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的发达,不但提高了人们的美妆意识,更让“买买买”成为一种常态。网红款唇膏色号如数家珍、复杂的护肤品搭配方案也能说得一套又一套,每个人的心里都是被“种下过一片草原”。 精致,种单纯的“草” 你常常因为哪些理由而种草一款产品?是能解决肌肤问题、防止皮肤老化,还是因为它好看、颜值高,喜欢上了这种仪式感? 大多数人都会跟着问题去找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被安利、被种草、被欺骗、被误导的都有。依赖于各个品牌在不断地传播“护肤知识”,这让绝大多数的目标消费者都有了一套基础常识,甚至觉得自己能给自己“按需治疗” 了。这些“知识”虽提高了护肤意识,但也带来许多盲点,比如“某某产品是一定要用的”“A产品是一定要用在B产品之前的”……诸如此类的品牌“Tips”最终变成了“不可违背的规则”,也感觉有点变味。许多人在“被种草”的过程中,出于预算限制,找了一些所谓“平价替代”的产品来使用。有些是“性价比高”,而有些则可能是来路不明,甚至风险很高。 种草这件事,其实可以简单点。无非就是区分喜欢和不喜欢,买和不买。颜值高、仪式感在这里头可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决定你买与不买的关键理由。产品的包装设计、品牌故事、柜台风格,乃至于礼盒做得漂亮不漂亮,都能决定是否“被种草”。虽说每个人的审美风格都不同,但也无非就是奢华风、高级简约风、自然清新系、可爱萝莉风等几种路线。风格可以有千万种变化,但唯有“精致”两个字是永远受人喜欢的。 还有一个大前提是——品牌的背景都要过硬,是大集团、靠谱的大化妆品公司,你不必担心安全、基础功效这些事情。 让你盲目的“鸡肋”种草信息 在你被种草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看了很多类似的信息,但却永远不知道哪个最好、哪款最喜欢?没错,这就是“鸡肋”的种草信息,应该立即屏蔽。 记得有一阵子,整个化妆品行业都非常流行讲护肤品的成分,铺天盖地的讯息都在讲“某某植物提取物”“某某天然有机成分”……这些“鸡肋”的宣传信息实则对买化妆品的消费者毫无益处。 一箩筐的美白产品主打“熊果苷提取物”,但到底哪个最好、最有效,依然是个谜;即便你知道维生素C有美白、抗氧化作用,但却不知道它到底在这个产品中浓度有多少;哪怕让你知道了浓度,你也搞不清楚这个浓度是否安全;就算知道了它是安全的,但又如何保证它不会“见光死”呢? 虽然说“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很重要,但不就买个护肤品,难道还要把生物化学拿出来温习一遍才能下单吗,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 “种草”前要关注这四项 一些对护肤品产生浓厚兴趣的人,喜欢研究一下功效,“分析”一下适不适合自己、同类产品哪款性价比最高等等。这无可厚非,有时也是一种乐趣。不妨可以通过以下四点来整体评价一个产品。 1.护肤理念:保湿有保湿的理念,美白有美白的说法,抗老有抗老的程度。理念与诉求相对应。比如,抗老分为“抗皱”“抗氧化、抗糖化”“综合抗衰老”,你的需求是什么,或者说你被哪种说法吸引,才是你下单的理由。 2.配方和科技:虽然这事儿不是每个人都能真的弄明白,虽然经过品牌宣传包装出来的说法总有夸大之嫌,但有没有实力,看这个品牌敢不敢拿整体配方和科技出来宣传也很重要。显然,说来说去就是挑几个大家都知道的成分说事儿,一般总好不到哪里去。 3.质地和肤感:相同功效,但质地、肤感千差万别的产品很多。这里还牵扯一个叫作制作工艺的问题,能把产品做到任何肌肤性质的人都喜欢用,这是高难度挑战,这样的产品值得入。 4.包装、外表:事关于“美”,必须看外表。能够精心设计成你喜欢的样子,激发人们的“收藏欲”,哪怕比同类产品贵一点也是值得原谅的。 种草“小众品牌”要冷静 这几年来,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变快,以及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来自各个国家的“小众”美妆产品可谓席卷市场,掀起一股“种草风”,令人觉得小众品牌的产品都是好的,每一件都值得买。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无论你有多么“种草”这些小众产品,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了解货源信息。可以通过了解售卖渠道、查看国外品牌官网等方式来确定这真的是一件来自国外的产品,而非经过虚假包装、吹捧成小众产品的“假洋货”。在确认这些信息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真假难辨之处,挑选靠谱的跨境购平台就很重要;始终保持怀疑、冷静的头脑也很重要。 还有,所谓国外小众品牌,也未必都适合国内人群的肌肤状况。尤其是某些浓度较高的成分,可能让亚洲人皮肤产生不适应等症状,购买前也应当充分了解清楚再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