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爱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人心,斫琴心

【文/董群力 图/受访者提供】

    叔拙  斫琴师

琴师和斫琴师都不会去判断一个人琴声的好坏,只是说,也许你不懂他当时的心情。作为斫琴师,只要弄清:我是谁?我想要表达什么?

从前,有这样一位云游的老师,为他的学生启蒙开智时,总喜欢讲故事,却又从不把故事讲透,留下一个结局,让年幼的孩子们去猜、去想。也许不是现在,而是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能参透故事所留下的线索和奥秘。

某一天,他又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花有关。老师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土,握在手中,随后问他的学生们:“这把沙子能不能种出花来?”

学生们见沙中有土,便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可以。”

老师又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土,这一次他没有握在手中,而是摊开手掌,一瞬间,沙土从他的手心飘散开来,四散而去。老师又问他的学生们:“现在呢?还能不能种出花来?”

很多年之后,历经了世间种种,当年有个开小差的学生,终于领会了故事背后的深意:“当我们把精力、意念、热情都集中在一起,即使是在沙土上,也能开出花朵。反之,则什么也做不出来,哪怕你的手中曾握有更多的沙。”

这个学生,字叔拙。后来,他将自己的热情,全都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领域,拜师学艺,成了一名斫琴师。对他来说,古琴世界就是人当下的内心世界。琴无好坏,曲无优劣,不是你选择了它,或许是它寻到了你。

觅知音,琴心有谁听?

与心灵共振

叔拙打小就喜欢传统文化和音乐,但他和古琴的第一次相遇,却没有所谓的“一见钟情”,只是听一位有些家世渊源的同学谈起。对方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有一床属于自己的古琴。听对方将古琴视若珍宝,叔拙也暗暗感到好奇,择了个机会,便去乐器店一探究竟。可是,见到了古琴实物,却觉得它多少有些“其貌不扬”。故事的上半篇,到这里,戛然而止。 

高中毕业之后,叔拙选择了去乌克兰留学,也成立过自己的公司,回国之后,依然维持了一段时间。可是,他渐渐发现,也许自己是天生直肠子的性格,很难揣测对方“拐弯抹角”的心思,更疲于应对商场上的人情世故。不多久后,他选择了从商业抽身,过起了放空自我的“流浪”生活:“有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处在‘流浪’的状态下,什么都不去想。只思考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个人的价值究竟应该如何体现?” 

从小接触音乐,加之对手工和传统文化着迷,最终指向了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古乐器:“我想到了尺八和古琴。古人常说的‘天籁’的‘籁’指的是尺八,而‘丝竹’的‘丝’则是古琴。有种说法,说‘石不如金,金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这是从表现力的角度来阐释,但就韵味来说,可能正好相反。太直白的东西藏不住,反而比较混沌的声音,更经得住一点一点去品。比如石,是一种形似瓦片的乐器。当你敲击它,它发出的声音甚至能使你抓狂,因为,它既不清亮,也非醇厚。但你静下心来聆听,会发现它的颤动,真的能和我们的脑海、心灵发生共振。但我想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方面,古琴更合适。”

斫琴,亦是做人

决定了探索古琴领域之后,叔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拜师学艺。在网上看到了一位斫琴师的简介,什么都没来得及准备,傻傻给对方打了一个电话,甚至忘了介绍自己是谁,开口第一句话便是:“老师,我想学做琴。”

这位斫琴师家居扬州,家中世代制琴,承的是广陵正宗。斫琴师听叔拙表明来意之后,便对他说:“你来这里是没有工资的。”

叔拙回答说:“我不要工资,只想学一门手艺。”

斫琴师说:“我可以教你,但学不学得到,是另一回事情。而且,这个手艺是要吃苦的,上大漆很容易过敏。”又指着周围一圈儿凿子、刨子之类的工具,一一问叔拙是否认得。好在儿时擅长手工,大概都能答上工具的名称。经过最初的一番考验,斫琴师终于答应收叔拙做个学徒,成了他口中的“师父”,“叔拙”这个字,便是师父给他取的。

回到家后,叔拙与父母商量此事。果不其然,刚一开口,双亲便气得跳脚,想不通培养了这么多年的儿子,怎就成了一个“木匠”?叔拙自己觉得挺好,至少古琴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只有木材、琴弦,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袅袅琴音。不久之后,叔拙便整理了衣服和铺盖,去了扬州。

刚来的学徒是不允许进木工间的,每天的工作是打扫院子、整理材料。晚上,师父会与一众学生谈心,偶尔也会和叔拙单独聊天。叔拙留了个心,注意到有些内容师父时常提起,便也对答自如。两个礼拜以后,打扫院子的工作终于结束,叔拙第一次有机会进入木工间。

“师父在画样子,他看见我,就问我:‘这你能做不?’我心想,不就是把模板扣在木头上画吗?于是,就画了一个出来。师父看了一眼说,行,把后面的都画了吧。”等到叔拙画完之后,师父把木头拿过来,一个一个细细地敲,告诉他如何根据声音,辨别木质。画的百来个样板,少有合理,因为,什么样的木头适合什么样的琴,要根据不同的音质和形制,一一判断,“如果木材敲上去,声音玲珑剔透,说明它适合做琴声比较低沉的琴,因为木材已经干透了,木纹很顺,琴共振起来,很沉很柔。如果木材声音发闷,就适合做清亮的琴,比如玉玲珑。也有无法归类的木头,可以做成仲尼琴,因为形制所致,仲尼无差琴。”

