志要报考服饰文化学研究方向,果不其然,之后,她很顺利地考上了,直到现在依然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序中写道:“李芽的声音总是轻轻的、柔柔的,宛如一泓秋水般宁静。可是她讲起课来,还是蛮有激情的,不温不火,不紧不慢,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愉悦。”后来,李芽开课讲述古方妆品的历史和文化,学员的描述亦大抵如此。 关于服饰妆容的研究,在当时并不热络,直到现在,这一领域依然相对冷僻,多数集中于通史叙述,而深度的探寻,仍旧缺乏。对于当时为何选择了这样一个领域,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契机,只是因为冷僻,反而有更多前人未曾关注的点,挖掘也就变得更有意义。二来,女性似乎天然对美和妆容有着亲近感,从而生出些好奇来,想要一探究竟。 “我研究中国古代妆容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最早是从中国古代化妆通史开始,然后进行了中国古代妆容配方的搜集和整理,出版了《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一书;之后,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中国古代人物美学研究;目前,在进行中国古代妆容复原的工作,着手编辑一套‘中国古代妆容图谱’,希望能把一些仅见于史籍记载,而没有历史文物图片的妆型,尝试复原出来。同时,也和我的学生王一帆一起,做一些中国古代妆品复原的研究。” 顺时制物,内外兼顾 复原一件古代妆品,所涉及的史料众多,除了古籍中的文字记载,还包括各种出土文物和画像等等。以古代口脂为例,其中若是缺少了一味名为“甲煎”的配料,口脂便少滋润度和香气,因此《外台秘要》中说,如果没有“甲煎”,制作出来的妆品就只能被称作是“唇脂”,而非“口脂”。由此可见,这味配料是“唇脂”成为“口脂”的关键。古人细分二者区别,“唇脂”着色,“口脂”护唇生香。 李芽在这篇名为《朱唇一点桃花殷:唇膏的故事》一文中,略考“甲煎”究竟为何物,最终在《本草纲目·介部》中找到蛛丝马迹。根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藏器曰)甲煎,以诸药及美果花烧灰和蜡成口脂……三年者良。(时珍曰)甲煎,以甲香同沉麝诸药花物制成,可作口脂及焚爇也。” 事实上,仅就“甲煎”本身,就有六种配方。其中,《千金翼》记述的“甲煎法”需甲香三两;沉香六两;丁香、藿香各四两;熏陆香、枫香膏各二两;大枣十枚,取肉。《古今录验》中的“甲煎方”更简约一些,需蜡、蜜各十两,紫草一两半。这些都是来自于李芽的研究成果。 和很多古代技艺一样,妆品的制作工艺也由家族之间教授、传承。家族为了保证自己的配方不被外人复制,因此,在记载的过程中,也会刻意隐去几种关键配料,由此造成的记载模糊,也是古代妆品复原最大的难点:“传统妆品制作工艺的掌握者大多已经不在,这也为复原带来了很大技术难度,需要一点点研究和试验。目前,对于古代妆品的研究,大多还只局限于理论,真正做实体复原的团队十分少,也少有经验可参考。因此,我们复原工作的进度也相对缓慢。”事实上,文献记载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缺失的一部分,除了用图像资料去补充之外,也依赖复原者本身对这个时代审美和思想文化的解读,李芽将之概括为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 除此之外,地理环境的变化,使得古代化妆品中所用到的原料,在现今难考,也缺乏获取的途径。李芽举了一例,譬如出自波斯的“螺子黛”,其中一味骨螺已是难寻,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不过,对李芽和她的团队来说,并不执着于物,是复原古代妆容中的态度:“在妆品复原领域,我们避免过于‘执着于物’,而是更加关注寻找事物的本源和目的。不仅如此,由于不同朝代的审美需求不同,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妆品种类,我们可以见微知著地以妆品复原的领域作为切入点,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文化精神、生产技术、审美习惯并结合服装,复原出当时朝代的人物形象,促进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中国古方妆品体现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原则,那就是顺时制物,内外兼顾。这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传统造物思想和工艺技术产生很大帮助。” Qa 生活周刊×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Q:文物或是文字记载难免有一些不详尽的地方。