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适从 从原来紧张的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有些同学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对于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的学生来说,随着压力的释放,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 建议应迅速调整目标,对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避免因迷茫而产生心理困扰。比如主动去了解搜集心仪院校的招生信息或专业信息,模拟志愿填报;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前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过度补偿 连续上网、日夜颠倒、疯吃疯玩、熬夜追剧,这大概是很多毕业生高考后的真实生活写照。有些同学彻底放飞自我,沉迷于网络,打破生物作息规律,常熬夜赖床,三餐不定。 建议同学们跟家长或者同学一起做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减压放松计划。比如有兴趣的娱乐活动和体育运动,游泳、踢球,看电影、旅游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悲观自责 有的同学因为没有发挥好而自责懊恼,会反复回忆、寻找、品味本次考试中的不足,放大痛苦的情绪体验,带来较强烈的挫败感。他们否定自我,产生消极情绪或行为。成绩不理想,就会对未来的人生感到绝望。 应放弃“高考没考好,人生就完了”的短线思维。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多与老师或父母沟通,做好面对各种结果的心理准备,保留自己的信心,允许自己暂时的倒退,要懂得,有很多因素会使既定目标不能及时实现,但可以“延迟”来满足。 焦虑抑郁 许多同学在考后会出现这种患得患失的状况,尤其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还不错的考生。他们往往期待值比较高,但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茶饭不思,由于不确定性而变得焦虑。消极情绪十分正常。但如果焦虑的情绪引起一些过度反应,就需要主动做一些情绪调适。 看到这些情绪,告诉自己,“我的焦虑对高考成绩并不会有什么影响”,并将这些情绪合理地宣泄出来。接纳结果,而非给自己附加额外的压力。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空间,抱抱自己,通过多参加兴趣爱好活动、多和同伴师长聊天交流等方式来舒缓过度紧张焦虑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