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乐活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梦幻城市,即刻未来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岳阳路道路风貌改造后

    改造前

    改造前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新旧交融、有机拓展、传统与当代的表象都直接反映了历史、风貌变迁与传统延续的矛盾、冲突与交融,体现了当代人文、生活、风貌的典型特质与衍变。

他是一位设计师,为新场古镇的保护与更新献计献策,让“枪篱笆”下的岳阳路成为有温度的历史街区;他也是一位策展人,多次在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让“历史、风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又水乳相融……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保护·更新·创新研究中心的总设计师,薛鸣华在上海从事城市更新设计工作已经十多年,尤其是为上海风貌区整治更新、上海风貌保护道路的品质提升做了许多研究、规划和设计工作。他还通过各种跨界的尝试,寻找“历史风貌提升”与“文化兴市”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创造城市景观与历史文化交流的机遇。

打造历史风貌区的“微更新”

前两个月间,英国知名建筑设计机构A be r ra nt Architecture以“一书一壁炉”为灵感,在新天地南里广场设置了一个微型空间装置Pop-up Social House,希望用建筑、美学、书籍和周末社群活动,让人与人通过“书”连接起来,通过不同主题的阅读分享会引领着大家不断打破“次元壁”。认识薛鸣华,也是通过一场与书有关的畅谈。这本刚刚付梓的新书《为风貌而设计》,是薛鸣华特意为徐汇区岳阳路实践案例所创作的。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历史人文的聚焦点和缩影,也是人们认知历史风貌的空间场所。其新旧交融、有机拓展都直接反映了历史、风貌变迁与传统延续的矛盾、冲突与交融,体现了当代人文、生活、风貌的典型特质与衍变。

而上海中心城风貌区注重风貌保护与历史传承,为满足现阶段从城市的大规模开发到中心城风貌区小尺度的功能整治、环境改善、品质提升等有机更新的发展要求,“微更新”逐渐成了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薛鸣华的“安墨吉建筑规划设计”还依据多个案例梳理出了核心结构,他指出,“微更新”可分为“微改造”“微提升”“微设计”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在不同风貌类型的影响下,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薛鸣华对于衡复风貌居住区的“微更新”实践很有心得,比如西成里的更新工作尤为典型。西成里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住宅,始建于1926年,是新式里弄和二级旧里混合的居民区。其中,“微改造”阶段已于2006年启动,重点是以现代生活的要求进行整体配套提升和必要功能方面的改造,包括房屋的整体修缮、厨卫设施的功能置入,以及各类管线的梳理、改造及架空线逐步入地。然而,西成里仍面临多种功能的缺失。

因此,薛鸣华团队主导的这次“微更新”以保护为核心,对西成里补充居民生活煤卫设施和整理、改造市政管线,对社区空间进行梳理并解决社区环境问题。再通过“微提升”解决了里弄居住区的风貌保护与维护,他们不仅清洗门头及外墙上与风貌特色不符的涂层材质,恢复为历史样式,还提高了修缮工艺,尽可能还原建筑立面和门头的历史风貌。此外,居住区内的宣传画廊结合社区风貌特色及历史文化要求,更换为更高品质的浮雕作品,如石雕、铜雕等。

“微设计”则解决了里弄居住区的当代生活需要。 比如,由于西成里石库门生活居住的历史风貌特征,既有本地居民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因此设计了代表西成里特色的系统化标识,并提供综合信息传递、识别和形象表达的解决方案,在小区的整体环境中引入时代性的元素。同时,还增加导向性标识,方便居民及游客找到服务性设施。通过西成里特殊的标识系统来体现保护里弄历史风貌的价值和重要性。

艺术或科技,城市空间的探索之路 

在薛鸣华的办公室里,不仅陈列了他收藏的机车、头盔、公仔,还有各类图纸、画作等等。其中,最为瞩目的当属一幅名叫《魔都梦幻》的大型画作,这是薛鸣华与朋友一同创作的。 薛鸣华还透露,自己正在创作一部与《魔都梦幻》同名的魔幻小说,目前已经写了八万字。难怪他还被称作是“具有文人气质的跨界建筑师”。 

