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荟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进博会瓷缘 盛开的白玉兰

【文/周琳琳 图/受访者提供】

    唐乐图

    玫瑰

    李遊宇

全球范围的陶瓷产业,现阶段都处于一个停顿不前的状态。现在应该是发力的时候了,而这种发力,也理应由我们中国来完成。

——李遊宇

197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陶瓷课堂,是李遊宇梦开始的地方。四十一年以来,李遊宇越学习,越了解,越创作,就越发热爱中国的陶瓷及其文化。最初的梦想在他的内心深处悄然生长——要成为一个陶瓷大师,发扬光大中国的陶瓷事业。 

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曾经如同一颗璀璨的星,夺目地闪耀于世界的文化天空。中国的陶瓷曾被作为主要贸易品之一,出口至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洲各国。中国的名字“China”,也来源于此。 

但近百年来,中国瓷器这颗星星,没有以往那么亮眼了。站在历史的这个当口,回望身后,是中国陶瓷曾经的辉煌,身旁有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怀疑甚至轻视,李遊宇向前看,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中国当代生产的陶瓷,依然成为中国的骄傲,让世界为之叹服”。 

他把身心都投入到陶瓷事业上:创立品牌、发展陶瓷技艺和传播陶瓷文化。技艺上,他刷新了陶瓷制作指标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审美上,他把握住时代特性,让作品成为华丽典雅的国宴用品,也成为简约流畅的日常器皿。这一次,李遊宇与陶瓷作品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再续情缘,象征上海品格的白玉兰在国宴上盛开,也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盛开。 

Qa 生活周刊×李遊宇

好一朵“国宴白玉兰”

Q:为什么选择“白玉兰”作为此次国宴用瓷的创作主题?

A:今年春天,我和汉光瓷团队承接了为进博会定制国宴用瓷的任务。任务的要求是体现进博会的精神,这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来说,从一件件适用的器皿来表现的话,那就需要将其落在实处。我们考虑下来,与进博会可以结合起来的、最为相关的内容,就是上海特色。 经过与相关部门等多次讨论、协商,最终确定:以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作为此次国宴用瓷的创作主题。上海的城市品格是开放、创新、包容。而白玉兰作为上海市市花,不仅具有芬芳优雅、皎美的花容,宛如上海人民的情怀;还有迎风招展的婀娜身姿,仿佛是它们正张开着臂膀,笑迎八方来客。白玉兰的品质正是上海特色的生动写照,也契合了进博会的精神。

Q:历来选用白玉兰作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不在少数,这次你们是如何表现白玉兰的?

A:确认用白玉兰作为主题只是第一步,要将白玉兰元素真正幻化为具有较广的包容性和较高美感的一套餐具,这才是最大的难点。首先,瓷器要解决的问题是造型。可以说,瓷器的造型决定了其基本的特色和性质。自古以来,造型都是具有人文因素的,因为它是人工捏制而成的。这次的国宴器皿供几十位国宴贵宾使用。根据当代国宴分餐制的特点,每位贵宾独自使用的餐瓷为四十件,主要分为餐具、酒具、咖啡具三大系列。当几十人都在使用这套餐具时,其盛景可以想见,犹如满桌的白玉兰盛开。从每件餐具单独来看,咖啡壶、料壶、酱油壶等分别表现的是白玉兰开放时各阶段的姿态,比如初见花苞、含苞待放或是全然盛开。但是这些造型不能直接一成不变地照搬白玉兰的姿态,我们抽取了白玉兰姿态的基本造型,再抽象出典型特质,最后确定出器皿的造型。它们彼此之间有内在联系,和而不同。

另一方面,这套瓷器还要特别注重功能性。以菜品的餐具举例,其盒盖和器身是一个整体,所以二者的大小和边缘是互相吻合的。盖和器相合,是因为要保证菜品的保温。当贵宾打开盒盖时,餐具内盛放的菜品的温度应是三十至四十度。菜品从厨房拿出,到送至餐桌之间的这段距离内不能变凉,这是国宴的要求。我们和厨师长、相关工作人员做了反复的研究。再如放置前菜,也就是冷菜的这套餐具,是在贵宾们进入宴会厅之前就已经放置在桌上的。这个餐具的要求就是大而平。打开后,其内盛放的是几组冷菜。我们预想的是,餐桌上有几十份前菜,那也就是几十套前菜餐具,就得有几十个较大的、圆润的盖子。这是充满气氛的场景,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当贵宾一走进宴会厅,隆重的仪式感便会扑面而来。

