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创意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剪出海派的精气神

【文/王凯 图/采访者提供】

    奚小琴和她的学生们

    黛瓦绿叶

    留尼旺风情

    小猫

    鱼龙

    奚小琴剪纸作品

    奚小琴的学生石勤玲及作品

一张纸,一把剪刀,会做出多么神奇的创意?剪纸,这项遍布大江南北、城市乡村的民间艺术,让人看到了属于中国的红火和精彩。剪纸是镂空的艺术,讲究布局,讲究留白,它虽然工具简单,却能够变幻无穷,以小见大,包罗万象。

上海地区的剪纸融合了江南民间的剪纸工艺,经过近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派剪纸艺术”。海派剪纸以纤细秀丽、构图丰满的风格见称,蕴含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特质,集中体现“上海文化”的精神气质。2008年,上海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5月21日,上海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海派剪纸艺术之所以能够不断传承,不断发展,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剪纸传承人和爱好者,他们继承传统的技艺,打磨自己的功底,在此基础上不断琢磨,也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方法,不断创新。

今年,第三届“模样”上海青年创意大赛围绕着“海派剪纸艺术”展开,以“寻找‘非遗青春’传承人”为主题,寻找剪纸艺术的传承类和创意类“非遗青春”传承人。此次《生活周刊》采访了几位海派剪纸的传承人和一批正在学习海派剪纸的爱好者,是期望通过讲述这些和“剪纸艺术”结缘的人的故事,让大家发现海派剪纸艺术在当代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艺术,并同样乐于参与到海派剪纸的传承和创新中来。

卓然成家育桃李

奚小琴和孙继海分别是上海地区剪纸大师王子淦和林曦明的弟子,现在也已经是海派剪纸代表性的传承人。他们在剪纸上艺术成就斐然,同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弟子,让海派剪纸走进千万人的心中。

奚小琴的老师王子淦,原来是老一辈民间剪纸艺人的学徒,那时师傅都要“留一手”,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事教给学徒。王子淦就开始“偷学”,慢慢地超过了师傅,当时老师傅的店里卖得最好的鞋花剪纸就是王子淦剪出来的。鞋花花样是现场脱稿剪,以刀代笔,即兴创作,并且要根据顾客的不同要求剪不同的花样,梅花和王字虎头是常见的图样。为便于刺绣,王子淦早期的剪纸风格细腻精致,十分注重线条,有着不差毫发的讲究。但善于学习的王子淦注意到北方传统剪纸粗犷质朴,大块面的运用,视觉冲击力强。他结合这两种剪纸的各自优势:流畅的线条加浑厚的块面,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创作了一批崭新的作品,简练、夸张、淳朴、挺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授艺中,王子淦首先教给奚小琴正确、舒适的持剪手势,让她一定要注意,如果手势不正确,长时间剪纸,手上形成的老茧会磨出一道难看的印痕。正因为奚小琴是女性,所以老师会格外贴心,但他在教学上并没有放宽要求。奚小琴拜师之后的三年时间里,从脱稿剪方块圆圈开始,由简渐繁,每天的练习时间是八个小时,枯燥不说,手上都磨得起了泡。在一天天的基本功训练中,奚小琴掌握了剪纸的技艺,也加深了对剪纸的理解,在之后的艺术创作中,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回忆起老师,最让奚小琴感动的是他的无私精神。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外国人蜂拥前来中国观光,购买力强劲的日本人在参观工艺美术研究所时,剪纸常常一扫而空。王子淦为了给国家创收,索性住在工作室后面的一间小房间里,夜以继日地不断创作剪纸作品,只为求自我艺术突破,而不求报酬,他将剪纸艺术融入到了自己的生命之中,忘我付出,取得了好成绩,被评上了市劳模。王子淦还非常善于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瞬间和小事,以这些为灵感化作剪纸作品。比如作为京剧票友,他对于京剧行当非常熟悉,通过仔细观察揣摩京剧人物的扮相和脸谱,他创作的京剧题材的剪纸生动传神。