“人不能放弃学习,不能放弃挑战,不要因为累了就放弃。我不管是做纪录片也好,写书也好,都是极其痛苦的,你现在看到的是结果,轻描淡写。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自己的跨越和挑战是极大的。你像是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人,在茫然无知的状态下前行,而且要急速前行,你心里的压力和所承受的东西是可想而知的。但当知道结果是好的时候,跨过去就是海阔天空。”对于城市更新的探索,薛鸣华也是如此,他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设计本身,而是要不断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每次结束一项城市更新项目,薛鸣华和他的团队都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对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和可持续的思考。有时候是一本书、一幅画,有时候是一场展览、一次音乐周……薛鸣华说:“我希望可以通过展览、音乐等形式,让市民们更容易接受。原本的风貌对当地居民来说是司空见惯的,而换一种方式呈现,马上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 

去年10月,薛鸣华在黑石公寓策划了“城市历史风貌”为主题的艺术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摄影、录像、装置作品之外,周末的夜晚,黑石公寓小花园还上演了几场不同主题的现场音乐会。薛鸣华想通过“弄堂”、“白相”到“腔调”、“搭界”、“适意”这几个主题,让艺术家们将老虎灶、石库门、沪剧、童谣等历史风貌区的典型元素作为声音、图像的样本进行采集,再经由艺术处理,转化为抽象的画面、音乐,重新在真实的历史风貌空间中加以呈现。 

前阵子,薛鸣华和团队又尝试通过VR技术将城市风貌街区的建筑与景观进行虚拟现实重构。薛鸣华介绍,这个名叫“即刻未来”的VR作品,以岳阳路为呈现对象,虚拟全景塑造浸入体验的感觉,还原现实空间,同时运用科技,实现探索岳阳路与整个环境未来变化发展的可能性。实验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这条极具海派风情的风貌保护道路“复刻”至虚拟现实空间之中,体验者借由VR体验设备,就可异地漫步在岳阳路之中。 

“科技很难,艺术也很难,但是科技是具体实现这些领域的一种形式。它是颠覆性的一种工具化手段。所以,对于我来说,科技可能更加是我所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薛鸣华仍认为,可能将来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人员等,会更多地运用科技来实现所谓艺术的美。而这样的“美”,或许就更接近于薛鸣华心中的那个“魔都梦幻”。 

Qa 生活周刊×薛鸣华

Q:在以往的项目中,建筑师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待城市更新,和通过调研了解到的普通大众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

A:我认为这种丰富性就是这个城市的独特文化。跟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社会,去真正感受这个城市的多元。 

历史风貌诠释的不仅仅是专家的语言,其实居民们,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也是专家。特别是在衡复的历史风貌街区,我们会发觉,有大量的民间人士也在做老城厢、老城市、老建筑的研究。尤其当我们在做法国建筑师赉安的作品时,其实有很多专家级的民间研究人士,他们对于表象以外的部分,在故事方面会有更多的研究,而且有更多的资料。他们没有约束性,更有想象力,也就是说,这个城市会变得更加有趣。在他们心目当中,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个上海的老历史风貌区。 

Q:你让艺术或者科技与建筑设计进行跨界合作,这已经超出了设计的范畴,为什么花这么多精力来做设计之外的事?

A:这跟个人体验有关。我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更愿意用自己心灵深处的这种情感去跟社会、跟世界表达,而不单纯用所谓的技术。我甚至认为设计技巧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到一定阶段以后,有些人就只是讲生活,我可能更多的是在讲生活。 

Q: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探索,对你的设计理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A:设计是综合的。现在的设计对我来讲,已经是深入骨髓的一种状态。我认为,当我们重视生活和了解生活的时候,当我们真正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你对设计就完全可以掌控。当你对这个世界很了解的时候,你有很大概率就不会走错路,这个时候,你的效率、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表达都是准确的。

我认为现在的我,基于这些前期的过程,设计对我已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它已经和我的生活融为一体。我认为我的成功是必然的,只不过大小而已。或者说是别人不认为你是成功,那我只要觉得好就好。有些时候也需要有这种精神。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