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们心中会提前对角色的声音有些预期。尽管每一位配音人所做的努力现在还没有在行业内起到颠覆性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人也开始思考,身为一个纯粹的加工者,把声音的可能性无限放大,重新发展出声音的各种生态。 迭代中巨变 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环节,一部谢晋导演的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进行2K修复,并同时制作成沪语版,来自演艺界和配音界的大咖纷纷出场参与配音。这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剧情影片,当年以沪语拍摄,成片却改成了普通话版,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憾事。为完成谢晋导演遗愿,重现沪语方言和海派文化的魅力,今年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环节,特别制作的沪语版将隆重登场,向大师致敬。参与配音的演员阵容包括老一代上海电影译制厂的导演、配音演员乔榛,老中青三代电影演员奚美娟、徐峥、郑恺,戏曲演员茅善玉,主持人曹可凡、舒悦等等。声音的魅力又将重现江湖。 说到电影配音演员,人们的记忆或许还停留于上世纪80年代译制片的辉煌时代。而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声优”这个词语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电影配音这个昔日辉煌的产业链条上的核心成员,正在时代巨变中渐渐迎来颠覆式的变革。 在电影配音界,六零后的狄菲菲正处于承前启后的一代,她不甘心仅仅满足于活着,而是想尽办法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2014年,在声音的世界里驰骋了30年的她,与八零后的吴磊,以及九零后的赵乾景,作为一个Team的合伙人,告别上译厂,组建“领声”这个以声音产业为切入口的创业团队。狄菲菲说:“其实每个人都对上译厂有情怀,离开时也很愧疚,但我特别不希望大家一味沉浸在回忆、怀旧中,当然那些老的配音艺术家的作品是财富,我也视它为珍宝,但是过多的回忆和怀旧,会让我们停滞不前。”他们的LOGO上有一只报春鸟,预示着春天里的第一声啼鸣。狄菲菲解释了LISTEN领声的理念,就是要探索声音在未来的所有可能性。让产品声音化,让声音产业化。 而这四年,这个团队不断壮大,像个孜孜不倦的拓荒者一样,通过各种尝试延伸声音世界的无限可能。有些项目甚至是完全颠覆性的,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声音、语音导航系统的人声,他们的声音不光出现在影视剧、游戏、动漫里,还有手机里、飞机上、地铁上、剧场里,有声书里…… 通过“声音的味道”和“声音的秘密”,他们每年都会把声音作品搬上舞台,2016年的“声音奇幻秀”,2017年的“一夜肖邦”,到了2018年还参与了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声临其境》,让配音这个职业一度大火。狄菲菲担任了《声临其境》的配音指导,得到了超高的曝光度。她说:“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节目,让更多的人尊重、正视配音这个行业,了解这个行业。” 动漫IP吸引流量 也许,电影产业经历时代变革,让电影配音这个行业日渐没落。然而,不安于现状的配音新生代们正在将观众对声音世界的猜想引向新领域。 团队的第一块传统工作,还是在棚内进行影视剧后期的配音。上海迪士尼乐园所有的人声合成,都是由狄菲菲作为声音导演来完成的,包括安全声、近源声、每个景区的故事以及舞台剧上的声音,甚至还有迪士尼动画剧集、动画电影的后期配音。 九零后的赵乾景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活络的思维架构,也让团队承担了除传统配音之外另一部分的开拓与创新。赵乾景说:“互联网时代也让更多的配音演员通过游戏包括二次元的动漫人物形象,渐渐地被许多年轻人关注,自带IP流量。这一点,在动漫产业链最为发达的日本尤其明显。‘声优’这个概念最早也是从日本诞生的。比如全球性的动漫IP《火影忍者》 《海贼王》都有对应的配音。其实动漫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承载着一位非常优秀的配音演员,而现在中国正在大力推动中国自己的故事、中国自己的动漫英雄和IP, 二次元有声动漫也为中国游戏IP的孵化创建了快速通道。” 关于有声动漫的制作样本,赵乾景说道:“有时我们只做纯原创动漫,自己编剧,自己孵化IP,有时我们改编一些小说IP,比如唐家三少的一些作品。