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倾情志

上一版  下一版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凯:人生是一条抛物线

【文/王婳】

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条抛物线,你有高点,就一定会掉到低点。所以可能很多在人家眼里看来觉得我舍弃的,对我自己来说,是得。

磨出来的诚意之作

侯鸿亮、孔笙、王凯……最近登陆东方卫视的《大江大河》是彼时“正午阳光”口碑和收视保证的黄金组合继《琅琊榜》和《欢乐颂》后的又一次联手。三位都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严肃而真诚地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巨大变化的史诗般剧集,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小说《大江东去》,讲述了自1978年起的改革开放第一个十年里,国营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宋运辉(王凯饰)、雷东宝(杨烁饰)、杨巡(董子健饰)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剧中,王凯扮演的宋运辉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天资聪颖,没念过高中的他,通过刻苦自学,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大学录取。在王凯看来,“他(宋运辉)两耳不闻天下事,全部心思都放在书本中,除了基本的生活起居外,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学习”。

于是,为了凸显角色废寝忘食的“学究”精神,王凯在研究剧本和人物之后给宋运辉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小动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还当场演示了起来:“推眼镜的手法也能凸显出角色的个人气质,对于宋运辉来说,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都浪费时间,所以我特别为角色设计了用鼻子拱眼镜的形式。”据说,当时这个表演,就连导演都觉得有点“丑”,担心他拍了这部剧之后会掉粉,但王凯完全不在意,他甚至认为,只有这个动作最符合人物的性格。

不仅如此,为了能表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充满命运感的宋运辉,他还私下向父母“讨故事听”——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青春、生活的具体形态。“首先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仔细揣摩了他们年轻时的状态;其次,我看了一些他们那会儿的合影,黑白照片,人物状态特别精神,朝气蓬勃,这些对我的角色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王凯说,这一次的拍摄,碰到了很多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次把自己掏空,再一次次填满的过程。从稚气未脱的十八岁一直演到成熟稳重的化工骨干,王凯用了一个“磨”字来表达:“很多感觉是不能靠演的,得真正把自己当成那个年代的人。那会儿人很纯朴,很纯粹,很简单。 抛弃私心杂念,不要想太多,把内心放干净了,自然而然地,清澈感和拼搏感就会出来。所以人家都说相由心生,你心里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外在表现就会有一种轻松感出来。”

有舍有得才是最好的状态

彼时,“正午阳光”和旗下几位当红艺人成立了各自的工作室,很有意思的是,大多数都是“得”字辈儿的。到了王凯这儿,他最后在一堆名字里选了“得舍”。

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就觉得当时看了这两个字很有感觉:“一直觉得,可能很多在人家眼里看来觉得我舍弃的,对我自己来说,是得。”

所以,这个名字一直跟着王凯,直到如今自立门户。王凯说,虽然这几年自己风头正劲,其实对一名演员来说,真正递到自己手里,能直达内心的好角色并不多。所以,35岁的他,决定“慢”下来。

比如,不拍戏的时候,他就尽情享受自己的癖好:白天饮茶,晚上小酌红酒。“喝茶的时候呢,是可以改变能改变的事,喝红酒的时候是接受不能改变的事。人会很容易情绪化,可能平时你想不通的事情,喝点酒后,你会突然一下就想通了,然后自己就豁然开朗了。”

还有,他也想做回33岁以前,那种可以常常有时间体验生活,然后获得一些宝贵生活经验的自己。他甚至毫不避讳,虽然近两年自己很红,但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慢慢淡下来。“我相信就是个抛物线,你有高点,就有低点。慢慢地大家对你的关注回到一个正常化的水平,大家只是喜欢你这个演员、喜欢看你演的戏,对你其他东西已经不太那么care的时候,我就可以有更多的自由的时间。”

是的,这样慢下来之后,他真的可以静静地考虑30岁前后的这些年,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些变化。王凯说,他希望自己通过这些变化,能更稳地走下去。“有一位前辈跟我说过,他说人生就像一个抽屉,你在不同的地方开不同的抽屉,比如说你到了这个场合你就把这个抽屉打开,你离开这个场合回到家就把这个抽屉关上再打开你属于家的那个抽屉。我觉得很对,你得不断去适应这个环境,适应很多涌入到你的人生当中新出现的一些人和事,你得去学习,去接受,去慢慢地适应。”

花絮  Highlight

在《大江大河》小说原著中,王凯饰演的宋运辉一边在生产大队劳作,一边自主复习功课准备高考,日子过得相当艰苦。为了给观众呈现一个更真实的形象,本来就身形清瘦的王凯又给自己“布置任务”,强行瘦了好几公斤。“宋运辉的出身不好,小说中对他的描述是‘骨瘦如柴’。我已经很瘦了,孔导看到我就说你还要再瘦一点。最后戏里有我穿背心的戏,胸前一根根‘排骨’很明显。”

 

 

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