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后现代张力的黑白灰大色块运用,与空间内偶有的裸露斑驳墙体相呼应,鲜红的凳椅、枯枝的线条感和光影错落、装饰画中偶有的色彩聚焦,都让这个空间时而温暖,时而冷冽,对撞出冰火两重天的极致之美。 错落有致 M50是上海较早进行后现代风工业改造的老厂房,这里艺术和创意公司云集,有趣的设计、潮流等工作室可谓藏龙卧虎。金选民今年3月完工的新工作室就在M50的核心区域,他已入驻这里十余年。工作室保留了建筑外墙砖瓦的本色,让人一眼望去,便觉工业气息扑面而来,这符合M50工业园区的整体调性;而在细节的运用上,却又保留了自己的个性,极简被赋予了另一种铺陈表达。 这个办公空间前前后后共经历了三次改造,由他自己亲自操刀。他自己的原创摄影空间,就在办公室隔壁,展示和出售其原创摄影作品及衍生产品,古朴娴静,充满了老上海风情。 办公空间虽狭小,但可以通过错层设计弥补“拥挤”的缺点。他的设计语汇在“错落有致”上极尽表达。几何图形、魔方、拼接、错层、过道和天井……被浑然一体地架构在这个仅有7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 光是进入工作室的“门脸”,就有一种让人迷失的错觉。门厅不是宽阔的、正向朝外的,而是被三个几何平面切割成了独立的几块,错落结构形成的天然斜角,便是一个金属通道,一直探向玻璃门深处。随着步伐的移动,在门外、在门侧或者在走道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宛如迷宫一般。错层在某一个视觉的重叠处,独留一个窄窄的玻璃窗,路人可以借由此处,一窥室内风采。可也仅仅只能浅尝辄止,因为室内的别有洞天只能留待进门后,方能豁然开朗。 模块的运用,以及几何结构间娴熟的拼接,是金选民对工作室最引以为傲的部分。这里是小空间大视野和极简的不凡演绎,区域与区域之间交错通透,相互之间自然衔接,没有令人窒息的遮挡,利用块面的混搭、穿插与排列,让整个空间看起来灵活多变,极富张力。 改造前这是一个12米*6米的方形空间,层高6米,这样一个72平方米的空间因“一变五”的错落分层设计,进而转变为160平方米的使用空间。紧凑却不逼仄,空间视觉丝毫无压抑感,反而通过各种模块化的构建,彰显了极简与通透,让人赞叹设计师的巧思妙想。当脚步随着黑色钢板楼梯蜿蜒向上,五个层面逐渐跳入视野,错层而建的敞开式房间也一一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他说,建筑语言也是有节奏感的,通过使用模块的拼接,便可以在快慢之间营造一种张弛有道的节奏。一些模块是原木材质的,也有原石的,或者是裸露的钢混结构,它们之间会以“铜条”区隔模块间的边界。 空间解构 一层,是开放的展厅,内侧是一个下沉式的会议室、盥洗室,还有一个暗门通向储物间,就在楼梯的下方。在下沉式会议室区域,地面下挖了40厘米,留出了足够的错层层高,以最大限度提升活动空间的舒适度。这层空间采用了大面积的水磨石和小块面原木板材,材料的质感冷暖协调,互为补充。 空间里的墙纸和装饰画,都是他自己的原创摄影作品,大部分是建筑画面。建筑中整体性的冷色调与具象细节里的艳丽色彩互为呼应,强化了整个空间极其缜密的设计线条,内涵深远;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也给空间增添几分活力,它是空间本身与内饰设计间“新与旧”的呼应。 一层大厅内正对着门口,是整个空间视线的焦点位置,这里设有一个枯树装置,外皮被粉饰成了银色。抬头望去,银树之上,便是空间内部的一个天井设计,营造了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感。这棵枯树与他别有一段往事。长达十几年的不离不弃,只有彼此间安静的陪伴守候。 刚刚入驻M50时,金选民就在园区里发现了这棵枯掉的橘子树,他将其简单地修剪,喷上银色漆,而后安置在自己的空间里。多年来,空间的设计三改其稿,但这棵银树的地位牢固不变。于设计而言,它是一个另类的元素,于他自己而言,它则是关于生命的另一种呈现姿态,是人生的几多离愁别绪。 