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活动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天,我们如何老有所依

【文/周琳琳 图/奚强】

    日医(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大石与大家分享经验

    新闻专题片《全球养老调查》项目牵头人、上海电视台资深记者方婷和大家分享多国养老方式 

    全市17个街道的代表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嘉宾们就研讨会议题进行互动问答

近日,由青年报社主办的“老有所依,我们如何有温度、高质量养老”研讨会隆重举行。青年报社的读者主要是青年,他们正在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正如青年报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谢庆甫所言,这次的研讨会是一个契机,让更多青年关注、了解养老的最新动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为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做好多方面的充分准备。

社区养老,你我同在

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嘉宾有: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黄井波;新闻专题片《全球养老调查》项目牵头人、上海电视台资深记者方婷;日医(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大石、副总经理青木以及来自本市17个街道办事处的代表。

首先,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副处长黄井波介绍了上海养老现状。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海早在2005年就确立了“9073”的养老格局,即3%的老年人在机构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90%的老年人以家庭照料为主。从“十二五”末开始,上海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格局。为了深化“9073”养老格局,上海在不断完善供给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评估体系和监管体系。

古美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明怡介绍,古美路街道嵌入式地布局了6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整合了居民区的文化场所、助餐点、医疗点、服务站等场所。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中心只为居住其内的数百位老人服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它发挥更大效用。于是街道提出“开放式的养老”,建立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并对场所重新布局,特别设立了老幼同乐点,开放给居家、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们以及小朋友们。说到这里,新闻专题片《全球养老调查》项目牵头人、上海电视台资深记者方婷分享了在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在日本和丹麦所看到过的类似养老院。在开放的环境里,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青春气息,对他们来说是良性的促进。黄处长认为这是上海社区服务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以适应当下,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模式。从市级层面而言,辖区内街镇养老服务资源的共享和打通等创新行为是颇受鼓励的。这不单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也对资源进行了整合。

而提到日本的养老服务,拥有50多年丰富经验的日医学馆是日本养老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在研讨会现场,日医的中国现地法人、日医(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大石分享了日本的“社区养老”的模式。日医认为社区养老与日本的“地区综合护理体系”非常相似。地区综合护理体系就是将上门介护服务,日间照料服务,介护认知症老人机构入住等介护功能服务和医疗功能服务整合构建的社区。日医通过提供多样的服务,致力实现“让老人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能在自己住习惯的地方延续自己所希望的生活方式”的护理体系。

以人为本,有爱长伴

当被问及拍摄《全球养老调查》专题片的过程中,让方婷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她回忆起在日医的“认知症老人集体之家”里,见到过的一位切菜做饭的老奶奶。当时是2015年4月,老奶奶已经患上认知障碍。令方婷惊喜的是,这次研讨会的现场,日医上海副总经理青木的手机里正好保存有那位老奶奶的视频。现在她仍和三年前一样,每当有客人来参观机构时还是非常热情,笑逐颜开,这在一般老人身上是不可想象的。

方婷将其归因于专业的、用心的护理,也体现了专业护理的价值和意义。但这也是她的担心之处:上海的护理人员存在很大的缺口。她分享了自己在日本、德国等国家地区的所见所得,认为要学习他们系统性、持续性的专业培训。培训阶段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护理人员会在学校里学习;剩下的较大部分时间里,他们就会去养老院、护理院等一线服务工作岗位上学习,直接做学徒工。她认为上海也要学习这样的培养模式,护理要和培训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紧密结合。

说到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日医在这个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针对人才培养,青木表示:护理服务人员对老人必须要有爱和关怀,即便是掌握了专业技术,如果感受不到工作的意义,就无法让员工长期安定地在岗位上工作。所以,日医在培养介护服务人员时,会让员工首先理解作为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进而通过阶段性、持续性的培训,让员工自信地走上岗位面对工作。日医希望运用专业介护人才的培养体系,能够为中国养老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