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冬雨的洗涤,在大雪那一天,上海一夜入冬。 人们为了抵御忽然到来的湿寒,纷纷从衣橱里拿出了冬衣棉服,把自己包裹起来。走在冬天的街道上,你会看到,大部分人都选择深色的、素色的外衣,脖子都缩在围脖里,再配上严肃的表情,这便是我们冬天经常看到的景象。相比于春夏的花枝招展、眉开眼笑,冬天的人们在选择色彩时有意无意地谨慎了很多。这样看,我们在基因里因为季节不同而对于色彩的不同选择,似乎印证了我们人类也是一种季节性动物。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开心地穿上一件红色的或者蓝色的大衣,从一群黑衣人中跳脱出来。 涉及空间领域,也会有一些有趣的现象:绝大多数建筑师似乎都像是入冬以后的寒鸟,最爱用的色系就是黑白灰,或者,是木色系、赭石色系的“黑白灰”。这也许是因为在建筑师的养成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素描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形体、明暗关系和透视去造型。但是,我一直持另一种态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随便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增加照片质感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照片处理成黑白的;而一张有质感的彩色照片的要求似乎要高得多。于是,我便大胆地猜想:“黑白灰”是一种相对讨巧、简单的色彩处理方式,是一种安全模式,但,显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模式。 食有五味、人有千面,倘若空间也有精神,也不应当只是克己复礼的清汤寡水模样,更不应是自说自话地罗列材料、堆砌形式。朴素平静是一种设计,浓墨重彩也是设计。这是我一直以来作为一个设计师所秉持的观念。因此,在我的设计作品中,我会避免单调、枯燥的色彩,一直试图选择更为活泼、生动的色彩模式去诠释空间。炙热的,就通过红色表现出少女心中的那团火;忧郁的,就通过无尽的蓝色表达思绪中的深邃;活泼的,就从彩虹中截取一段,在现场与人舞蹈。在浩渺的世界中,专注地、谦卑地创造sparkling的一隅。这,便是我对于这个世界的回应。 在建筑学的理论中,有一句“Less is more”备受推崇。我认为这只是面对不同空间问题时的一种取舍,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设计师给出的一个预设。但是大千世界,理应更多。More, is more.装饰和细节都无罪,因为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人,能感受到的,恰恰就是那些装饰和细节。 看过一组眼睛的微距写真,在澄澈的晶状体之下,在澎湃的虹膜中心,有一个小小的黑洞——也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在人类尺度所触及的黑洞——所有的光线都被吸收进去。这便是我们观察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睛,多彩的世界映射在我们的眼睛中,这是一种天赐,我们不应辜负这种感受世界的方式——色彩。 作者:梁海涛 锦莳设计设计总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