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乐活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的小森林

【文/蔡娴 图/受访者提供】

    鸡蛋花

    郑超的家就相当于一个属于个人的图书馆或者博物馆,被植物、种子,石头、贝壳、碎瓷片等环绕。

他喜欢带回一些在途中触动到自己的特殊小物,而这些也让一段段旅途故事有形地留在了他的生活中。他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能感动自己的东西,通过它们,可以让人慢慢领会到自然。

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他们走过的都是一条“平凡之路”,却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似乎人走过的路越多,对“家”这个地方就有越多的想法。因为热爱在博物世界里遨游,他让自己住进了一片“微观森林”里;走过了大半个世界后,他把一座奇幻的“天空之城”搬进了家里……生活,因为热爱而让人更憧憬未来。因为热爱旅行而改变的家,其实,改变的又岂止是家呢?

苔藓、龙舌兰、铁线蕨、真菌、仙人掌……小小的一居室里却疏疏密密地摆着上百株植物,这里是城市设计师郑超的家。身为博物爱好者,郑超出于工作和兴趣,经常要东奔西走,他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村落和原生环境,喜欢收集一些当地的物件来当作出行的纪念。但郑超并不喜欢“到此一游”似的去购买当地的工艺品或纪念品,他大多取材于自然,久而久之,就捡回了一片“微观森林”。

“捡”来的博物馆

从小,郑超就喜欢动植物,在欧洲求学工作的那段时间更促进了他对博物学的全面萌芽。回国后,郑超来到上海工作,才开始真正将自己的爱好融入生活。

郑超的家就相当于一个属于个人的图书馆或者博物馆,这里不仅有他旅行带回的植物和种子,以及石头、贝壳、碎瓷片,甚至还有一条木雕床腿……他喜欢带回一些在途中触动到自己的特殊小物,而这些也让一段段旅途故事有形地留在了他的生活中。当然,最多的还是植物,霸王鞭是其中较为特别的一种。它是一种外形酷似仙人掌的外来植物,比较稀有。据郑超介绍,它可能在几百年前就被传到了中国,它可以长得像树一样高大,威慑力很强。所以,多植于南方的寺庙周围,以云南、福建、广东一带居多。郑超每次碰到霸王鞭都会掰一小段带回,“掰一段对它本身是没有伤害的,而且这一段很容易存活。”

不过,并不是所有植物都适合拿回家种植,郑超也碰到过“水土不服”的植物,“每个人家里的环境都不一样,适合生长的植物也很不一样。比如有一种叫沙漠玫瑰的木本植物,它可以开得像玫瑰花一样,很多人家里都种得特别好,但我家就不行,至今也没找到答案。”

当然,郑超也碰到过不少“逆生长”的惊喜。有一次,郑超在日本偶然看见一种攀附在树木或石头上的蕨类植物,觉得很是有趣,就采了一些带回家。他本以为这种蕨类在家中是活不成的,没成想,却爬满了整个盆子,它的触手还不断地往外爬,甚至爬到了其他的树上。如此旺盛的生命力令郑超非常意外:“因为在日本山里看到它的状态和家里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原本觉得它原来生长的环境雨水多又湿润,还有一些小动物会给它施肥,所以,我会觉得在家里长不好。但实际上,它在家里一直在想办法让自己生长,然后确实也长得很好。这一点告诉我,不是所有的野外植物都适合室内生长,但也不代表所有的野外植物来到室内就会变得很娇嫩,它们的生命力可能反而更旺盛。”

因此,郑超家中的植物会随着其适应程度不断调整、精简,最终只留下适合家中环境生长的。 正因为不合适,曾经家中最受瞩目的,由郑超亲手搭建的一个高达两米多的水族箱,也被他慢慢拆掉了。这个水族箱以榕树、金毛狗厥和积水凤梨为主体,缀以苔藓、蕨类和兰科植物等,还有多鳍鱼、红腹鲳和龙鱼穿梭其间。但受时间、精力的限制,郑超即便不舍也坚定地选择了放弃,不过,他将其中一部分移植到苔藓盆中,如今依旧生长得有姿有色。郑超并不希望爱好成为生活的负担,而是让它们慢慢趋于生活化,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

走出小家,为自然教育发挥能量

收集自然物件对于郑超来说,从来不是要去搜罗什么“奇珍异宝”,他觉得真正重要的是找到能感动自己的东西,“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扮演一个角色,你需要一个空间或者容器来承载你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和能量。”郑超觉得,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博物馆”其实就是最适合承载这些的地方。

既然已经拥有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博物馆”,郑超也希望分享给更多的人。曾经,他也尝试过做“自然教室”,在周末朋友聚会的时候,进行一些主题活动。可惜,举行了几次,最终还是作罢了。不过,郑超找到了更适合自己发挥能力的方式。他参与了自然教育的组织,除了配合开展一些跟自然、环境、人相关的活动,他还常常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撰写一些科普类文章,并自己绘制博物画,帮助大家理解。郑超渐渐将自己对博物的关注点从经营自己的小家转移到更大的方向上去。

在工作中,郑超也尽可能发挥所长,他会接一些村落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整体规划工作。目前,他就正在着手一个湿地公园的项目。他和团队正在探索的是,作为国家湿地公园这样的自然保护地,怎么去把自然保护的理念,免受当地人的排斥,并从设计和宣传中得到贯彻,他们正在不断去尝试。郑超已经在当地做了一年多的调研工作,去采访去拍摄,他不断和当地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故事,他希望最终的设计是可以传达当地人生活智慧的。

“对于设计来说,如果没有个人感情投入其中,你做出来的东西是打动不了人的,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图纸。”郑超觉得,要让一份工作持续下去,变得有意义,就要让自己和工作结合到一起去。

在郑超看来,博物这一学科,有助于心灵的拓展,“对我来说,生活是除了自己通常的状态之外,还希望了解到世界万物的一些面貌,或者其他人的一些生活和投影。我觉得有意义的生活,就是除了吃喝玩乐以外,也能了解到世界上的种种生活。所以,我会花时间去做这样一些事情,让我得到满足。”

“哪怕每天都走同样一条路,因为认知的不同,就会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他觉得,每个人的博物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经过的地方,对各种东西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郑超希望打破一些旧观念,“博物不一定是在深山老林里,城市里就有很多。说白了,博物就是人类智慧不断的积累,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博物,关键就在于你要用心去观察它和你之间的连接。”郑超认为,博物一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一定会在这些人心里埋下种子,让他们会很渴求去了解自然,这个群体也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大。

此外,郑超还做了很多与聚落文化、社区相关的工作。他说,这些其实也是现在慢慢缺失的东西,“现在的人都没有所谓的社区感和邻里感,我们所有的古村落,它自己本身在落寞。因为曾经的一些产业或者支柱产业不在了,交通也变了,大都被工业化的生产替代了。自己在落寞的同时,旅游又对它进行了另一轮快速的价值榨取。这些内容都是我现在除去正常工作之外再去关注的东西。”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