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创意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唤手的创造力的回归

【文/周琳琳 图/PACC提供】

“原始社会没有任何工具的时候,人类就是靠一双手打造自己的生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却逐渐把手忘记了,更重要的是把手上的创造力忘记了……”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席汪大伟的这番感慨很值得生活于现代都市的人们深思:“手造”曾经是生产人类生活必需品的方式,而眼下,人们却离由手工所带来的创造越来越远。

第四届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就像这个时代的一种呼唤,呼唤手的创造力的回归,感受返璞归真的生活体验。在博览会现场,来自中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十五个国家的三百余家展商携手打造起了这座“手造星球”,丰富有趣的手工艺覆盖了刺绣、编织、布艺、陶艺等门类。参与的大人和孩子,都在其中通过双手释放了创造力,亲手制造了生活中的小确幸。

新体验·见文化见生活

本届手造博览会上,千余种沉浸式手造体验课程,涵盖刺绣、编织、布艺、陶艺、木艺、竹艺等多个非遗项目和手工艺门类,成为了观众近距离感受手工创造力的绝佳机会。纷繁的手造产品和体验项目往往被安排在最醒目的位置,各个展位前都人头攒动。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互动展演活动中,观众可体验套印“见字如晤,想念”的传统笺纸。这几个字来源于苏轼墨迹,仿佛传达了古人的“想念”。在当下,真正的墨宝字迹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此次和“字”的相约,又像唤起了《从前慢》的初心和感动。

一张白色幕布后,两个孩子认真而专注地挥动着手臂,不时传来一片欢声笑语。原来那是皮影彩绘的体验课程。这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没有电视、电影的时代,填补了人们娱乐生活的空白,成为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寄托。皮影鲜亮的色彩不应在记忆中褪色,而应给当代人新的体验和感受。

暖意吊灯设计、冬日水晶瓶制作、抽象油画创作、圆点油画创作……这些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开发的手造课程,让观众满意而归。

课程以外,互动装置《以绣为源,音为针,线为舞》也为观众提供了全新体验。一整面的电话听筒,被涂上柠檬黄、苹果绿等轻松活泼的马卡龙色彩,与另一头的中国刺绣来了一场奇妙的跨界连接。拿起话筒,说出甚至呐喊出对手造、对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热爱,发出的声音便会引发线条翩翩起舞、绵延不绝,象征着中国刺绣百花齐放的格局。

另外,不少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内容融合进了手造课程,由非遗传承人亲自讲授的大师级课程共有五十多门。观众通过体验课程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之美,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手工艺。西秦刺绣传承人王金平带来的是传统布老虎制作体验课。传承人在讲解布艺制作的同时,还向现场的孩子和家长介绍起了布老虎的寓意。“布老虎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寓意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驱邪、祛病和祈福的美好愿望。”

另一边,几套精致大方的旗袍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旗袍上的“蝙蝠珠球”压襟尤为特别。它们原是红色珠球,以金色蝙蝠图案点缀其上,配以木制镶嵌背云及各种隔珠、流苏穗及彩色丝线手工绕制而成,可作为旗袍压襟、项链吊坠、包挂使用。绕线流苏体验课现场,盘扣和中国结非遗传承人吴颖雯拿着几件成品在观众的着装和饰品上比对,果然增色不少。

“新体验”成为了本届手造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在以往手工技艺课程的基础上,这些体验课程融入技艺背后的传统文化和有趣典故,并以现代化的手法进行互动展示,提升了观众对技艺的兴趣和认知度。数十位非遗传承人的亲自授课,及他们对非遗作品的解读和探索,促进了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

新设计·赋能当代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这次,它们从各地汇聚到手造博览会现场,观众不仅能够参与丰富多彩的手造体验,也能领略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闪烁着手艺人的精湛技艺,也体现出设计师的智慧光芒。 

在赤水竹编的展位,竹编作品琳琅满目。这些细细的篾丝与茶杯紧紧贴合的作品,赋予瓷器特别的审美视觉体验及文化内涵。这是传承人杨昌芹研发的立体瓷胎竹编工艺,可以为杯子增加防烫的功效,以及颇具质感的触觉。赤水竹编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和当地人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传统手工技艺回归生活,甚至引领生活。除了立体瓷胎竹编,他们还设计制作了造型、工艺和质量都堪称上乘的竹编画、竹编包等物品,一经展出便获无数好评。 

四川省阿坝州非遗作品的展位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以传播传统藏文化为理念,搭建了一座原汁原味的多美林卡民宿。阿坝织绣以“若诗若画若尔盖”为题,介绍了若尔盖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吉祥娃娃”手工人偶、藏族手工银器等手工艺品在若尔盖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的妙心巧手之下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观众们席地而坐,随性漫谈,恍如置身于阿坝州的青青草原。 

非遗技艺积极融合现代设计的同时,设计品牌也在积极运用非遗技艺。“开物成务”就是这样一家专注于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创新应用的东方美学品牌。通过科技、工艺、装备的创新,他们运用设计的力量,把雕漆、刺绣、竹编、陶瓷等中国传统工艺技法,应用于原本普普通通的产品上,从而使非遗保护和消费升级合二为一,也让观众看到了一众充满“中国气质”的身边美物。 

新生活·海派都市的注解

古法造纸、朵云轩木版水印、绒绣、面塑、棕编、土布、金山农民画、高桥松饼、宝山吹糖人……手造博览会对这些上海本地的非遗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许多对此不甚了解的观众直呼惊喜和骄傲。海派非遗项目支撑起了上海文化软实力,也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正如汪大伟院长所说:“手造不单单是对人的创造的呼唤和回归,也是人们心灵沟通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挖掘和普及海派文化,与市民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其中,上海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调性和文化符号,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来自枫林街道的上海剪纸作品不只延续了传统剪纸的技艺传承,还融合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海派文化,反映了上海的风土人情和城市的发展历程。传承人孙继海亲临现场,他精湛的技艺让观众们驻足停留,叹为观止。只见他快速利落地“咔咔”几剪子,栩栩如生的动物们就跃然纸上。“其实剪纸并不难”,在孙继海的鼓励和指导下,观众们也纷纷“操刀”剪纸,不一会儿就收获满满。

除了体验“动手剪”,另一传承人李守白和他的女儿兼学生李诗忆,还把传统剪纸与现代设计、现代科技进行结合。他们展出了许多非遗文化衍生品,如剪纸灯饰和剪纸相框等,它们既能装饰美化家庭,又具有功能实用性。他们还通过AR技术展示上海剪纸,把富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和旗袍制作成了AR画面背景。女性观众们纷纷来到镜头前,化身身着旗袍、手持折扇的知性女郎,在石库门前留下“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手造博览会有一个亮点是“国际手造品牌中国首秀”。比如奥地利水晶create your style手作系列、英国经典手造集团House of Craft中国首秀、英国顶级画材温莎牛顿彩绘系列、法国百年品牌dmc奢华黄金绣线、日本金座金箔系列、miyuki和toho串珠中国首发等,都在手造博览会上惊艳亮相。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新表示,许多国际大品牌都很愿意加入这场手造盛会,手造博览会不但让海派文化和国际接轨,也拓展了上海市民的国际视野。

深挖本土创造,吸纳国际品牌,手造博览会不仅在冬日里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了暖意和喜悦,也对其海派文化与特色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