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然而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无论在时间、空间,还是丰富性上,都浩瀚无边。曾经少年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一头撞见庄子这位前辈,他告诉你,用有限的人生去追逐无穷无尽的知识,你就危险了啊!终有一天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心有不甘,呼喊“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又能如何?正如蝴蝶飞不过沧海,没有谁忍心责怪。 其实啊,庄子可不是丧丧地让你不要去追求,而是引导你找到窍门,打通任督二脉,到达“天大地大万物皆备于我”之境。窍门在哪里?孔子会说“一以贯之”,而古希腊人的神会说“认识你自己”。 找到你的那个“自己”,是每个人生来的任务。到那时你会发现,你那个别、特殊而有限的人生,同样如同星空般浩瀚。人的一生,其实是无数星空在某个瞬间的偶遇。或许留下回忆,最好完全忘记——但此时此刻,这一生就是你的“自己”,你的世界。 《逃避自由》 作者:[美]艾里希·弗洛姆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11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就如尚未脱离母亲子宫的婴儿一般。然而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周遭事物不同后,我们就逐渐开始脱离自然,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开始我们的个体化进程。 然而,自由除了给个体带来独立,也可能会使个体失去原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面对庞大的社会外界,独立的个人难免感到孤独和无力,因为害怕得不到群体的认同而战栗。为了摆脱这样的孤独感,个人就产生了臣服于某个权威或高于自己的存在的冲动,通过新的纽带来重获归属感,这就是“逃避自由”。“逃避自由”的人会时常产生“自己的思想究竟是独立思考的,还是别人灌输的”疑惑。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作者:[美]丹尼尔·凯斯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5-4 当我游荡在黑暗的街头, 我在那里能找到的最后陌路上, 其实是在寻觅一种方式, 想在保持智识自由的同时, 让自己的情感也再次归属于人群。 一项可以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小说主人公查理·高登原本是智商仅为68的弱智,在通过这项大脑改造手术后,智商跃升到了185。实验成功了吗?查理的确变聪明了,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成为一个掌握十几种语言并快要修完博士学位的天才。 然而,原本个性和善的查理回忆起了自己从前备受欺压的生活而痛苦不堪。现在,查理获得超人的智商后,周围几乎没有人能够忍受他说话中的自我优越感。他的人际关系急剧恶化,负面的情绪拉扯着他。智商的提高并没有使查理获得更多幸福,反而使他失去了从前的快乐。 《灯塔》 作者:[法]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6-2 生命里的很多时候,我们只剩独自一人。 就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 静静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岛屿, 以抵抗夜以继日的孤独。 作者用漫画讲述了一个在海面上的灯塔里与世隔绝地生活了50年的怪人。长相畸形的灯塔怪人一出生就在灯塔里,从未离开,只能根据父母留下的旧词典,结合想象去理解外界。因为一个水手的到来,灯塔怪人开始慢慢积累起离开的勇气。这让人想起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那个未曾离开大海的主人公1900。 “灯塔”就像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隐秘处,有着想要藏匿的小小心思,因为有些“畸形”而不愿暴露在人前,害怕受到外界的非议。也许有一天,也会有代表勇气的人和事物能鼓励刺激到我们,敞开心扉,迈出灯塔,走入更广阔的天地。《灯塔》用探索人们内在情感的图像,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的种种精神困境。 《公主走进黑森林》 作者:吕旭亚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8-8 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能帮女儿想的都想到了,能帮女儿做的都做了,这样的妈妈无疑是个问题。 本书挑选了《牧鹅姑娘》《睡美人》《白雪与红玫瑰》等7个以女性为主角的童话故事,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来探索解释这些童话,触及7种不同的女性心灵成长方向。 其中第一个故事《牧鹅姑娘》,分析了一个“永恒少女”形象的女主人公,她天真、可爱,但却空洞、脆弱。她不愿发展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行动力,总是被动等待他人的救助。如同我们所熟知的童话套路:公主遭遇困难,被王子拯救,然后进入婚姻,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本书中的这个故事没有止于此,随着情节的展开,女主人公开始摆脱以爱为名的操控,开始放弃依赖,独立成长,主动承担责任,运用权力,逐渐获得了依靠自己应对困难的力量。 作者在有趣的童话解读中,让读者轻松理解荣格学派的成长心理学,重新认识成人世界;让面对家庭、社会、内在、外在各种挑战的女性,依循内在召唤,由一个“依附者”的形象蜕变得睿智独立,不惧挫折与挑战。 《思考,快与慢》 作者:[美]丹尼尔·卡尼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2012-7 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做某件事,这件事又是有挑战的,你就会很不情愿或者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一种人类思考的框架: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代指人类的非受控或无意识的思考模式,也被称为快思考,比如人们能够迅速得出2+2的结果是4;系统2代指受人自身控制的或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也被称为慢思考,比如人们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计算才能够得出23×36的结果。 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自我保护,会尽量避免有难度的思考,因此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通过系统1思考或判断。但有时系统1可能得不到结论或是容易得到错误结论,因此人们需要求助系统2进行更为复杂和费力的思考。 系统1和系统2两种思考方式各有利弊,人们可以从点菜开始训练自己的思考决策能力,并用两种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代价最小,效果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