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X星球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生一味,是一起吃饭的默契

【文/Eva】

这些节目,不是来自庙堂的非遗文化、几近失传的家族手艺,而是低到尘埃的烟火气。这或许不是一部能让人“学到知识”的纪录片,但你能在每一个烧烤摊位前,看到自己曾经留下过的影子。

《人生一串》:市井里的孤独美食家

提起美食剧,必定绕不开《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这两部名作。隐身在柜台后的食铺老板为吧台前的食客端上食物,同时消解掉他们只有在深夜才敢倾诉的衷肠;中年大叔在工作间隙寻找当地餐馆,如冒险一般只享受自己与食物的午餐时光。两个主角形象深受国内观众喜爱。“五郎”每次品味美食时激情昂扬的BGM,甚至还被国内的剧迷笑称为“战歌”。

能拍出“用食物慰藉孤独的灵魂”,或许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一人食在日本被叫作“孤食”,三菱综合研究所曾经对3万名在日本生活的人做过调查,数据显示“孤食”的比例高达56.9%。而居酒屋、一人食餐馆等适合此类人群的餐厅样式,就普遍存在于日本的街头巷尾,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2017年中国翻拍版本的《深夜食堂》如此水土不服的原因,就算是“黄小厨”黄磊坐镇饰演食堂老板、大厨,也拯救不了——中国人不能理解的是,美食怎么可能会与孤独联系在一起,吃饭就是要一大家子、一群朋友,热热闹闹地吃,“孤独的美食家”甚至是个不存在的伪命题。如果硬要说有那么一个中国版的深夜食堂,那也一定和座位稀疏的小酒馆、精致的摆盘、挂着白毛巾的儒雅厨子没有关系。记得翻拍版《深夜食堂》被群嘲的时候,网友都亲自上阵当编剧了:中国的深夜食堂,那就应该是各个城市的路边大排档。

今年6月开播的《人生一串》做到了。这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拍摄了30个城市里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例如,第一集的主题是“无肉不欢”:西昌的烤凉山小猪肉层层腌制,家养土猪肥而不腻;云南昭通一口一串的牛肉小串要用猛火快烤,半熟即食;新疆与世隔绝的罗布人村落流行大把大把的红柳烤肉,只用一把盐,就完全释放罗布羊的鲜甜,烤全羊更是名震中外。再如第二集,主题是“比夜更黑”,这是一个导起来比看起来更需要勇气的专题——拍摄了活烤毛毛虫、烤蚕蛹、烤蛾子等各种黑暗料理。

和《舌尖上的中国》这样成功的纪录片先例相比,观众在《人生一串》得到的趣味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不是来自庙堂的非遗文化、几近失传的家族手艺,而是低到尘埃的烟火气。这或许不是一部能让人“学到知识”的纪录片,但你能在每一个烧烤摊位前,看到自己曾经留下过的影子。

对大多数都市白领来说,这样的瞬间总会格外清晰:下班后拖着竭尽气力的身体,和好友钻进常去的麻辣烫摊,坐在简陋、低矮、仿佛随时会裂开的塑料椅上,精致的通勤装还会触到肮脏的地面,但在喝到最信任的那一碗汤头口味之后,来自工作的烦恼和不适仿佛随着吐槽一起消失了;又或是4年一次的世界杯和聚众吃小龙虾、撸串、喝啤酒这两件事,分不清哪个是哪个的借口,两者一起享受就对了。室外大屏里每当出现进球的画面,懂球的和不懂球的欢呼声会倏地升起、扩散,划破整条街在凌晨的寂静。那是店员们最不得休息的时候。他们赶忙穿梭在露天的十几桌摊位间回应因进球而带来的加菜声,手中的烧烤盘叠起来堆到了胸口。走得远一些,来到南方,尤其是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贯穿几条纵横马路的“周末夜市”是可以被称为景点的。夜市的一边是美食摊位,另一边卖各种当地人私藏的手工艺品、猎奇小物。不知道为什么,走入这样的夜市,呼吸着热气腾腾的烟味,心满意足到了觉得这座城市值得定居的程度。

日本有一档综艺节目曾经成立过一个“世界单位认定协会”,他们认为除了重量、长度有单位,“尴尬”“幸福”等情绪也需要有度量衡。所以当代年轻人的语汇里,常常会说“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事,如果不行,就两顿”。如同《人生一串》里质朴的摊主讲不出什么适合上电视、富有教育意义的金句,食物不需有深刻的意涵,就天然拥有治愈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相当一部分的网友沉迷于看“吃播”这种直播形式的原因:仅仅是看博主大快朵颐地吃一顿饭的过程,就能收获好心情。