奚小琴一直牢记王子淦的教诲,“眼光要凶”。“‘眼高手低’不要紧,知道怎么样才是好的,手是可以跟得上去的。但如果眼睛看不出来好在哪里,想要高就很难了。”奚小琴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因为艺术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立体剪纸、双面书签剪纸、画彩剪纸……奚小琴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传统剪纸技艺上,而是不断地吸收新元素,进行新创造。《鱼龙》等作品是新探索的剪纸表现形式,纸镂空,镂出图形放中间,镂掉的形随机放周边,镂掉形与镂出形同时展现于画面有热闹丰富感,剪纸图形的诞生一目了然。创作《小猫》这幅作品时,奚小琴用刀背在纸上刮擦,形成了绒毛般的纹理效果,逼真地展示了小猫的形态。

孙继海则是在整理上海剪纸申遗项目材料时结识了林曦明,拜师学艺,成为林曦明的关门弟子。

林曦明是国画大师,二十多岁就开过个人画展。他小时候也跟随父亲学习剪纸,致力于民间传统的手艺。上世纪五十年代,林曦明在上海的出版社和报社做美术编辑,他运用剪纸艺术,设计了许多图书插图,这个时期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怎样剪纸》,成为剪纸方面的经典教科书,引导很多人走上了剪纸的道路。林曦明的画家身份对他的剪纸创作影响很大,他善于综合各类艺术形式,把国画的大写意和抽象的特征融入剪纸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大气、简约、粗犷而又丰富。林曦明在业界被称为“东方马蒂斯”,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和马蒂斯一样,粗犷夸张,他不仅吸收中国的艺术元素,而且吸纳了国外的艺术元素。剪纸分为三大类型,一是民俗剪纸,二是现代剪纸,三是工艺剪纸。林曦明的剪纸就是“现代剪纸”,具有现代精神,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也正是上海这座大都市才成就了“现代剪纸”。

孙继海总结剪纸技法最大的特点是“千刀不断,线线相连”,作品完成后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不能断开。剪刀的运用有三种技法,折剪、挖剪和侧剪,创作主要就是结合不同的技法。剪纸的技法里也包括刻,复杂的作品往往既要剪又要刻,刻纸能够表现一些细腻的细节。林曦明向孙继海提到过,刻纸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时宣传土改政策,刻纸能一刻十几张,而剪纸最多只能剪几张,效率上刻纸更高,于是当时多采用刻纸。“心有型,随意剪”,是孙继海的六字口诀,这里的“随意”不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而是指要顺着自己的心意,剪刀的运用得心应手。

孙继海认为上海剪纸最大特征就是非常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随地吐痰、乱穿马路、在阅览室中大声喧哗……对这些不文明现象的批评都在孙继海的剪纸作品中展示出来,而这种较为新颖的表现形式也让人们印象深刻。《补妆》这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一次活动的间隙,孙继海的一位学生抽时间补了一下口红。作品里人物线条优美,而作为衬托的花瓶则表现得十分细腻,整体构图和谐平衡。

创作之外,孙继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授新一辈的传承人,推广剪纸文化。他在南洋模范中学定期开剪纸兴趣课,也给浦东海派旗袍文化交流中心的学员上课。孙继海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他只教给学生基本的剪法,完全不限制学生们的具体想法,不要求大家都剪得和他一样,所以大家的小作业没有重样的。孙继海坦言自己年龄大了,所以现在专门培养一些弟子,让他们也到社会上、到学校中去教学,让剪纸艺术更广泛地传播。

