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爱情无法解读,有多少段爱情就有多少种爱情的模样。”性别、婚恋观、成长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都映照在了情感和婚姻生活中,它们看似纷繁复杂,但也有迹可循。大数据席卷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变成互联网上可查询的数据单元,而这些数据单元正展现出无限可能性。 八零后轻狂、反叛,九零后早熟、开放,独生子女任性、难独立……许多人常用类似的标签拼凑他们的画像,但这仅仅出于主观认知和一些特别的个案。对于爱情,年轻人究竟都有着怎样的看法?“恐婚”、“试婚”、“明码标价”相亲等发生在这些年轻人身上的新气象,又有着怎样的深层社会原因? 近日,上海市妇女儿童服务指导中心(巾帼园)联手青年报社《生活周刊》,共同开展“婚博会大数据及青年交友状况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共回收2687份问卷,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为1000份。调查对象目前全部在上海市生活、求学或工作。有效问卷中男性占40.1%,女性占59.9%,男女比例大致为4:6。现在,我们基于大数据调查结果为大家还原并解读“去标签化”的青年爱情观,解读青年的婚恋焦虑,透析婚恋问题。 不任性的理想主义,才是九零后爱情的主旋律 九零后的爱情更加理想主义,在他们眼中“诗意的碰撞”“颜值的吸引”都看得比八零后重。但更早的爱情经历也让他们更成熟,对于另一半,他们依旧会坚持爱情的长跑,并不像想象中随意,九零后眼中“爱如马拉松一般长久陪伴”和“爱是诗意碰撞”同等重要,同为约34%。看似是理想主义、任性的九零后,其实只是心态上更为开放,在爱情中他们同样纯粹、有原则。他们自我,却不自私,做自己,敢爱敢恨……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新自由恋爱主义在萌生。 黏人的TA不如可靠的另一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那么,所谓陪伴是形影不离或随叫随到吗?八零后、九零后青年对待陪伴有着自己的诉求,陪伴不应当是任性地黏着对方,而是“重要时刻能够相互扶持”。正所谓患难见真情,有半数以上的八零后、九零后认可这个观点。所以,单身男女们快拿出小本本记下来,“深情不及久伴,厚爱无需多言”。 “恐婚”因为追求更高 从调查结果来看,“恐婚族”或许并不是恐婚,而是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婚后生活。大部分年轻人,正在主动摆脱中国传统的“家本位”文化,结婚不再侧重于家庭利益与功能满足, 同时还考虑个人心理感受、情感和意愿。面对婚姻关系背后所蕴含的家庭责任与个人追求的冲突时,他们恐惧婚姻对自我边界的消蚀。反映在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恐婚”原因除了较为宽泛的害怕婚姻失败以外,排在二、三位的即是还未准备好承担家庭的责任和害怕失去自由。前三个原因占比分别为48.1%、41.3%和36.7%。另外,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也让生育子女成为了年轻人不小的负担,将不想生儿育女作为“恐婚”原因的有28.4%。 他们追求轰轰烈烈,也接受柴米油盐 “婚姻是一座围城。”钱钟书老先生嘴上这么说着,自己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他和杨绛先生美好的爱情之中。在调查中,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青年们嘴上也说着不着急结婚、恐惧结婚,但真的谈起婚姻来依旧兴奋不已,在他们心底依旧将充满爱的婚姻作为至高追求,这一比例达到了约55%。哪怕不是轰轰烈烈的爱,他们也要有平淡而饱含温情的柴米油盐,“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平淡日子的追求在27.91%的八零后、九零后青年心中扎根。 交际圈窄、性格内向是寻爱之旅上的主观障碍 现代科技创造了超长的“宅”家时间,电脑、网络、手机是休闲时间的伴侣。 日渐缩小的交际圈和不愿与人交流的孤僻性格成为单身男女迈向婚姻的第一道主观屏障。如下图,65.1%的人认为交际圈太窄是婚恋的主要障碍,56.2%的人认为性格内向是主要障碍。 精神上要“门当户对” 传统中国社会中,讲究门当户对,这是一种人们广为接纳的结亲条件。在过去,它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喜结连理很合适。在今天,我们的九零后男女们同样看重“门当户对”,甚至比八零后更为认可这一观念。情感专家认为,九零后心中所接受的“门当户对”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完全物质层面的了,其中还蕴含了情感上与精神上的众多要素,特别重要的是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婚恋观、 生活观,这些精神上的“门当户对”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感空间。 生活的重压,不得不“标价”自己和对方 穿梭于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林林总总、纷繁多样的征婚小广告和父母贴出的孩子信息映入眼帘。上海户口、有车有房、985名校,希望对方有车有房、存款百万……进行中的相亲活动现场,对面的相亲者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经济情况与对另一半的经济和性格要求…… 多数的“明码标价”者也迫于无奈,快节奏生活像一架巨大的机器吞噬了现代青年的精力和时间。灵魂与灵魂的真诚碰撞固然美妙,但所消耗的年月恐怕许多人难以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