光是一楼展厅,视线所及的内容还远不止于此。进门处的右手边是一个投影幕墙,幕墙后方区域,则是另外一块小有年份的陈列。只见墙面上保留了原来老厂房的墙体原生态,通过切割处理一分为四,一部分青砖裸露,一部分做了密集的割线,可长可短,动静相宜;而地面上则铺设了一些石块,上头随意地撒了一些红棕色的树叶。一只锈迹斑斑的老式理发凳,不由分说跳入视野。它简直是一个诉说着“沧桑”的故事汇,既有对旧时代挥之不去的留恋,又有人们对工业变革的展望。 这样的组合,全然没有违和感。似乎,浑然天成般诉说着昔日的芳华。老式理发凳、陈旧的实木照相机,和进门处视线里一张赤红的现代质感椅子,三点相接,形成了和谐之美。它似乎在告诉我们,铭记那些辉煌的历史吧!只有在历史的牵引之下,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地迎来新世纪的眺望。而那些斑驳的老物件,一树、一凳、一墙、一瓦里也有他自己的燃情岁月。 冰火之美 踩着楼梯往上,错层设计搭建的层面则是不同功能的三个办公区域,还有一处会客厅,主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简洁明了。室内“天井”引着楼梯盘旋上下,随处驻足停留,便是一处风景,也增加了空间的通透性。错层的第三个层面,是设计师的办公空间,通过平台下望,也可以俯瞰一楼展厅。有趣的是,站在楼梯上放眼看出去,每一处空间都是一个独特的视觉平面。 继续沿梯而上,来到错层四,依次往里是行政办公区域、会客厅及金选民的办公室。再往上几步,则是错层五,仍然是一个半开放式的设计师办公室,与错层四的会客厅及金选民办公室相对而望。 在金选民的审美情怀里,藏着他多变的身份。他的本职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同时他还是沪上小有名气的建筑摄影师。2004年开始,他把室内设计暂时搁置,开始逐步踏入摄影圈。其作品视角独特,表现鲜明,曾被奥运冠军、企业家李宁,室内设计师陈幼坚,前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Carma Elliot,歌星蔡国庆等人士收藏。2017年,他以《29平米重构》的室内设计项目,重操旧业,继续重启室内设计师之路。 在金选民的摄影作品中,其独特视角是运用不同时段的光线营造建筑的线条质感,体现建筑之美。一张优秀构图之下的建筑摄影作品可遇而不可求,而空间设计也是讲究灵感和创意美感的。在他的最新作品M50工作室里,极富后现代张力的黑白灰大色块运用,与空间内偶有的裸露斑驳墙体相呼应,鲜红的凳椅、枯枝的线条感和光影错落、装饰画中偶有的色彩聚焦,都让这个空间时而温暖,时而冷冽,对撞出冰火两重天的极致之美。 Qa 生活周刊×金选民 室内设计师、建筑摄影师 Q:你觉得设计审美是需要天赋的吗? A:可以这么说,它是需要一点儿天赋的。否则即使遇见美的东西,也未见得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摄影和建筑设计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前景后景的关系,明暗对比的关系。你来到现场,相机镜头下的景深与建筑的线条会形成对称的关系。有时摄影师就跟建筑师一样,需要自己去做构图设计。照片语言也是可以被设计出来的。建筑的构成,也类似于影像之间的层次关系,这需要天赋,或者说对结构的敏锐度。 Q:为什么喜欢拍摄建筑? A:阴错阳差,爱上摄影,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突破。拍摄手法从原先的纪实作品,只在局部细节中突出用色,到现在开始朝“建筑构成”这个角度转移,开始拍摄更具设计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建筑摄影作品。我自己其实非常偏爱纪实摄影。那些年,走街串巷,拍摄了大量的石库门题材,几乎见证了这座城市里一点一滴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