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 荒山需要绿化,海底也需要绿化吗? 几天前,背着氧气瓶、身着潜水服的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沛东,又一次扎进山东威海一片海域,从海底取样,准备带回青岛进行化验。 “虽然我潜水已经16年了,但每次下去还是会很激动,因为在水下我能看到一片‘草原’,有鱼类、贝类、海参等动物,那种欣欣向荣的感觉特别好。”张沛东口中的“草原”是海草床。 长满海草的海底,又叫海草床,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育幼场和庇护所。但此前一段时间,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全球海草床大量消失。 2008年,刚刚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毕业并选择留校工作的张沛东,与同校读博的李文涛,来到我国海草床代表区域威海市荣成湾实地调研,发现问题已颇为严峻。“比如我们调研的天鹅湖,因为海草大面积减少,大天鹅失去了主要食物,来此越冬的数量锐减。”李文涛说。 面对海底生态危机,两人决心调整研究方向,从热门的水产养殖,转向当时少有人从事的海底生态修复。 经过长时间努力,师生团队搞清了鳗草的生长规律,找到种子采摘的最佳时机。随后,研发出鳗草实生苗人工培育技术。有了这项技术,自然环境下近三个月才能萌发的鳗草种子,10天就可以萌发。为了提高种植效率,他们开发了鳗草植被构建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台(套)设备。 16年时间,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团队参与国内10多个海底生态修复项目,在黄渤海累计修复养护海草床2万余亩。 如今,他们长期耕耘的天鹅湖,四成以上的海草床已被修复。得益于此,每年来此越冬的大天鹅数量越来越多。不仅在威海,在山东、河北、辽宁等多地,这套海草床修复技术都得到应用,既改善了当地海域水质,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