第二部分是装饰,就是在造型上做一些美化,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装饰不能脱离造型,所以这些白玉兰图案都非常淡雅。这与汉光瓷釉下彩所具有的典雅风格非常吻合。绘制白玉兰时,不论是对单件餐具,或是盖子和盘子等不同餐具间,每换一个角度去观赏,都极富美感。我们不会让每个面都充满装饰,我们要做到的是装饰的完整。除了典雅,这套瓷器也要兼具国宴用器的华丽。所以我们用了大量的金,而且不是一般使用的金水,而是本金。这样的金比较厚,不会掉落。

需要特别介绍的是大垫盘,它可以说是典雅与华丽的结合。它的外部有整整一大圈白玉兰,是《玉兰盛典》所绘制的白玉兰的浓缩版,其中不仅有花朵的各种形态和姿态,也有枝干穿插。这是一幅完整的装饰画,绘制手法也是隐隐约约的,与金色非常协调,也很安静,值得推敲和细看。因为这个大盘子放在贵宾面前的时间较长,不少菜品呈上后都是置于其上,也是我们俗称的“看盘”。尤其是在菜品衔接之时,贵宾更会注意到空置的看盘,就可以看到这幅完整的画面,颇为赏心悦目。这其实也是一种新工艺:在本金上进行彩绘。这就避免了浮华和张扬,而是华丽又不奢侈,让文化有内涵。

还有一种装饰,是我们为这些餐具都制作了的白玉兰雕塑,每件器具的盖钮、毛巾扣,或盛开或含苞,活跃了器皿的造型。当然,雕塑还要和器皿本身协调。中国陶瓷在历史上也有与雕塑的结合,只是我们这样的大规模、集中使用应属首次。如此满桌的白玉兰,使得国宴的气氛更有生气、更为振奋。这也是我们和国宴的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后,确立的想要达到的效果。汉光瓷已经承接过几次国宴餐具的设计制作任务,我认为这次最为典雅。

文化之光,继往开来

Q:这套瓷器的设计经过十个月奋战,那么花费最长时间的是哪一环节或工艺?

A:其实,前期设计只完成了任务的20%,离最终完美的成果相距甚远,更深厚的功夫在后期的实际操作。一个新器皿成型,再使其成为一件完整的瓷器,并且要让所有人挑不出毛病,还要便于生产。因为要制作的是一桌上千件瓷器,其工艺上必须非常成熟,更少不了反复实验和烧制。

汉光瓷的烧制温度,甚至比中国传统瓷器的烧制温度还高。后者最高为一千三百度,汉光瓷的则可达到一千四百多度,达到了瓷器烧制温度的极限。 只有这样,材质的美,包含白度、 透明度、 光泽度,这种十足的与众不同才能显示出来。釉下彩工艺也是在这样的高温下烧制,所以材质中不会含有普通陶瓷使用的铅、铬等有害物质,还提高了器皿的釉面硬度,在使用中不易产生划痕和变色,不同于大家普遍使用的骨质瓷。 

彩绘到成型也是很重要的环节,都是手工完成。即使是手工完成,我们也要保证作品都标准一致。所以我们会用尺子测量图案,用秤给每件器皿称重,严格控制器型、分量、颜色深浅都达到同一标准。但所谓“工不在细”,工艺不是追求全都雕刻得细致、密集,这可以用于部分,剩余的部分则要简洁、线条流畅,而不是浑身雕刻、过于繁琐。工艺要入微,其余要极简,一张一弛的作品才有可看性。除了这些可以量化的硬指标,美学指标这样的软指标、个人指标也很重要。汉光瓷不是艺术品,而是实用品,所以自由度小一些,力求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我们作品的美。它要具有亲和力,会和所有人对话,也会和使用中的人对话。国宴用瓷更是如此,绝对不能有哪位贵宾提出异议,那就是我们的失职。 

Q:汉光瓷继承了我国古代陶瓷技艺,体现在哪些方面?

