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向我们打开了时间丰富而奇异的秘密。德国作家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这部哲学著作,着眼点并不在于通常的思考——什么是时间,而是更合乎副标题所示,“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时间如何孕育了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在时间里经历了什么。 全书共分十章,前面五章为时间标注了有趣的定语:无聊的时间、开端的时间、操心的时间、社会化的时间、管理的时间。把人类对时间的思考首先归结为“无聊”,这还真是大胆的宣言。作者以此切入时间的可怕之处,有新意且恰当。可以将其理解为“荒诞”,如同作者所举例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流逝的时间并不因为人类的无聊而停滞。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许多文学方面的事例。比如,人们常说,好小说通常都有好的开端。第二章就以卡夫卡的《城堡》、马克斯·弗里斯的《施蒂勒》等为例,破解由文学引向现实的时间体验。第三章,操心的时间,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允诺。第四章,作者赋予了时间一种形体,即钟表的量度。这章呈现了历史主义的视野,从欧洲近代的技术革命和科学的发展,探讨一张孔眼紧密的全球网络如何织就。 从以上各章的行文笔调和逻辑推证,可以感觉到作者写作的随意性,并不追求严谨。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不是哲学家,但他的写作一直围绕海德格尔、尼采、席勒和歌德等大哲人,他为他们写传记、分析他们的作品,精深钻研,久而久之,形成了他在《时间》里表现出来的自如穿梭的姿态。他不爱专业理论,不用名词概念,而是四处采撷芬芳的思想片段,移植在他的玫瑰园里,然后灌溉它们成为他自己的果实。《时间》不是严肃的学术,而是飞扬的流溢的哲理随想集。 前半部分是对时间的各个侧面的审视。它们是细微的、小而美的观察。接下来,作者把目光投向了邈远的、阔大的存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与无限的世界时间,人类的意识存在着不同的时间衡量标准。我们经历着真实的、流逝的、不可逆转的时间,以及一种想象的时间,有时太快,有时太慢。作者强调了对外界的心理再现,杂糅、演变,个体的生命不断为我们所处的世界赋予意义。 关于奇点、爆炸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阐析并不新鲜,也未见得深度,然而是必须的。作者以康德为例,仰望星空所产生的对时间的景仰,这种感慨亘古久远,一如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叹息,或者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的吟哦。不分古今,不分地域,每个人的时间,都只是浩瀚穹苍的粒粒飞沙。 有了这样的体悟,在第八章里,我们才可以从宇宙时间返回自己肉身的时间。在这里,不同的时间标准,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可以达成统一。此后,作者发现,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媒介,时间和时间层次的一个完整的宇宙敞开自身,在那里,时间箭矢的不可逆转性无效。换句话说,作者发现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主观能动,如此一来,在全文最终面对“被充实的时间和永恒”,作者就能坦然指出,对于主观的意识来说,时间伴随着主体的消失而滑入虚无,但对于客观的意识来讲,世界和时间继续行进,二者达成开放的终结。 时间,一直亲密相随,却总是被辜负。在探索时间的旅程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时间本身并不提供让我们彻底理解什么是“时间”的最佳答案,因为这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用心感受。将理性与情感融于一体,将科学与哲学融于一体,与先贤并肩,与往昔、当下、未来共存,这是《时间》所揭示的:“它对我们做什么和我们用它做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