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可以说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是水与火与土的绝妙融合。然而同样一团泥,在不同的人手中做出的作品意韵却各不相同。在元昌青瓷的第三代传人周华、周鑫兄弟俩的手中,更多地表现为个性与情感的载体。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泉人,传承青瓷文化是最重要的,百年过后,钱财会化为灰烬,唯有青瓷历久弥新,成为后世享不尽的文化财富。 文脉传承,龙泉青瓷的“仿古王” 在龙泉宝溪,一直有李、张、龚、陈青瓷四大家族之说。 从周华的太爷爷李君赐(1884年—1954年)那一辈起,就已开始从事龙泉青瓷的烧制。到外公李怀荣、伯公李怀德一代更是人才济济。在圈内,李怀荣可谓大名鼎鼎,1939年创办了“元昌青瓷坊”,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与其堂兄李怀德一起,参与了当代龙泉青瓷生产的恢复工作,是当时恢复龙泉青瓷烧制的11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而伯公李怀德,正是如今龙泉青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徐朝兴的师傅。自祖辈开始,龙泉青瓷就走上了重现辉煌之路。 周华,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周鑫,笃志好学、瓷艺日精的制瓷艺人。兄弟二人自幼跟随外公李怀荣学习烧瓷技术,是龙泉元昌青瓷坊的第三代传人。哥哥以传承为责任,弟弟视创新为生命。自幼,外公即教会他们对泥性的认知,大窑青瓷古窑址成为瓷器学习的对象。所有龙泉青瓷匠人都是从仿古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仿古,需要了解南宋人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并不是要原样一比一复原,而是要复原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周鑫说,龙泉青瓷的古窑址是在大窑,当代的龙泉青瓷发源地就在周氏兄弟的老家,龙泉宝溪。从大的断代来讲,龙泉青瓷出现于北宋以前。而认真来讲,龙泉青瓷它属于一个窑系。不止在大窑,沿着瓯江下去,还包括闽北一带,都可以归为龙泉窑。宝溪翻过一座山,就达到福建境内。当时,民间以物换物,青瓷往来频繁,而沿岸流传下来的手艺当中都包括龙泉青瓷的烧制。 兄弟俩开始钻研古代匠人的烧制方法。柴烧“气氛”不可控,烧制出一个好的作品,也是靠运气的。碰运气,也说明了青瓷烧造技艺的难处,青瓷以釉色为首,釉水厚一分,制作难度也就增10分,成品率很低。 周华说:“最后接手收藏的人,可能就是当古董买回去的,这一点很不好。”2008年,周氏兄弟从巅峰状态的仿古瓷中抽身而出,毅然转型创作型艺术青瓷。这次转型,对兄弟二人来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 兄弟窑,手足情 几乎元昌青瓷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哥俩共同完成的。没有刻意去做分工,反而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兄弟俩在青瓷烧制上各有擅长,一般来说,设计、拉坯等工序由周华完成,上釉、烧制等工序则由周鑫负责。然而在每件作品的底部,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周华一个人的名字。青瓷工作室的名字也以周华命名。对周鑫来说,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至于打兄弟俩谁的名字那一点儿都不重要。正是这份不利不争、淡泊致远的心境,让他们兄弟俩的作品多了一分清澈与淡雅。也正是兄弟俩的这份手足情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后代。 凭借着扎实的仿古功底和惊人的天赋,周氏兄弟在创作中既保持龙泉青瓷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现代美感,注入自己的思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周氏风格。短短几年,哥哥周华在青瓷收藏界声名鹊起,成为龙泉青瓷收藏中一位超实力派“新星”。 现代青瓷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周华认为,美首先应该是一种通俗的、符合大众审美的东西,而不应该高高在上,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读得懂。让普通人也能欣赏青瓷的美,成了周氏兄弟创造现代青瓷的初衷。 现在的元昌青瓷,更多的是传统、个性与情感的结合。 坚守着做好青瓷的美好信念,怀揣着传承创新的时代使命,他们走在发展与创作的道路上。哥哥周华说:“传承是我们这一代龙泉匠人的责任。”弟弟周鑫则秉承“青瓷如我心中的女子”的创作理念,它会有不同的状态,有时妖艳也是一种美,有时它则是内心深处透露出来的美。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状态。故而周鑫的作品出奇——胎体轻薄,造型精巧,其釉色青中泛蓝,细腻湿润,传承着南宋宫廷用瓷的文化韵味。 青瓷之色,世间温情犹在 “青骥奋蹄向云端”,作为青瓷匠人,兄弟俩以对青瓷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演绎着精彩的艺术人生,也传递着龙泉青瓷与世间的种种温情。 周鑫为12岁的爱女设计的作品《父爱》尤为经典。当你把这件冰冷的瓷器握于掌心时,能够感受到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犹如掌上明珠的爱。周鑫说:“我是想追求一种青色的、单纯的、极致的美,而不是丰富它的色彩。这是我对龙泉青瓷的理解。在创作上,我想更多地融入一些思想,包括一些我的情感经历。就像送给女儿的作品,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掌上明珠,虽然瓷器是冰冷的,但情感却是有温度的。” 静默而立的将军罐,名为《墨渊》,无言的王者之气,以河边沙土,装点着色釉的斑斓,诉说着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岁月。周鑫说:“它是一个将军在征战以后,静下心沉思内心所表达的东西,它带有一些沧桑感,让他的精神有所触动,承载着思想的洗礼。这里包含了每一个有激情的,有责任心的男人,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人生挫折和故事。