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悦读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计算机控制时代的寓言

【文/停云】

本期主题:人工智能

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是教父级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1950年出版的小说《我,机器人》中提出的,有以下三条: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不能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很多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专家也认同这个准则,随着技术的发展,三定律可能成为未来机器人的安全准则。尽管迄今为止,“三定律”在现实机器人工业中尚未得到应用,但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小说家的想象变成现实的日子或许不远了。

《心智社会》 

作者:[美]马文·明斯基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2

要创造出具备

所有人类能力的机器,

我们还差得很远,

但这只能说明我们还需要

更好的理论来解释思维的运作方式。

本书作者马文·明斯基是最早提出“人工智能”概念的学者之一,被尊为“人工智能之父”。

马文·明斯基认为“大脑不过是肉做的机器”,大脑中具备思维的微小单元可以组成各种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最终形成“统一的智慧”。这种智能组合就是“心智社会”。

马文·明斯基关于人类智能做了大量开创性的思考,对智能的形成提出了一系列自洽的假设,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在今天的深度学习发展中得到了验证,另外大部分则有待未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科学家们来验证。

《公鸡王子》

作者:双翅目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4

记忆并不按照时序排列,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沉入时间长河,只有几个片段能够结成晶体,于日后熠熠生辉。

一个人如果开始了在生存之外的思考,那么第一个思考的问题大概率是基于体验的问题,比如最直接的是“月亮为什么跟着树一起走”。接着会问逆向时间箭头的归因问题,比如“鸡从哪里出来的”。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之后,人会在此基础上将对体验的直观感受上升为形而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甚至是“我是谁”“我和别人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漫长的探索,科学和哲学的建构,对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我们逐渐能够接近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人们对世界的第一手认识仍然是我们的体验,而体验是无法量化的。如果未来世界,人的体验也可以量化,产生的新问题将更加棘手:当人的意识被植入了“机器人三定律”,当人工智能可以领悟围棋的真谛——人与机器究竟如何共存,而所谓的“智慧”是否只是一种宇宙的幻象?

《机器人大师》 

作者:[波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1

要避免行动,

就必须首先拥有行动的能力。

一个缺乏手段移动山川的人,

还要声称智慧令他不去移山,

那纯粹就是

在以哲学的方式装疯卖傻。

特鲁尔和克拉帕西厄斯既是竞争对手,也是亲密无间的好友。两人结伴在宇宙中漫游,不断制造出奇妙的机器,经历奇异的历险,拯救星球于危难之中。两人因此获得了不少荣誉,但闹出的笑话更多。

小说集的副标题为“计算机控制时代的寓言”,是我们控制机器?还是机器控制我们?在莱姆的这些寓言里,控制论的产品和试图控制事物的企图,最终都遭到了无一例外的失败。“控制”最终演变为“不可控制”,“控制者”最后也变成了身不由己的人。莱姆的这一个个短篇让人读起来不禁捧腹一笑,却又发人深省。

《2030·终点镇》 

作者:迟卉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4

很多人都觉得,“自我”像是个鸡蛋,圆圆的,完整的,最多分个层什么的。其实不是。“自我”就像是一堆碎玻璃,而且全都叠在一起,互相刺伤。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助手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2017年,围棋人工智能AlphaGo横扫人类棋手,人类惨败。2030年,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世界来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终极战斗拉开帷幕。

人工智能的目的何在,这是这部作品的科幻奇观核心点;终点镇这场缠绵十多年的谋杀,则是科幻奇观的展现。杀人的现场、沉默的稻草人、交织的记忆,本以为自己是被选中之人,却在庞大的人类基数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与此同时,陷入集体无意识旋涡的人们正在慢慢被人工智能操控……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

作者:[美]丽贝卡·戈尔茨坦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7-12

当人类的科学形象如同

我正在用来打字的这台电脑一样,

受自然法则的支配时,

当我们更宏大的人文主义形象

被离奇地淘汰掉时,

柏拉图在场。

对于谷歌时代的各样新科技,柏拉图这位西方哲学的开山祖师都跃跃欲试:在谷歌总部,他跟软件工程师探讨,伦理难题的答案能不能通过道德搜索引擎得到;在认知神经系统科学实验室里,他主动让两位科学家扫描他的大脑,和他们讨论多巴胺、杏仁核、海马体之类的术语,是否足以解释人类的情感、意志与决定;当然,还有萦绕在柏拉图心头、促使他开创哲学的苏格拉底之死…… 

面对在几乎所有方面都知道得更多的后辈,柏拉图细细聆听,然后抽丝剥茧、步步追问,直到对方恍然发现自己的臆断与自负,继而自己去铲除遮蔽真相的偏见。不管是在古希腊的广场,还是在21世纪的谷歌总部,不断追问、思辨和省察的哲学,千百年来都不曾离开,也不会离开。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