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X星球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家是观察世界的教科书

【文/蔡娴】

刚落幕的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从开幕影片《人尽皆知》到最终斩获金棕榈的《小偷家族》,“亲情”故事格外牵动人心,让人们通过直视那些令人深思的家庭关系,去思考家庭和亲情应该如何去构建。

《小偷家族》:“虚伪”的家庭关系,真实的家人亲情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新作《小偷家族》在本届戛纳电影节首映结束后,获得了观众长达9分钟的鼓掌致敬。是枝裕和自从2001年凭借《距离》第一次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这已经是他第五次获得主竞赛单元的提名,而这一次他终于凭借《小偷家族》捧起了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奖杯,这也是日本电影时隔21年后再次获此殊荣。

《小偷家族》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讲述的是一群孤独的社会边缘人:孤寡老人、离家出走的女儿、被遗弃的孩子等等……一户看似平静过日子的普通家庭,但每一个人都是“小偷”,虽然“偷”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理由都很简单——仅仅是为了生存。 

被公寓楼环绕的“钉子户”老屋狭小且杂乱,却因为这一家人在此团聚而显得温馨。这个家庭里有奶奶、爸爸、妈妈以及姐姐、哥哥和妹妹,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发现每个“家庭成员”彼此毫无血缘关系,却又因为千丝万缕的纠葛生活在了一个屋檐之下。简单地说,《小偷家族》讲述的,就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了一个比亲人更亲的“家庭”的故事。 

一个严寒的冬天,主角柴田治在周边的公寓发现了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女孩,便将她带回了家,女孩成为了家庭的一份子。影片就从这个路边捡来的女孩开始,展开了一个关于偷盗与爱的故事,旨在透过家庭探讨日本社会问题。 

是枝裕和在介绍《小偷家族》时,表示影片所要讨论的是血缘和陪伴,到底哪一个才是联系家庭成员感情纽带的关键。《小偷家族》这种对家庭关系的表现,血缘亲情与养育之恩的摩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枝裕和的另一部作品《如父如子》。可以说《小偷家族》延续了《如父如子》中对家庭中血缘关系和相守相伴的主题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切入探讨亲情的构建。 

显然,《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的作品中充满社会关怀的一部,还被不少人盛赞是“在《无人知晓》后最好的作品”。一直以来,是枝裕和的作品总会给人一种平淡生活中的诗意与柔情,细腻温柔地讲述着芸芸众生都在经历着的家常琐事与悲欢离合,他的作品用心关注着家庭和亲情,生动演绎着柔情与冲突。在这部作品中,是枝裕和不仅探讨了他擅长的家庭题材,且引入了社会的干预与评价,让作品显得更有社会意义和深度。然而又因为引入了社会因素,电影表达方式与是枝裕和一贯恬淡风格的叙事相比会有些直白,但这种尝试显然是值得称道的。 

有人说,是枝裕和是最“坏”的导演。他总是把人们不愿意去面对的伤疤,放在众人眼前。让人们不得不直视,甚至是重新审视那些令人痛苦的家庭关系。如果说,影片的前90分钟让我们沉浸在对角色的担心,以及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关注上。那么剩下的30分钟里,又让这群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后,再将他们拆散,并且在这个家庭中榨取了最后一滴人性。“小偷家族”的每个人都决定彼此坦诚,彼此告别。这个家庭的开端或许建筑在“虚假”之上,但结局,每个成员都拥有且奉献了最“真诚”的感情。 

即使影片残忍地让这个临时的家庭坍塌开来,主角不得不面临牢狱之灾,但是枝裕和还是通过细腻精心的设计让角色们获得自己的救赎,并传达出他作为创作者的乐观情绪——最坚固的感情一旦建成,是不会坍塌的。 

《迦百农》:非职业演员演绎的亲情思考

黎巴嫩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影片《迦百农》,令人惊讶地成为了一部信息量爆满的剧情大片。片名“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如今已成为废墟。纳迪·拉巴基在拍摄本片时,所邀请的演员都是真实生活于类似迦百农之地的人,都是没有过表演经历的非专业演员,尤其是男主角Zain和其他一众小演员。 

