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街头,越来越多曾经衰败的老建筑们正在被新的打开方式一一解锁。它们不再与我们的生活格格不入,孤芳自赏,更多的是变身开放空间,让更多人得以接触和了解。通过与历史建筑“对话”,不仅可以品味时代变迁,在经典中融入创意,也能体验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城市的更新,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赋予了老建筑新的时代特色,这不仅是对上海“文创50条”的一次次落地,也彰显了上海作为国际都市对多元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在这些焕发新生的老建筑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时代变迁留下的历史底蕴的迷人,看到了城市发展对历史古迹的带动与尊重,也看到城市建设中关于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 上生·新所:从隐秘弄堂到新晋地标 近几个月来,朋友圈屡屡被一个清新感十足的蓝绿泳池“承包”,加上巴洛克式建筑群,360°观景C位长廊、潮流艺术展览……这就是魔都的新晋“网红”地标“上生·新所”。 封闭了近70年的延安西路1262号,紧邻着拥有“上海第一花园马路”美誉的新华路历史风貌区,由3处历史建筑、11栋贯穿新中国成长史的工业改造建筑、4栋风格鲜明的当代建筑共同组成。 其中,3处重要历史建筑包括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以及孙科别墅。 这3处历史老建筑如今虽然经过整修,但建筑内外的许多元素都做了保留,包括彩窗拱门、海军俱乐部内的两层拱券柱廊、红方地砖、希腊螺旋柱、欧式窗楣等建筑元素,在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也赋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力与价值功能。这些建筑在岁月的洗礼后,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随手一拍就仿佛有满满的故事倾泻出来,自然成为了大家争相拍照打卡的必选背景之一。 如今,大门口还留有大大的“Columbia Circle”,指的是上世纪20年代,由著名建筑师邬达克设计规划的“哥伦比亚生活圈”。至今园区内依旧林木繁茂,林木外则是高楼环绕,这地方看似是由近代穿越过来,却又能温和地融入现代生活。一窗一瓦,一花一草仿佛都蕴藏着故事。 为了让“上生·新所”真正焕发新生,引入现代的生活方式自然是必不可少。开园初期,这里就举行了克罗地亚失恋博物馆的展览,那些温馨治愈又励志的话语依然在喷泉周边立着,不断给人带来安抚。此外,园区内也渐渐引进多类型的业态,包括城市文化复合空间,比如书店、运动空间、餐厅,以及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琳琅满目的活力业态。 对于上海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里不再是神秘又遥不可及的地方。现在,你走进“上生·新所”,随处可见慕名前来的旅客、携友聚会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来“遛小孩”的爷爷奶奶,所有人都享受这里的生活氛围,他们在林荫下歇脚休憩、欢声笑语,为这里的百年建筑注入新生。 思南书局:送给知识上海的礼物 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这一天,复兴中路517号也以全新的面貌来实践我们对于一栋百年建筑现代面貌的想象。设计师俞挺说,这是他们“上海的礼物”。 被称为“梧桐树下,人文心脏”的思南书局,从开始拆除到完工才用了48天,为了让人们在百年思南公馆建筑群里看到崭新的生动面貌。设计师在书局的入口塑造了一个酒红色的拱廊,表明了书店开放的态度。 走进沉稳大气的一楼,书架上堆满了历史、哲学的书,适合徜徉于此,自由地思考那些远离日常琐碎生活的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说,理想的书店并不需要多宽阔,甚至可以拥挤一点,配上满满当当的书架、温暖的灯光,像家中的客厅一样,令人感觉从容自在。这里就很贴心地布置了“一人读书处”和“二人读书处”。阅读有时候是一种极私密的体验。在“一人读书处”的私密空间中,能更加全身心投入到阅读这件事之中。然而,阅读也可以是一种和另一个人一起分享一段光阴的体验。在“二人读书处”的休憩处,也可以两个人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有趣的是,设计师其实是将一楼的书架打造成了一个迷宫,每个人都可以在迷宫里找到自己安身的角落,有了知识的光辉,身在迷宫中也不必恐惧。 