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设计风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

把有型的创意融入无限的生活

【文/周琳琳 图/施培琦】

    “了草”千字杯

    胡珂教授设计的“黑茶字”文创礼盒

    PACC非遗跨界产品展示区及“非遗传承人对话”论坛现场

    PACC制作的《百鸟林》艺术装置

    设计师何然的“秦代”非遗跨界手提包

“上海设计周走到第七个年头,我们突然感觉有些迷茫。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上海设计周应该承担的又是什么?有别于仅是有颜值、有故事、有人气的设计活动,我们更应该有所创造:一些不同,一些参与,一些经历,让可能的奇迹有了诞生的勇气和绽放的机会。于是,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设计与城市、设计与生活、设计与自然、设计与人类的关系。”跨界设计师梁靖介绍道。

用“再设计”重新定义未来的城市和生活,是本届上海设计周传递的理念。设计周的举办,旨在通过对生活方式的再设计,改变消费习惯和时尚认知;通过对商业模式的再设计,促进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对生态体系的再设计,推动城市更新和社会进步。“我们想用开放的边界,成全更多人的愿望。因为设计不是设计师的专利,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设计包含很多元素,科技、时尚等等,但还缺一个元素,那就是‘你’啊!”上海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何炯的解读充满了情怀。

2018年8月31日—9月2日,上海展览中心,25000平方米的展览现场,集中了全球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个品牌商,一万多件新品和特别定制,全球近百位设计师、艺术家和意见领袖……虽然“2018上海设计周”这场设计盛宴已经落下帷幕,但相信每位观众仍在为设计周上的新场景、新物种、新商业和新玩法赞叹不已,而那份灵感、美好、惊喜和梦想,也会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并被他们带到各自的生活中去。

品质生活再创意

当设计拥有了自己的灵魂,便会释放力量,影响周围的环境,擦出与城市间互动的火花。经过时间的洗涤后,人们依旧能够被它感动,进而融为人们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本届上海设计周,不仅是一场关于“设计”的大型活动,也是对“未来生活”的一次生动预演和近距离体验,引发大众有关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想象力。

衣 

随着“快时尚”消费的兴起,潮流更迭的速度飞快。衣橱里的衣服越来越多,但它们也被越来越快地“束之高阁”。对于旧衣服的处理,有人选择送人,有人选择丢弃,有人干脆置之不理……显然,如何处理旧衣,尤其是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处理旧衣,几乎成为每个现代人的困惑。在服装设计师张娜看来,旧衣是关于设计和情感的事。“好像回到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到裁缝店,一件旧衣服经过缝缝补补,焕然一新。”这也是她创立“再造衣银行”的初衷。她一路以“再设计”的角度重新审视、利用库存面料和一些回收的旧衣,以再设计的方式去改造,赋予旧物料以新的故事和生命,创造出更适合环保时代的全新作品,并以此提倡“简单实穿、易于分享”的生活理念。 

食 

张娜的儿时有缝缝补补的衣服,诸暨人阿涩的儿时有一年从头吃到尾的乌干菜。“‘乌干菜,白米饭’是我们乡下的谚语。夏天的傍晚,我们把桌子搬到露天吃饭。乡下人家,每日饭桌最常见的就是乌干菜。小方桌,大白瓷碗,盛在白瓷碗里的乌干菜黑溜溜的。蒸在饭锅里的乌干菜更是香气扑鼻,整个老台门都闻得到……”除了乌干菜,阿涩还把收谷子、晒稻子、车塘捕鱼等一系列儿时回忆,图文并茂地写入了书里,也设计成了各式餐具,让人瞬间走近那座乡村,那些简单美好的食物。