影片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法庭上,12岁的小男孩Zain戴着手铐站在法官面前,因刺伤了他所声称的“狗的儿子”而被判入狱五年。这部影片充满了丰富的戏剧元素,都是通过12岁的Zain所遭受的磨难来说明的,这个孩子在黎巴嫩的贫民窟里挣扎求生。 

在律师的支持下,Zain希望起诉他的父母,因为他们不能为他提供哪怕一丁点的保护和安全感。Zain的父母很穷,他们负担不起抚养他的费用,这意味着他不能获得身份证,成了一个没有资格获得护照的黑户,无法去学校上学,甚至在紧急情况下也无法在医院获得救助。影片并没有任何说教或是呼号,这可能导致一些观众或许不能完全领会影片想要表达的意义,但其中隐藏了很多细节,足以让人对那个可怕的生存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他们生活的贫民窟里,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只有一小部分儿童可以去上学,父母对子女的爱几乎是缺失的。相反,他们对子女更多的是利用与剥削。比如说,Zain除了替父母照顾自己的妹妹之外,还要制作果汁叫卖、换煤气罐、送货等等。令人难以置信的是,Zain的父母还迫使刚满十一岁的妹妹嫁给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理由是为了不再饿肚子。Zain穷尽自己所有的力气阻止心爱的妹妹遭此劫难,却也于事无补。对他来说,与妹妹的这场分离打破了他“童年”的最后一块碎片。 

Zain成了一个年幼的流浪汉,他跟着公交车到了一家游乐场并遇到了一个没有身份的埃塞俄比亚保洁女工,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付出了一切。在这对埃塞俄比亚母子身上,Zain觉得自己似乎看见了一个“正常”家庭应当有的样子,至少,他们是有爱的。 

不久,保洁女工竟也突然消失,小Zain不得不再次独自面对生存困境并照顾着婴儿Yonas,Zain作为一个孩子,却在这种环境下完成了成人都做不到的事。影片的后半段讲述了他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生存,日复一日,在贫民窟里,徘徊在生存边缘。 

影片中,Zain起身走向法官,他的目光清澈且异常冷静,当他开口为自己申辩,语言却是完全成人化的,他的语气毫不犹豫,言简意赅:他请求逮捕他的父母,罪责是带他来到这世上。虽然这样的故事令人有些难以置信,但当看到Zain起诉自己的父母的一幕时,很多人都被深深击中了。Zain所发出的呼喊,引发了更多关注的目光,成为电影讨论的主题。 

非职业演员们用自己杰出的表演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加上影片题材令人共情,《迦百农》最终摘得了本次电影节的评审团奖。 

《小家伙》:逆风向阳,为母则刚 

与《迦百农》悲凉的亲子关系相反,《小家伙》虽然依旧是一个令人心疼的故事,但在困境中逆风而上,拼命捍卫孩子的母亲又再次让人感受到了母性的伟大。 

《小家伙》描述了一名刚产下婴儿的年轻母亲阿伊卡,为了偿还债务来到莫斯科残酷的底层社会,甚至不得已割舍刚生下的新生儿,交换一线生机,但母性让她铤而走险,抢回孩子,独力面对人性泯灭的讨债集团。 

饰演阿伊卡的哈萨克女星萨玛尔·耶斯里亚莫娃凭借在《小家伙》中血淋淋的演出震撼了国际影评人与媒体,《银幕日报》形容她拥有一双流露钢铁般意志的眼睛,《好莱坞报导者》则盛赞她的演出极具惊人的表演张力。这也使得她以黑马之姿勇夺最佳女主角,同时也让她成为了哈萨克史上的第一人。 

影片的故事构想来自莫斯科妇产科医院的一组数据——2010年,有248个婴儿被母亲抛弃。导演谢尔盖·德沃兹弗依在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么多年轻妈妈决定将自己的孩子遗弃在一个陌生的国家?这促使赛吉德沃兹佛决心将其拍成电影,并花费了6年的时间将电影完成。 

最初,谢尔盖·德沃兹弗依只是想以这样的母亲为雏形开始创作,但在过程中,他才逐渐意识到,当环境与人之间的冲突到达某种极限时,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开始被改变,人生中的苦难也让人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哪怕你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接受挑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小家伙》不仅仅讲了一个母亲的故事,它也通过个体表达了在全球化造就的城市中,每个普通人共同的生存意志与愿望。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