A:陶瓷是设计、艺术创作、实操等方面的综合学科,是系统工程。那么这就必然涉及各个环节和工艺、数量众多的人。我国古代官窑更甚,那是举一国之力、有组织地来打造皇家官窑,所以中国陶瓷在历史上如此辉煌。我花了二十余年时间,对中国上千年的官窑体系进行了完整梳理和研究。也了解到许多国家,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中国学习陶瓷,以打造陶瓷作品。他们和我国古代官窑一样,绝非是政府出钱制作陶瓷这般简单,而是以此作为国家的名片。汉光瓷除了全面继承了我国官窑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之外,也希望可以像过去的官窑一样,把中国陶瓷的水准、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呈现给世界。什么是软实力?这就是软实力,也才对得起“陶瓷之国”之名。但我明白没有最好,我们要不断完善、做到更好,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有许多人对官窑认识不够,其实它是审美、创意和技艺的结合。除了历代最顶尖的工匠,大量文人、士大夫、宫廷画师等也会参与其中,就连皇帝也会思考陶瓷的设计,甚至自己动手绘制图案。所以陶瓷绝不单单是工匠就可以完成的,它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汉光瓷也是如此,集结了一大批艺术家、学者和工匠。

为了做好《玉兰盛典》,我们整个团队连续半年没有休息。大家不但没有休息,每天早晨八点上班,加班到晚上十点,国庆节这样的节假日统统取消。但大家都是自发的,都不愿意走。我想这是一种精神所在,是每个人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是对于这次进博会而言,也是为了中国陶瓷的未来发展。所以我们并非当代官窑,而是继承其特有内涵、元素、模式、技艺等,用现代手法和表现方式制作出当下的文化产品,并具有自己的初心和精神。

重拾文化自信之路

Q:是否有人质疑过汉光瓷与其他陶瓷品牌之间的差距还很大? 

A:历史上中国陶瓷的伟大,可以说和官窑的存在有很密切的关系。官窑是一项工程,许多人参与其中进行研究,那是数千年奠定积累出的高度。其中,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来到中国学习,并走上了上坡路。官窑到清末就渐渐没有了,但其他国家的陶瓷在全力发展。

的确有人问过我,汉光瓷不过二十几年历史,怎么同德国瓷器品牌“麦森”这样具有三百年历史的品牌相比较?他们搞错了,中国有近万年的陶器历史,几千年的瓷器历史。中国陶瓷品牌,如何不能与之相较?我与他们进行交流时,带去了汉光瓷,放在桌面上是非常贴合的,不会摇晃。对方同样拿出一个碟子放在桌上,就有轻微摇晃。他又拿一件,依然如此。还有汉光瓷白度达到88.5%,麦森只有77%;汉光瓷透光度达到56%,麦森为50%。所以我们正在做和会坚持做的,就是高水准的传承和不懈的突破。

Q:现在国民对陶瓷的了解不多的原因是什么?

A:这几十年来,我们接受的与陶瓷相关的教育和熏陶太少。大多数人只知道中国是陶瓷之国。但国民真正懂陶瓷的人并不多。日本人懂得陶瓷,他们的家里就有手工陶瓷制品。美国人的陶瓷教育是从小学延续到高中,作为必修课普及。所以很多人缺乏文化自信,不了解中国的艺术。不过现在还为时不晚,而且这个情况已经得到了改善,许多陶艺教室涌现出来,大人孩子们都很愿意前去参与。文化有了普及,就会有提高。 我相信关于陶瓷这一课,就快被补上了。

Q:作为高校教育者,你如何培养青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增强艺术意识?

A:我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手工艺术劳动者,而不是培养纯粹的艺术家。工艺美术可以划分为“工”和“艺”。“工”指的是传统手工艺,也是工艺美术的底线。中国的手工艺是非常值得继承的。“艺”,较浅层面指的是美术基础、造型能力,较高层面则是创意和设计。二者结合,是我们改革的重点。目前我们开设以工作室为轴心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强调动手能力,同时穿插文化课、修养课、 美术课。所以创意和动手是同等重要的。我觉得要改变工艺美术教学的状态,要配备一流的师资、教学条件设备、教学模式,才能教育出一流的学生。师资队伍方面,我们改变了传统教师队伍的成分,也会聘用兼职教师。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他们都必须能够自己动手。我们还会请来第一线的工艺美术大师,这也是一大突破。

李遊宇

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上海工艺美术学会 常务理事 

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 会长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学院 副院长 

上海市原创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市政府命名)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