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土器(earthenware)泛指所有来自泥土、通过高温结烧成型的器物,在中国则统称为陶瓷,包括陶器、炻器和瓷器。它们从低到高的结烧温度决定了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陶器1,000°C~1,200°C,炻器1,100°C~1,300°C,瓷器1,200°C~1,400°C)也由于原料不同,赋予它们各自不同的特性,比如陶器的气孔最大,吸水率高,通常需要施釉才能用作日常器皿;而瓷器的质地细密坚硬,断面基本看不出气孔;炻器介于两者之间,像中国的紫砂器皿,常道以紫砂壶泡茶,隔半月不馊。由此可见原料对于陶瓷的品质至关重要,传统生产中陶瓷都是就地取材,有高岭土的地方出产瓷器,出紫砂的宜兴就成为炻器的故乡。然而现代材料技术突破了地域限制,工业化配方出产的陶泥瓷泥和釉粉可以送往世界的任何角落,供现代工业生产使用。陶瓷制作中泥坯的可塑性和结烧后的坚固性,使得设计师、艺术家们创造出无数令人惊艳的陶瓷器物。 陶器应用涵盖从建筑材料到日用产品的广泛区域,陶器制成的器皿虽然质地疏松,但也有迷人之处,比如它的窑变现象,为陶器带来天然去雕饰的个性,引得众多艺术家们不断以此为材料进行创作。 炻器虽然不太被提起,却是极为高档的材料。其质地紧密,所以通常无需上釉,产品的颜色也来自原材料,其中最为有名的可以算是中国的紫砂器皿和英国的Wedgewood的蓝色炻器。“设计共和”曾推出一套紫砂茶杯,使用了不同的紫砂颜色,充分体现了紫砂的特征,也为产品带来了现代感。 年轻设计师韩放以一人饮的使用情境、现代造型语汇诠释传统器型,充分运用紫砂的不同色彩,设计出的系列杯壶套装,命名为“自茗得意”。小众的黑陶虽然叫作陶,但却是炻器的一种,历史久远,中国从南到北都有出产,因其漆黑发亮的墨色和薄而细腻的质地,经常被用作礼器。石大宇设计的“扎西2号”壶杯组是为数不多的尝试将黑陶运用到现代生活的器皿。英国的Wedgewood也在色彩上做文章,在传统粉蓝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粉色泥,用于器皿中。 瓷器中因含有高岭土,质地更为细腻紧密,而且强度高,所以可以做得很薄,著名的骨瓷还可以透光。中国新锐陶瓷艺术家辛瑶遥就曾以薄如蝉翼的瓷片为爱马仕打造出一季波光潋滟的橱窗。她最有趣的作品则是将瓷泥打成泡沫,然后以1300°C的高温烧制成水杯,杯子看上去如同装了卡布奇诺,奶泡漫出了边沿。日本艺术家Hitomi Hosono以具象表现手法制作的瓷器精致到让人窒息,丰富的细节与简练的整体造型对比恰到好处。同样炙手可热的土耳其艺术家Simon Zsolt József的瓷器作品则更注重创新的成型方式,借助模具塑形,作品中充满着有机的生命力。现代陶瓷中也多有通过添加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等无机盐成分来改变陶瓷表现性能,新型陶瓷也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及医疗领域的新宠儿。 作者:莫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家居设计研究室主任 2014年度上海青年高端创意人才 末什家具设计师;东西设计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