生活赋予艺术以灵感,艺术回馈生活以极致。追求“极致”,是一种人生态度,因而成就了设计不断进步的使命。“艺味屋”创办人Minty正是如此,她带领团队以设计师的名义,怀着对食材的敬畏之心,从甜品的颜值及口味搭配入手,设计制作出可以吃的艺术品:花花世界里,蕾丝渐染出芍药娇嫩的色彩,水晶点缀如露珠闪烁,仿佛美丽的少女误入迷幻仙境。她用花瓣装饰自己的衣裙,同鲜花作伴、与飞鸟吟唱。这些甜品不但可以满足舌尖上的味蕾,更体现出甜蜜的生活哲学。

住 

设计周中类似“接地气”的物件不在少数,“牛腿”制品也是其一,不过此“牛腿” 非彼“牛腿”,它并不能吃,而是江南传统民居上的一种雕梁画栋。其学名为“撑拱”“斜撑”“托座”,形状如一把三角尺,依附在檐柱外向上端的位置。它不仅有承担屋檐重量的作用,同时也是房子装饰的亮点之一。一次偶然的艺术采风,陈炜画下传统古建筑上的“牛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60幅悉心描绘的牛腿,被他一张张晒在朋友圈后,竟然编集成册正式出版。后来,他将牛腿涂鸦在了自己都没想到的日常物件上:板鞋、帽子、自行车……他很自豪,能够把这种中国古典建筑中装饰木雕的精华,融入当下的日常。

在当今大都市里,很多打拼者无奈地独自或与家人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正因为曾饱受狭小空间之苦,“三房两厅”的主创让他们看到了小空间的“新希望”:通过合理的家具设计,小房子也可以随时扩展出“三房两厅”的空间,从而筑起家人的理想舒适生活。家具不再是冰冷的耐用品,而是传递温暖与爱的载体。以产品双层床为例,它不仅节省空间,而且贴心地拔高了床头,让家长在搂着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舒服倚靠。此外,他们还特别使用同种材质包裹住整个上铺,这样下铺的人就不会看到上铺单薄的床架和凌乱的床单。

行 

对于未来的出行,设计周上又有些什么脑洞大开的“新物种”?展览开放的3天恰逢雷雨,伞作为此时出行的必备之物,艺术家会怎么来演绎?互动艺术装置《瞬息》便给了观众一种新的想象。世间万物都是处于变化和运动之中,传统油纸伞的开合变化形态带给Wonderlabs创作灵感,生动轻盈地呈现了传统工艺之美。数百把纸伞共同组成了一个像素点阵。每把伞的变化虽然是短暂的,但当个体与群体组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一幅流动的美丽画面。装置时而形成曼妙的白色波浪,时而展现观众输入的文字。由此,观众影响了装置画面,也就成为了装置的构成部分之一。每位观众在驻足观赏的同时,也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瞬间和感受。 

人类未来的出行工具都在路上吗?关于这个问题,上海设计周、“小美术馆”和上海制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给出了他们的尝试:飞碟。首次亮相的全向智能飞碟车“蓝色幻影”结合了搭载全息系统的智能广告娱乐模块,并融入轻量化车身与3D打印技术,配有8块LED屏幕,具有行驶、旋转、自动避障、影像播放、音乐播放和全息投影等多种功能。它还结合了整体空间辅以视频影像、镜面构成、互动灯光等艺术化氛围的营造,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未来幻境之中。简而言之,它还能耍酷、跳舞、唱歌、旋转、发光、显示照片让人“露脸”……也许在不远的未来,它还可以搭载行人出行。据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何炯透露,今年的“幻影未来新物种”是首次尝试,以后每届设计周都将有类似创新亮点的展示。

中国汉字再出发

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它原生、原创、源远流长。往事越千年,其音不可寻。幸而汉字的凝练、优美、玄妙,自成一格,中国文化的每一寸情绪都镌刻在汉字中,每一字都是一段千百年的故事流传。