开料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当时的心情多少有些急躁,总想把事情做到极致,于是便沿着画样子的线,严丝合缝地锯木头,哪知,却反而挨了师父的骂:“做了一半,师傅过来一看,气得直跳,说我这样既费工,又费料,还不讨好。俗话说‘木匠大,铁匠小’,说的是木匠做工的时候,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因为一旦下手,就没有办法弥补。”

出师的时候,叔拙终于做了一床属于自己的琴,名叫“枯木龙吟”,算是出师的证明。师父送了他三床琴,一套工具,其中的一床琴,师父整整做了十年。这床琴用了特别的工艺,刮了一百多道漆浆,每一道漆浆的厚度不能变,刮上多少就要磨掉多少,最后呈现出的效果非常润泽:“你真心想做一床好琴,就要把精力、耐心、时间都花在上面。想要多少,就要失去多少,可是,失去的终有一天会被补回。不懂的不争,学琴的时候,也潜移默化地学习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琴由天成,由不得人

当斫琴师将一块板子开出琴形的时候,这块板子就逐渐向琴的方向发展了。当然,要等它成为一床琴,至少还需要两年的时间。除了最初的几道工序还颇为简单之外,之后的每一道工序,没有时间的沉淀,做出的成品,是没有资格被称为一床琴的。 

古琴有琴首、琴颈、琴肩、琴身、琴腰、琴脚,这些部分组成起来,就是一个肃立的人的形象。从出土的古代墓中的石像,亦能见一些“琴意”。古琴上有三音,一音为地音,地音沉厚;二音为天音,空灵飘渺;天地之间,也有“人音”,天时、地利、人和之时,方有好音出。而这个世界,正是抚琴者的内心世界:“古琴讲究的是‘变’。琴字从‘珏’,指两玉相撞之声。下半部分‘今’,是古琴最核心的文化所在,即为‘变’。今日之琴声,即表当下之心情。” 

无论是琴师还是斫琴师,都不会去定论琴或曲的好坏,只是说当下,没有听懂抚琴人的心情。因为,琴无好坏,曲无优劣:“琴和人是要讲缘分的。每一床琴的弦长、弦距、弦力都是不同的,木头的木纹也不一样。斫琴师信奉‘琴由天成,由不得人’。有些琴一开始声音很沉、很涩,但弹了很多年后,说不定就成了一床绝世好琴。琴要藏锋,需要有人欣赏它、养它、抚它,不断地与它交流,让它读懂你的心。曲也是这样,根据抚琴人的心情求变,是一种语言。” 

还是学徒的时候,叔拙见过师父和客人聊天。客人们是来求琴的,师父和他们一聊就是一下午,有时提出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才同意赠琴;有时,立马走进房间,以琴相赠;有时,就直接把人轰出门去。 

出师之后,叔拙似乎也渐渐开始能体会师父当年的心情。当琴被领走的时候,不舍的情绪也会更强烈,怕它受到伤害,怕它被束之高阁,心里充满着各种复杂的情绪:“传统斫琴师至少需要两年,才能做成一床琴。做一床琴要14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的深意所在。对木头来说,我们要有慈父之心,每一道工序都是对它们的呵护,不愿意多伤害它们一下。对工具,我们有感恩之心,因为它们,我们才有机会制成心中的东西。物本无灵,只有注入我们的意念,它才有了自己的灵魂。” 

Qa 生活周刊×叔拙

Q:古琴的核心是“变”,今日之琴声,即当下之心情,这句话作何解?

A:古琴源自《周易》,一切与天地相关。也正因为这样,琴师和斫琴师都不会去判断一个人琴声的好坏,只是说,也许你不懂他当时的心情。作为斫琴师,只要弄清:我是谁?我想要表达什么?

我甚至可以弹出让大家都难受的琴声,来表达我“拧巴”的心情。这恰恰不是因为我的琴技不够高超,而是说明我的琴技高超,才能把当下的心情,传递出去。

Q:你说古琴源自《周易》,说说琴上的元素和传统文化对应的点在哪里?

A:我们把古琴的每一声,都称之为随缘音。因为,不会刻意去表现什么,而是当人彻底放松下来,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能让琴音发生变化。古琴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五弦,应承中国的五行文化。琴长三尺六寸,代表一年365天。琴上有十三徽,其中有一大徽,六中徽,六小徽,代表一年中的月份。

Q:一床琴至少要做两年,这个时长有讲究吗?

A:做一床古琴,有很多耗时的步骤。第一,调节槽腹,腹深则音空,腹浅则音甜。对于古琴而言,并不是“我应该怎么做”,而是它适合哪一个人。调节槽腹的过程非常复杂,即使一根木丝,也可能改变整个琴音。

第二,面板和底板要相互磨合、相互适应、相互包容,为对方做出一些改变。面板和底板是两种特性的木质,面板松软,主共振,底板紧致,主反弹。尤其面板被挖空以后,有内缩力,必然需要沉淀。需要它自然产生形变,至少要放半年。半年是两个季度,其中必然有干季和湿季,有高温和低温。通过自然的气候和干湿度的变化,让面板和底板相互糅合,这样制成的琴,是永远不会变形的。

第三,漆艺。最底层是三层灰胎,由瓦灰、生漆、鹿角霜制成。瓦灰主坚固,鹿角霜主滤音,生漆主调和。刮上漆后,需要放一段时间才能干透。三层灰胎之后,需要上三层漆浆,由石膏加上生漆组成。漆浆过后,还有两层大漆、两层擦漆。有些人做一床琴,要做十余年,边做边用,并进行补救和调整。其实,尊重琴,也等于尊重自己。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