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院士说:学习能力、创新思维都不能少

记者 刘春霞

记者 刘春霞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怎样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日前,在上海安生学校举行的一场对话院士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褚君浩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读书、思考、实践都非常重要。他表示,创新人才要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而勤奋、好奇、渐进、远志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可以引导青少年向着美好的未来迈进。

读书、思考、实践都非常重要

褚君浩院士说,如今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得非常快,而这些先进科技的背后,是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极致的工匠精神。比如,我国风云卫星上的红外探测器等先新设备,没有科技创新的设计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完不成的,同时,没有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也完不成,所以培养创新人才,两方面的能力都非常重要,即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做到极致的做事能力。

如何才能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褚君浩院士认为,读书、思考、实践都非常重要,“读书不仅仅是增长知识,还会增长思维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思考则是要考虑问题、提出问题,而实践既可以是做题也可以是动手做出科技产品。”他表示,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即勤奋、好奇、渐进和远志,“不勤奋,什么事也做不成,但光有勤奋还不够,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质,有了好奇心才会提出各种问题。而渐进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前进,远志则是有远大的志向。”

将STEM理念贯彻到教育中去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褚君浩特别强调了STEM理念的重要性,即科学发现规律、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的结合。这与古人所说的“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的观念相契合。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规律和真理的探求,只有将技术与真理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创新。他呼吁将这样的理念贯彻到教育当中去,培养出既有深厚学术基础,又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要创新,就要有独立思维。”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杨雄里坦言,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人类已经有了很多重要发现,但这些知识都需要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更新。“我们要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的观念,黑格尔曾经说过,既要尊重权威,但也要蔑视权威,这其实就体现了创新精神。”杨雄里院士鼓励同学们,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努力去树立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精神,“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发展,我们的科学才会一步一步向前发展。”

论坛上,上海总工程师协会智库专家金贤、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等也一起探讨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共同为未来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各位院士、专家的观点碰撞,让现场的师生和家长获益匪浅。有家长表示,大咖的讲解极富启发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对于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生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