我觉得自己30岁—40岁之间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符号性,40岁以后的作品则更富思想性。” 周氏兄弟把握型与釉两方面,赋予青瓷灵性与层次感。以胎为骨,为其量身制青衣。周鑫说:“做瓷器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是当你开始有追求时,就变得很痛苦了,但这种痛苦又会激发你的坚持。”2013年周氏兄弟为APEC会议国宴用瓷设计制作了《兽面如意洗》和《风清气正》两件作品,出于传统,却精于传统。避免生硬的嫁接,传承之中有创新,也是周氏兄弟创作艺术青瓷的理想。 Qa 生活周刊×周鑫 Q:龙泉青瓷有其严格的限定或标准吗? A:主要是材质和配方的问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泉青瓷,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指的是一种烧制工艺,而不是制作工艺或者关于龙泉地域的划分。雕塑我们做不到像德化白瓷那么细腻,我们唯一的优势就在于釉色,烧制难度很高。也就是说,它的成色具有很强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龙泉窑,通俗讲,它是一种单色釉。釉色本身的色彩也好,或者上头加过一些装饰的色彩也好,龙泉青瓷釉色的原理,就是含有铁的成分,需要还原的状态、温差和烧制影响釉色的成色。它是偶然出现的,很不稳定,遂成品率很低。 Q:龙泉青瓷发展到你们这一代,是不是大多数的手艺人都在进行着创新? A:每个人对创新会有不同的理解。首先从陶瓷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可以包容任何你觉得美的东西。但是从龙泉青瓷的文脉来讲,它的工艺具有地域特性,相对局限。就像以前,有官窑、汝窑,也有景德镇的青花。有窑存在的地方,一定有适合烧瓷的瓷土,瓷土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特点的瓷器。它是依靠自然资源来进行相应划分的。而在当代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在瓷土上做调整,例如使用德化或景德镇的瓷土,交融性更广,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如果说到传承,从设计的角度去讲,它应该包容更多的东西。而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又是另一种说法。像香炉,从古至今是一个很大的瓷器类别,而不同时期的作品,从造型和使用功能上会有诸多不同,我觉得这才是一种创新,它既有传承,一脉相承的内在,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变化,因为现代人点香的方式和以前有很大的区别,因此需要改变香炉的造型和使用功能。这是我所认为的创新模式。也有人觉得,创新就该是天马行空,于是就改变了龙泉瓷它本身的一种固定状态。这不是我想要的创新。任何可以创新,可以设计的东西,它都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经典,一种是流行。最传统的一个杯子造型,但是它内含了许多创新元素。这样的造型,是通过使用经验得出来的最好造型,如果你试图改变它的造型,看着好看,但是不够实用,喝茶喝不干净,或者会撞到鼻子,这种创新失去了功能性。反而是最传统的器型,我们会在细节上做更多创新,比如说,底足的处理,或者口沿的变化等等。 Q:市面上还有很多化工壶,怎么定义是天然壶还是化工壶? A:这是根据它的发色原理来决定的。传统的青瓷是通过氧化铁来还原瓷器呈现青色的状态。所以就会出现,它的釉色不一样,但是发色原理是一样的。 Q:流水线拉坯的机器壶和手工壶差别真就那么大吗? A:这取决于消费者的理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区分手工和非手工,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从瓷器成型的角度而言,全世界都是一样。手工拉坯和机器压坯,没必要太在意,也可能出现压坯做的杯子,比手工拉坯做的杯子漂亮很多。这是根据个人喜好和诉求而定的。有些更追求唯一性,可能会更注重手工拉坯。我看到有些台湾的作品,就保持一种完美的复制,使用模具化生产而不太追求个性化表达,我觉得这就跟设计理念有关了,最终要看设计师以及消费者的状态。 Q:你个人偏爱哪一种? A:我做任何一个器型,包括很小件的瓷器,都是纯手工的。我们是在自己做仿古最巅峰的状态转型来做艺术设计瓷。龙泉模具化的瓷器生产,相对于其他地区是很落后的。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德化模具做得最好。手工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景德镇,它不同环节分工很细。我们当年也学习过模具化的制瓷方式,烧了一两窑之后,发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就没兴趣继续做了。内心深处,我不太喜欢这种模具化的制瓷方式。 Q:是因为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才会格外偏爱? A:也有这个因素,理论上讲,如果手里这个杯子的器型是最标准的,我们是可以去做一个模具,但是模具和手工相比,永远有一个区别,就是缺少了一些灵性。我很难去说清楚,这是在哪一个环节上少了这种灵性,但是它就是缺了那点儿最重要的气质。所以我更倾向于手工制瓷,但这不代表手工就一定比模具做得要好,这是两个概念。所以我们会说工艺和艺术,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但又完全不通。包括很多行业,像书画、玉器等等,很多都出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工代艺,我的东西能做到这样一种程度,它就自然具有艺术化。这时候就要各取所需,没必要过分纠结。从历史角度讲,我们现在看到的老的瓷器,我们所看到的最好的东西,和拍卖出来最好的东西,肯定是有差异的。最好的东西,一定具有两个特点:代表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又能代表当时社会整体的艺术审美。好的东西是极少数的,需要技术、艺术修养,同时还有心境和经历的表达,甚至还包括作品的稳定性。 Q:青瓷的工艺也好,艺术审美也罢,怎样才算具有大师水准? A:严格意义来讲,大师不能由当代来评判。大师不应该活在当代。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师,可能只是一个头衔,评判好与坏,如果有头衔存在,就会有很多功利性和看不见的秘密在。大师也有烂作品嘛,不是有了大师的头衔在,其作品就一定具有收藏价值,还是要回归作品本身的艺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