千字杯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是由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千字文开篇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便已道出了中华祖先的认知:时空诞生于辽阔与虚无。而他们却在迷茫、黑暗、蒙昧的意识中创造了光明,创造了铿锵有力的文字,以表达、记录和流传。这让“了草”设计师薛雷奇深深触动,中国文明正是因此得以历经高潮与低谷而生存至今。今人在享受文字带来的种种便利,及书写人间的幸与不幸时,应该对此永远铭记。

所以,他把千字文中的文字,由平面转为立体。以字为底,向外延展,即化成了花型杯盏,名为“千字杯”。它们由景德镇独有瓷泥“玉土”制成,使杯盏质感精益求精,拥有了独特的、有别于传统釉面陶瓷的如肌肤般细腻的质感。以手下文章化为手中之器,是以身体感知经典之温度、一字之魅力。 

黑茶字

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的还有活字印刷术。本届设计周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胡珂教授不仅用茶叶表现出汉字,更是将茶叶制作成为体现活字印刷原理的茶砖字块。她在温州瑞安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东源村考察时,发现了木活字在当地被很好地保护留存下来,深受触动。再加上看到过用黑茶做的、经过雕刻的立体茶砖后,她便开始思索以茶为原料来制作茶活字。试验了各种茶叶后,她发现湖南安化的黑茶最符合制作要求。其颜色、质地和纤维结构,都无比趋近于木质,非常适合加工再造。这便是“黑茶活字”的由来。

非遗再生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被看作是祖先留给今人的一笔文化财富,就是因为在相关的实践活动、艺术形式中,积淀和蕴含着天地、人生、历史的丰富关联。保护非遗、激活非遗、振兴非遗,也是在构建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的联系。 

话非遗 

PACC的“非遗活态传承与现代设计”传承人对话论坛,更深层次地探讨了非遗手工艺与当代设计融合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让观众们看到对非遗的保护和创新,专业机构已经走向了2.0版本。

论坛中有专家呼吁非遗工作者要善于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以近期热度较高的打铁花技艺为例,如果在材质或表演手法上有所创新,都可以申请专利保护。也有品牌运营者提出了“视觉资产的DNA”一词,预示了非遗文化的品牌化发展的新可能。非遗创新产品本就拥有较高的文化附加值,设计师也需善于使用创新思维,对品牌、对人文做出新的理解和诠释。而当代的新颖的传播途径,也为非遗的普及带来了广阔的舞台。比如大数据构建出快速了解艺术市场、了解艺术资源价格的通道;而VR、AR带来了新的视觉表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能够带来非常直观的认知和连接。当然,目前非遗仍面临着资金短缺,传承人、使用者老龄化,市场开发、评估、预测不够成熟等问题,非遗和金融的结合势在必行。

这些看似“颠覆”的新维度,实则是同台交流分享的化学反应,给非遗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因为这样的“颠覆”架起了从体验到认同再到问题解决的桥梁。尊重传统,颠覆传统,才是对传统最好的传承。

百鸟林 

在设计周的各处,观众们都可以感受到非遗的再设计和创新。位于设计周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馆正中央的《百鸟林》公共艺术装置,可谓“C位出道”。行走其中,鸟鸣声声,穿梭其中的人们与垂挂着的羽毛、流苏、铃铛等饰品触碰而发出互动之声,此起彼伏,意趣盎然。正如其名,它汇集了各种鸟类形象,并且运用了大江南北四种非遗织染绣技艺,分别是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这个装置的创作团队的主创上海公共艺术协同中心(PACC)运营总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副教授章莉莉称之为“一个非遗传统手工艺的鸟林天堂”。此外,它还结合了镭射材料和透明彩色软玻璃等当代时尚材质,增添了现代气息。

跨界包 

设计师何然也痴迷于中式元素的现代演绎,把非遗技艺与时尚包袋充分结合。她笑称自己是“一个品着红酒做中式产品的设计师及手工匠人”。她与非遗手艺人开展跨界合作,把斑锡、藏族银饰锻造、留青竹刻、果洛木雕工艺,与现代设计糅合,碰撞出奇妙的东情西韵。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