《中餐厅》:爱是一起吃很多的饭

前面说了,在中国人的社会,一人食到底是孤寂的。食物不仅是食物,食物更是联结人与人情感的纽带。吃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和什么人吃。

许多影视剧情节和美食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在日剧《侠饭》中,黑道组长借住在普通大学生良太家中,用侠风美味料理打动了良太,令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组起了“反差萌”友谊CP;《向往的生活》的出现,带动了国内真人秀综艺节目在题材上,从游戏竞技到体验生活的转型;精通烹饪的还有谢霆锋,他在《十二道锋味》里每集邀请一位大咖好友,一同寻访世界各地的特色食材,观众才有机会了解谢霆锋和赵薇的“十年之约”,或是哪一位大咖不为人知的往事;就连不负责做饭,只负责“调戏”男嘉宾的小S在告别《康熙来了》之后回归主持的《姐姐好饿》里,也要在访谈前设置一起做菜的桥段拉近与嘉宾的距离,菜做着做着,“八卦”就采访出来了。

最近热播的《中餐厅》第二季也是这样。苏有朋、赵薇、舒淇、王俊凯、白举纲担任固定主持,他们用20天时间经营一家位于法国科尔马小镇的中餐厅。节目组扔给他们的只是一家装修完成的空壳,拿到开业启动资金后,他们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例如,第五期的主厨日中,中餐厅燃气用尽,面临无火烧菜的危机,张铁林、白举纲临危受命,前往商店购买煤气并快速返回餐厅;赵薇作为店长,先是主动承担起帮厨任务,帮助“步步惊心”的苏有朋主厨剥虾洗菜,后又反应迅速想出妙计,组织员工们将酸奶送给顾客以表歉意,凭借真诚赢得了顾客的宝贵理解;餐厅工作步入正轨后,五位合伙人和飞行嘉宾张铁林各司其职,赵薇作为店长统筹全局,舒淇掌控吧台,苏有朋、王俊凯两位大厨用心烧菜,白举纲倾力帮厨,张铁林体贴服务,众人齐心协力,最终顺利完成开业以来最大数量订单。嘉宾之间的情谊也成了美食之外的一大看点,尤其是张铁林、赵薇、苏有朋同框,谁都忍不住唱一遍“当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美食作家殳俏曾经说过:“‘有的爱,停在吃吃喝喝便好,往前走一步都浪费’。这句话我不同意,谁都知道,古今中外,最简单的爱的表白,就是‘走,带你去吃好吃的’。”除却果腹的需求,人们对于食物的钟情,就是因为藏着难以言喻的情愫和与感官相连的记忆而显得特别。所以我们能理解失恋人士略显矫情地“不敢再踏足从前约会的地方”,激情或愤怒的情节都忘记了,也忘不了一起吃过的某间餐厅;也会在成年后回忆起关系不再亲密的长辈时,若要为被爱过找一个证据,总在他们为我们做过的家乡美食里。比起一个汉堡、一份薯条就能补足一天热量的老外,东方人对食物倾注了真情,做寿司能出神(如纪录片《寿司之神》里八十多岁的小野二郎),一碗面里有灵魂(多少刁钻的嘴愿意长途跋涉,只为去苏州吃一碗应季的面条)。你如何对待食材,食材就会反馈给你什么样的口味。而最终,食物变成标记,和那时那刻桌对面的人、店内的灯,组成不可替代的专属记忆。

在韩剧《一起吃饭吧》中,女主角李秀景是一个离婚的独居女人,独立、坚强、不需要依靠,算计着怎样使用家电能省最多的钱。平日里她爱吃,是某“吃播”博主的狂粉。偶然的机会下,她得知自己沉迷的博主竟是邻居,整部剧就在这些“吃货”邻居们一起吃的一顿顿饭中间展开,这一顿顿饭改变了李秀景,让她收获了爱情和依靠。圆满的大结局中,餐厅墙上有这么一首诗:“献给因为孤单吃很多饭的你/献给因为厌倦睡很多觉的你/献给因为悲伤哭得很多的你/我写下,把陷入困境的心当作饭一样咀嚼/反正人生都是要由你自己来消化的。”细腻敏感的人,一定会懂这些美食里的人生哲理。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