它们本身就很火,有一定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就会有很多原著的粉丝,这样对配音演员的要求就更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们心中会提前对角色的声音有些预期。片方去选角时有时候也希望一个声音流量大的人去撑着这个角色。” 八零后的吴磊便是这几年借助游戏动漫,名气迅速蹿升的流量“声咖”,他也是科班出身。曾经在译制厂工作了14年,它见证了吴磊的成长。虽然直到现在依然对它有很深的情结,“但当你即将触及到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时,你就必须走出去了”。 吴磊的个人名气经历过两次飞跃式的流量增长,一次是因为游戏《古剑奇谭2》,那一次也促成了上海和北京配音演员的大集合。“我有幸碰到了‘沈夜’这个人物,这个角色比较适合我去演绎,游戏中他是一个大boss,一个内心善良的反派人物、悲情人物。由于这个人物的人设在这,加上我的一点儿付出,游戏上线后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关注。”还有一部则是一款火爆的女性手游《恋与制作人》,游戏方找到四个国内的头部“声优”,吴磊是其中一位,他扮演的角色是“李泽言”。为这四个人物配音的演员,因为这个游戏都火了,身后有一大批粉丝相随。 声音世界的猜想 创业之初,吴磊做了许多有声读物,因为这些作品更有创造性,你不需要经过画面的强制性,在某种口型或者某种情绪中说话,你可以加入更多的艺术思考和声音演绎。他认为配音也属于一种加工类行业,却比视频加工更有意义。“它对于一些喜欢声音的人来说更纯粹,只有声音。这仍是相对传统的业务方向,这几年占比越来越小。通过一部有声读物喜欢上某一个作品的几率很小。但如果是游戏里的一个角色,则更容易植入人心。这些游戏形象就变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性载体。” 吴磊说:“配音的圈子和演员没什么区别,生态也和剧组很像,是个工业化的艺术,要做到符合它的质量标准,像上海迪士尼乐园就符合全球最高标准,每个环节做到什么程度,都有一套非常严格的体系。其实配音的环节很固定,不管是在译制厂,还是‘领声’,标准的东西这十几年没变,什么框架怎么配音,可能过个十几年还是不会变。我们只有不断压榨自己去开拓创新,探索声音的更多可能性。” 可是这个过程却是异常辛苦的。舞台商演“声音奇幻秀”便是一次大胆性的尝试。“从最开始策划到完成,用了八个月时间,每天都在做这件事情,尽管我们只演了两天,但在业内却是第一次商业性的尝试。它把声音作为主要目标演出,除了配音还有很多后期的环节,比如说拟音。 把一些拟音搬到了现场,搬到舞台。 观众知道了传统的拟音是这么做的,这在全行业开创了探索的先例。尽管我们现在还没有起到颠覆性的作用,但是也在思考有没有可能从一个纯粹的加工者,把声音的可能性无限放大。我们要去重新发展出声音的生态。” 吴磊认为,声音行业的巨变,也侧面反映了人们审美方式的变化。“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对声音的理解程度也不太一样,包括我成长的年代,很多人对译制片是有偏激看法的,他们是不看译制片的。在某个时间段,有很多讨论,很多人认为译制片很假,拿腔拿调,有译制腔。从配音的呈现方式上,大家只看到了一种传统形态,作为观众完全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对于译制片,对于语言,现在观众慢慢地审美越来越高,我们希望尽量去筛选一些好东西,也能让一些想学习的新人少走弯路。以前大家可能觉得这个人声音很好听,他就是专业的,其实不是,每个人都有所擅长的领域。而且现在更多人知道,其实我声音不好听,但我依然可以配音。” 个性化的年代,也让识别度成为配音演员技巧的重要元素。吴磊说:“比如关注我的人,已经抓住了我的某些说话特点,而不是声音特点。说明他们真的喜欢语言,听得出节奏、语气、语调和某些字的处理方式。说明这些人对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如果这样的人很多,对整个配音行业和中国的语言体系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配音演员这个生态链条里,有像乔榛、刘广宁、童自荣一样的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也有像狄菲菲一样介于承前启后时代,敢于尝试创新的中坚力量,更不乏像吴磊、刘北辰、赵乾景这样有想法的新生代力量,他们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演绎着各自的精彩,积极拥抱这个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