二楼则被设置成文学的专属区域。这里有近2000种中外文学图书及相关品牌杂志。同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英文版的编辑对它的理解和中文编辑有什么不同?你可以在思南书局里看到这些文学作品中英版不同的风貌。思南书局还和伦敦书评书店达成了合作,由伦敦书评书店选书团队精心挑选约500种英文版新书,并设立专区,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在思南书局遇到英语世界的好书。 三楼是属于艺术的小天地。除了选书师们细心挑选的艺术图书之外,三楼还设有精致的展览空间,常年开设各类主题展览展示。既有艺术学术的学院气息,也有艺术潮流的前卫展示。 在四楼的阁楼“半木云间”,这里每周都会邀请多位文艺界名人参与一系列公共阅读活动,并和读者互动交流,传达创作、生活上的独特体验。 俞挺设计过不少书店,比如大家最为熟悉的钟书阁等。但当经验丰富的他接到思南书局的改造项目时,却有些犹豫。他认为,书店应该是一个献给人的礼物,人,无论贵贱,有着心灵、思想,会学习,也有潜意识。因此,他最终决定把思南书局看成一个“人”,一个有历史同时面对未来的上海人。他把这四层空间分别比作人的各个部分:首层是潜意识,第二层是心灵,第三层是眼睛和耳朵,第四层是大脑和思想。作为“人”的思南书局,就是如此来构建获取知识、发现自我以及世界的系统。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思南书局保持了在日常生活中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在思南书局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设计师团队其实面临过许多挑战,比如色彩上的选择。 在俞挺看来,色彩从来都与人的情感和情绪密切有关,任何单一的色彩都无法描绘思南书局过去历史的多样性。一旦色彩超出颜料的可能性,它就会展现一个人的行为世界,涉及特定的时间和事件。既然把思南书局当作“人”,那么色彩就应该是一种经验性的色彩,它和某天的光线有关,也和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有关。“我决定用降调的色彩去表现作为人的丰富性的思南书局。清爽、有分寸和质感的上海人,思想上海纳百川,但生活态度上保持自我,一个sophisticated的人。” 建业里:复兴的上海风情 建业里位于徐汇区“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它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是魔都现存最大的石库门里弄群落,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三部分,有近200幢石库门房子。 早在1994年,建业里就被上海市政府列入上海的优秀建筑名单。2003年,成为全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内街区和建筑保护整治的试点项目之一。建业里由东、中、西三段里弄组成,基本都是东西向展开,四条南北向主弄串联起东西向支弄。建筑为砖木结构,立面锯齿状造型,设转角窗,每户均有朝南窗户,每单元均有较大花园。未改造前的建业里由于建造年代久,违章搭建多,东弄、中弄不少石库门破损严重,结构老化,濒临失效。而新生的建业里以“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为理念,如今已被改造成了一个集石库门文化体验、特色居住、精致餐饮、精品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街区。 曾经的建业里弄堂口,摇身一变为如今的“建业里嘉佩乐酒店”,如若不是事前得知,当你路过此处时,未必能发现它居然是个酒店。因为,这里的改建工作遵循了“保护为主,修旧如故”的原则,通过最大程度的原真性修缮和复建,不仅挖掘了石库门建筑的文化底蕴,也最大程度地保留里弄的风貌特征,包括空间格局、尺度、石库门外立面和原有的建材风格。在外观上,建业里恢复了“外铺内里”的历史格局,“马头山墙”“清水红砖”“半圆拱券门洞”等经典石库门元素都得到了保留。 穿过街楼,进入酒店的主院落。花园从外看来是一片静谧的绿荫葱葱,透过绿荫隐约可看到柳条编织的座椅和汩汩喷涌的泉水。建业里最为特色的地标建筑物是“水塔”,曾是当地居民取水的地方。主院落内的水塔现已是酒店的最高建筑物,被用作照明与信号服务设施。现在,水塔不仅被保留下来,更得到了重新设计,成为了酒店内点睛的一笔,人们还可以登上塔顶纵览建业里的美景。 庭院内的路程虽然短,却饶有情趣地使用三轮车代步,这一路上不紧不慢的节奏感更将人带回了上世纪30年代,那一幕幕流金岁月似乎再度上演,充满海派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