传承技艺入生活 

从小喜爱手工的石勤玲一直想找一份和手工艺有关的工作,她来到工艺美术研究所应聘,被奚小琴看中,收了她做学生。就像奚小琴当初跟随王子淦学习剪纸一样,刚开始石勤玲也在奚小琴的指导下练了很长时间的剪纸基本功,虽然略觉枯燥,但是打下了扎实的剪纸基础。奚小琴在教学上是一位严师,她对石勤玲要求严格,会毫不客气地指出石勤玲剪纸上的不足之处。但是奚小琴对于石勤玲在技艺上的点滴进步都是看在眼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勤玲的技艺越发熟练,奚小琴对她的认可也越来越多。 

而上海市浦东海派旗袍文化交流中心采取的是另一种灵活的、自发的学习方式。成员都十分喜欢旗袍,在她们的理解中,旗袍代表的是海派文化和海派风情。当然,并不是仅仅穿上旗袍就能够成为海派文化的最佳展示,穿旗袍的人的气质要与旗袍相得益彰。于是交流中心开设了许多传统文化学习班,海派剪纸就是今年三月开设的,到现在已经进行了两期了。考虑到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找到海派剪纸保护地的枫林街道,联系到孙继海前来担任老师。 

奚小琴和孙继海两位老师都对自己的学生尽心传授,不断肯定取得的进步。现在奚小琴的工作室墙壁上还挂着石勤玲的作品。从奚小琴这里,石勤玲学到的不仅仅是剪纸的一系列必修的技艺,更重要的,是以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眼光,将剪纸更好地融入生活和时代。王子淦老师不断地开拓剪纸创新是后辈的榜样。石勤玲学习了一段时间传统技法后,渐渐地能融会贯通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党和国家的历史大事、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都成为石勤玲创作的题材。而生活中的灵感更是丰富多彩,小金鱼、小刺猬都进入了剪纸,让人感到浓浓的生活情趣。传统剪纸以各种纸张为载体,石勤玲则拓展到皮革,并且将这种剪纸技法的皮革作品运用到日常装饰上去,她的小皮包、手机套和手机壳上都是自己的“皮革剪纸”。今年八月,学习了八年剪纸艺术的石勤玲决定到现在的居委会工作。她应聘时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可以从事文体宣传方面的工作。虽然她“跳了槽”,但是她并不想就此放弃剪纸。这是她的“私心”,更是她的“使命”。“私心”是目前的工作和她一直以来的剪纸学习很对口;“使命”是,让“非遗进社区”,让“剪纸进社区”。 

旗袍交流中心剪纸班也能够做到和老师教学相长。沈雪琴、贡亮和卢秀莲是剪纸班的优秀学员,也是孙继海的得意弟子。沈雪琴虽然没有绘画基础,但是她会用“拼凑”的方法,看到喜欢的或是能用到的图片、图样,她会将其复印出来,然后再剪,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贡亮是剪纸班班长,也是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能够剪三十多遍,甚至五十多遍,最后的作品就很完美了。卢秀莲以前学过油画,她的领悟力和创造力都较好,在一段学习后,也开始了学以致用,能制作一些剪纸书签,当作小礼物分送给朋友们。 

一段时间的教学,也促成了孙继海的创作灵感。他的一组“蝶恋花”的作品,就是以旗袍为主题的,孙继海的得意之作《补妆》中的人物原型就是卢秀莲。剪纸班学员的作品更是充满了旗袍的婉约神韵。传统的剪纸作品表现人物时,并不太注意人物的身形线条,而剪纸班的作品里面的女性人物,穿着旗袍,线条优美,姿态优雅,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知性美。 

老树新花创新多

李诗忆是海派剪纸传承人、“上海石库门先生”李守白的女儿,李诗忆的爷爷李延益也是一位画家和剪纸艺术家。李家可以说是艺术世家、剪纸世家。

李守白曾在采访中提到过,他小时候父亲李延益对他要求十分严格,每天都要完成一定量的绘画和剪纸练习才行。而李诗忆小时候就没有这么“苦”了。那时李守白不常在国内,于是李诗忆和爷爷生活在一起,由于“隔辈亲”,爷爷对她要求没那么严格,但也对她给予殷切的希望。李诗忆六岁开始学习绘画和剪纸,八岁那年就举办了个人的艺术展,虽然那个时候李诗忆对于艺术还不是太懂,但这已经打下了基础。国内本科毕业后,李诗忆到英国留学,主修博物馆画廊和当代艺术研究,李诗忆现在的主要方向就是艺术管理和策展人。

