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修颜值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瑕疵,照样美

【文/李连幸 图/资料】

当绝大多数人都还没弄明白应该怎么遮瑕的时候,T台上已经刮起了一阵“瑕疵妆容”潮流了。“零瑕疵”“女神男神妆容”真的存在吗?为何人们如此沉迷于美图软件制造的“零毛孔”假象呢?这个“大千世界”难道不应该由各种各样的不完美构成吗?

瑕疵妆容成了T台“宠儿”

瑕疵,作为一种“不完美”的东西,被认为比“遮遮掩掩”要来得更加真实,更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更能反映出当下人们的境遇和想法。走在时尚尖端的人,已经开始尝试对自己脸上的瑕疵进行“大改造”了。

能在T台模特的脸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颜色、图案。这种“瑕疵美学”其实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可能一开始更多表达的是叛逆,在完美的妆容上“肆意”涂鸦。比如经常会在模特的脸上看到用眼线笔或者睫毛膏随意画的圈圈;更加经典的是用眼线笔直接画眼影,如同写书法大字大笔一挥,画成什么就是什么……而在最近的一些流行趋势中就发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 彩妆师们“冷静思考”,走实用主义路线者,把黑眼圈“加工”一下,稍稍搭配一点眼影和睫毛膏,就是一个烟熏妆;抽象派则将彩妆艺术当成了文身来做,呼应主题彩绘一个图腾,或是画起了颇有中国风的花钿,又或者索性在脸上文起了雀斑……当这些被称作“瑕疵”的东西,被精雕细琢之后,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甚至觉得还有点“美”的时候,不禁想问,它还算是原本意义上的瑕疵吗?

健康皮肤上才能有“瑕疵”

瑕疵,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被认作“不好看”的东西,比如在脸上长痣,有些被称作“美人痣”,而有些则被叫作“媒婆痣”,各有各的说法,褒贬不一。但确实有的瑕疵,客观上就一定不是“好的”,如一些皮肤问题引起的痘印、黑眼圈、红血色等等,哪怕在抽象的美学概念里,恐怕也不会有人把这种本身就带有负面因素的瑕疵当成美。

同样是斑点,雀斑和色斑、黄褐斑、老年斑不同,西方的姑娘们十八九岁两颊就会有雀斑,而在国内时尚潮流中,画雀斑也并非这两年才兴起。两颊对称的雀斑,在适当的妆容配合下,的确还能显得俏皮可爱,所以“雀斑妆”又被冠以了“减龄”的妙用。可又有谁会把因为护肤防晒不当、紫外线造成的色斑、色素沉淀当成是美,更别提因为身体状况而引发的黄褐斑,以及衰老引起的有凹凸感的老年斑了。

无论是“不化妆主义”,还是越来越多人尝试的“瑕疵妆”,都必须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前提——健康的皮肤。所谓从不化妆中找回的自信与“真正”的美,也一定与勤劳的保养、健康的肤色肤质分不开。这似乎又把“瑕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允许有,但不允许泛滥。

从“零瑕疵”到瑕疵美学

绝大多数人,压根儿就还没搞明白怎么遮瑕,遮瑕膏、遮瑕液应该怎么选,到底应该先用粉底液还是先用遮瑕膏……这个时候你告诉她,现在正流行“瑕疵妆”,还不得把人给搞晕了。

“惨不忍睹”的痘痘脸可不是瑕疵美学,而是吓唬他人。红血丝严重的人,应该从护肤着手,注重防护;痘印、色斑,该遮一下的还是要遮,晚上卸了妆,该保养的也别落下。正所谓凡事过犹不及,对一些护肤习惯差、不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来说,“零瑕疵”还真的是个很好的目标。

反之,对于一些对“零瑕疵”的追求已经陷入“病态”的人来说,尝试“瑕疵妆”或许算是一种解救。试试关掉美颜相机、放弃滤镜,从真实的镜头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底妆呢,可以用得稍微薄一点,有些斑点遮不掉就让它去,有些皱纹藏不了,不如坦坦荡荡。这又像是一种“放下”的生活态度,容许有一点点的不尽如人意,退一步方才海阔天空。

正所谓一收一放、一张一弛,靠的都是手上的功夫。只有懂得遮瑕的人,才会有的放矢地让瑕疵为妆容加分。只有懂得适当让瑕疵见人,内心才会更加坚韧。

瑕,到底还遮不遮?

当然遮,所谓“不遮瑕”的背后,如同无招胜有招,天晓得其实是花了多少功夫才能做到的。

无论何种遮瑕方法、手法,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皮肤看起来光洁、无瑕。隐匿瑕疵,是现下遮瑕大法中最高的境界。让瑕疵融于(用过粉底液之后的)肤色之中,丝毫不会让人感觉到这是被“遮”过的。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在选择遮瑕产品时,对于颜色的把控十分关键。不用人云亦云,“听说”绿色、紫色、红色分别是遮什么什么部位瑕疵的,那都是别人的事儿。直接试,才是检验结果的唯一方法。其次,是要注重膏体的选择。厚的,遮盖力强,但容易卡粉、无法做到“隐匿”;太薄,遮盖不行,用了像没用。所谓“厚”与“薄”也都是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一般情况下,遮盖痘印(或是还有红肿的痘痘)可以选择稍微厚点的遮瑕膏,辅以刷子或海绵来遮瑕,没有化妆师的功力,可能手指还真的达不到那么灵活的境界。而像暗沉、泛红这些大面积瑕疵,可以在粉底液之后,用遮瑕蜜点涂,随后用海绵轻拍晕开即可。

当你灵活掌握了遮瑕的秘诀,做到了“收放自如”,那么对于瑕疵的“改造”就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心得。在妆容上妙笔生花,让瑕疵变成一种“美”。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