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设计场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在草木间

【文/吴诗怡】

树木,生于斯,长于斯。站在自然中时,以沉默而安详的姿态跨过岁月;为人所用时,则能化出千万般变化。为柴、为器、为室,小至一根柴火,大至以榫卯相连的殿堂,均可由木造就。 米丈,便是以变化万端的木为主题的一个设计品牌,也展现了木的可能性。

米丈建筑、米丈堂木作的创始人卢志刚表示,其实设计中有一些本质的、基础的规律,好的设计,必然是具有一定的精神性、仪式感的。而空间设计,重点则在于人在空间内的感受,在于空间对心灵的触动。他特别喜欢用木条来构建空间,并称其为“有过滤性、渗透性”的空间——就如同传统建筑中镂空的门窗,木条的组合具有了半隔断的性质,使空间内的人能感受到“气”的自由流通,无所滞碍。

万宗归一

老子《道德经》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间屋子,起作用的并非屋顶或墙壁,而是屋顶与墙壁围出的这方所在。一个矩形的空间,999根松木在其中向中心排列,沿椭圆形进行切割,每一根木方,都有了自己的长短和角度。起作用的并非这些木条,而是木条之外的空疏处。

透过木条间的空隙,能看到原来房间的样子,椭圆与矩形两个几何体相交叠,目光所及的每一个维度都呈现出一种精密的运动和变化。居于木条围出的椭圆形空间内,木方的向心性使人自然而然地受到一种内敛的暗示,促使人平静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这间茶室,名为“万宗归一”,这个“一”,便是内心纯粹、平静、归零的状态。坐在茶室中,还能透过临街的圆窗,看到室外的尘世喧嚣,人来车往,圆窗外的景象与室内形成极大的反差,营造出精神上的极限体验。走出茶室,可以看到门边的“一元复始”四字,象征着怀着更为坚定、平静的内心,重新开始。

卢志刚以此传达了一种理想的饮茶状态,即在茶与水的交流中,完成一种心情的过滤和情绪的演变。他说:“修行,是对自己精神的提升,有时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古人会到山洞中去苦修,现代人也许修行的方式更多,我用空间设计给出这样一种体验。”“万宗归一”,就是他通过空间设计,给人们提供一个体悟精神世界的外延。

林森木秀

同样是采用木条的形式,在8月31日至9月2日的上海周活动中,米丈堂营造了一方独特的空间。3000余根3cm×3cm的樟松方木,自顶部垂直而下,以长短的阵列,将整个空间划分为五个连续的不同场景——工坊、闺阁、静室、书斋,依次环绕着中心的茶室。木在这个空间中,不仅仅是材料,更是主角。步于其间,触目所见,皆为木条、木器。身处一个场景中,能透过木条间的空隙,隐约间望见其他场景的模样。“林森木秀”,便是使人在漫步于林森之幽中,欣赏木之秀美。

“林森木秀”与“万宗归一”,皆是通过计算机建模,构建出整个空间形态,继而在每一根木条上进行精准定位、切割,再由工匠进行搭建。他们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展现传统的材质与工艺,也传达出古人难以通过空间传达的理念。凭借着先进的技术与精准的流程,“林森木秀”方能在短短三十个小时的现场搭建时间内构建完成。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言:“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米丈则是以有情之木,营造清净平和之境,赋予人心从容之感。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