目前李诗忆是“守白艺术”的品牌掌门人,也是“忆想天开”的创始人,李守白的艺术作品展览活动大多是她在打理。

跟同龄人比起来,李诗忆家学渊博,对传统艺术非常熟悉;而和老一辈传统艺术家相比,李诗忆又经过艺术管理方面的科班训练,有着紧跟时代的眼光和思想。李诗忆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的一些文化圈更喜欢国外的IP,容易被国际流行化的风格所影响。令李诗忆感到有些遗憾的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库,但没有更好地加以创新和利用。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魅力并不弱于国外的艺术。李诗忆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自我文化的意识度不够。年轻人之所以对传统的东西不太重视,是因为日常生活里已经用不上了,而这不单单是宣传的问题。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民间艺术家协会等单位创办了“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为海派手工技艺打造公益平台。传习所会为都市人在周末提供一些非遗的课程,一方面让都市生活慢下来,另一方面推广传统手工艺。传统技艺一定要和当代相结合,如果仅仅是把剪纸做成一张纸的形式,那么创新发展的力度就小很多。李诗忆认为,传承和发展必须要并重。将剪纸和实用的东西,和日常的风格结合起来,更能够保留传统技艺,更能够发扬光大。上海守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位于田子坊,业已成为展示海派剪纸的一个窗口。立体剪纸造型的剪纸礼盒、皮绒雕花的创意灯饰、剪纸明信片,这些创意产品都是以剪纸为原型,将传统性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小荷才露尖尖角

每周二下午三点,南洋模范中学216教室就会传出唰唰唰的声音,在这里,十五个高一学生正在跟随海派剪纸传承人孙继海学习剪纸艺术。

这个学期第五次课上,孙继海教同学们剪孔雀,通过前四次课,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法,也渐渐体会到了剪纸艺术独特的魅力。

课堂上,同学们沉浸在艺术创作的天地里,不到一刻钟时间,就相继完成了这个小作业,并且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不一样,都展示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孙继海在演示的时候说到,剪凤凰其实和剪孔雀是相近的,可以在孔雀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果然,贺佶旸在剪好了孔雀之后,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剪凤凰,并且运用上了刀刻的技法。

很多同学之前没有接触过剪纸,第一次上课时都对孙继海的技艺感到惊讶,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打动了他们。宋冉冉从小就喜欢手工,也学过剪纸,而在剪纸课上不断学习之后,她发觉自己的技艺还有待加强,即使以后课程结束,也会继续琢磨剪纸技艺,当成一项爱好继续下去。肖冠怡非常喜欢孙继海的剪纸作品,她在剪纸的过程中感到很快乐,于是在课余时间她会拿把剪刀自己创作,剪一些自己喜欢的花草,然后把这些小作品珍藏起来。沈心玉之前学过画画,平时会画一些卡通人物,学了剪纸之后,她开始把这些卡通人物剪出来,因为卡通人物通常都是人像对称的,剪刀操作起来也比较顺利。从行云流水的画墨到剪刀,她感觉到这之间在细节的表现上有不同,但都具有传统艺术的写意和夸张的特点。这些卡通人物都是她自己设计的,在剪纸创作的过程中,她发现剪出来的人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绪。

南洋模范中学开设了六十多门素质拓展的兴趣课,剪纸是“非遗进课堂”的一项,在一次学生评选中,孙继海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兴趣课老师。孙继海会把同学们的剪纸作品贴在黑板上,下了课,同学们围在黑板旁边互相探讨。他们的青春年华就像这些孔雀一样美丽,而剪纸则为这美丽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