你在复原古代妆容的过程中,是怎么去解决和看待这些问题的? A:复原古代妆容肯定会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这本质上说是一个审美创造的过程。当然,我们的创作是有学术依据的,比如,通过分析同时代人物的审美特征加以美学定调,通过复原同时代的妆品进行妆容制作,通过细致的文字推敲并结合同时代的出土人物造像推测妆容造型,尽可能找到创作的复原造型与同时代的文物妆容造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Q:你觉得去了解中国古代妆容史,能够对我们现代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而我们现代的文化又可以为古代妆容,带来什么样的活力? A:了解古代妆容史,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脉,了解中国美之所以为中国美的内在原因。其不仅对戏剧影视人物造型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时尚造型也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当今国际舞台上很多中国风的妆容造型灵感都来源于对古代化妆史的挖掘和转化。同时,中国古方妆品中的彩妆品和护肤品是彼此圆融的,化妆同时兼顾养颜,这和当今一些化妆品将二者彼此对立的概念截然相反,这也对现代化妆品的研发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现代文化是一种崇尚多元和融合的文化,会对中国古代妆容注入新时代的审美解读,发展出新的传统,因为一切传统都不是僵化的,僵化的传统必然走向消亡。在妆品制作领域,现代新工艺与新材料也必然会对古代妆品中存在的不足与糟粕进行扬弃和改良,最终创造出更优秀的新国妆。 Tips 古妆 中国古代妆容的起承转合 中国古代化妆主要分为五个步骤:清洁、护肤、傅粉、施朱、描眉、点唇、粘画面饰。 •先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直到先秦这一时期,中国的化妆史才算真正地开始。除了文身习俗在东南沿海民族中有所沿袭之外,眉妆、唇妆、面妆,以及一系列的化妆品,诸如妆粉、面脂、唇脂、香泽、眉黛等等都可以在文献中找到明确的记载。周代的化妆从总体风格来看是属于比较素雅的,以粉白黛黑的素妆为主,而并不盛行红妆。因此,这个时代也可被称作是“素妆时代”。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红蓝花,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妇女们一改周时的素妆之风,开始盛行各式各样的红妆。在眉妆方面,则一扫周代单调的纤纤峨眉妆,而创造出了许多颇为“大气磅礴”和“以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钿与面靥的趋于成俗,都显示出汉代女性对美的一种无拘无束的追求。 •魏晋:妆饰文化呈现出一派求新求异,充满自由想象的崭新景象。在女子面妆方面,魏晋南北朝创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奇名目。如“斜红妆”“额黄妆”“寿阳妆”“碎妆”“紫妆”“黄眉墨妆”“徐妃半面妆”等,大多形象古怪,立意稀奇。其中“额黄妆”与发式中的“螺髻”与“飞天髻”,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 •隋唐:在面妆方面,浓艳的红妆成了面妆的主流,如此的大胆与对红色的偏爱,在其他朝代是绝无仅有的。在眉妆上,则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眉式造型最为丰富的时期。各种长眉、 短眉、蛾眉、阔眉交替流行,并且还出现了许多十分另类的短阔眉式。仅玄宗时就曾命人画过《十眉图》,可见唐代眉式之丰富。在唇妆方面,则在晚唐僖昭年间达到顶峰。各种唇式名目达一二十种之多,且色彩十分丰富,造型上,则仍以小巧圆润为美。在面饰方面,各种各样的面饰已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 •宋元:面妆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红妆,而代之以浅淡、素雅的薄妆;在眉妆上则以纤细秀丽的蛾眉为主流;在唇妆上也不似唐代那样形状多样,而是以“歌唇清韵一樱多”的樱桃小口为美,这也恰好与宋代女子的苗条身材相协调,愈发突出宋女的纤丽、端庄与清秀之美。此外,宋元时期妆饰文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便是“缠足”习俗的出现。 •明清:在面妆上趋于简约、清淡,而在缠足方面则达到鼎盛。发式虽在高度上较之前代有明显的收敛,但装饰趋于繁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