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学生导报

下一版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青少年打卡渔阳里

“红色露天博物馆”展线国庆再升级

记者 冷梅 摄影 吴恺

国庆第一天,位于淮海路上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早早开门迎客,一群身着中学校服的学生手拿五星红旗,大步走进渔阳里参观。 这七位学生来自上海民办浦东交中初级中学六(3)班。一位同学的母亲告诉记者:“打卡红色场馆很有国庆的仪式感。而今天,我们的第一站是从中共一大纪念馆国旗广场出发,第二站渔阳里,这对即将迎来入团仪式的他们来说,是非常生动的一堂团课。等下小分队还要去中共二大,一路展开上海红色场馆的打卡。”

记者 冷梅  摄影 吴恺

“红色露天博物馆”:让红色资源可见、可感、可触

据记者采访了解到,国庆期间,渔阳里免费向公众开放并安排了黄浦“新青年”讲师团讲师开展二十大精神线上主题宣讲等活动。

而就在国庆前夕,黄浦区“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推介会暨“红色露天博物馆•红色故事用心说”宣讲大赛展示活动举行。活动现场,徐光寿、何继良、张黎明、李瑊、路平、储明军、吴蓉瑾、曹跟林、孙国英、王豪斌、顾博凯、马亦男等获聘“红色露天博物馆”第二批“馆员”。其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研究专委会主任、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瑊作为渔阳里研究方面的专家获聘荣誉“馆员”。

黄浦区20.52平方公里辖域内,有143处红色资源,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市第一。近年来,黄浦区正在着力打造“红色露天博物馆”,将众多红色资源、街区景观及文化生态融合呈现,形成具有博物馆特点的展示、阐释、研究、收藏、保护的功能载体。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烈士的扮演者王佳俊对当年上海电台三烈士的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的故事如数家珍。其中,秦鸿钧烈士在上海设立的第一处秘密电台旧址,正是在这样一栋老洋房中,位于瑞金二路148号,如今是黄浦区第二牙病防治所所在地。

再比如,老渔阳里2号(现为南昌路100弄2号)是黄浦区最重要的红色地标之一。老渔阳里2号是《新青年》杂志办刊地,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成立地;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中央机关所在地,发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份文件。

如果说分布在全域星罗棋布的红色点位是珍贵的“展品”,那么红色文化资源集聚的主题街区就是精心打造的“展区”,再通过街路串联的方式形成“展线”,遴选关心和研究红色历史的人员作为“馆员”,立足黄浦区实际探索形成多元共治的红色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机制”。

4条专题展线上新:重走光辉历史 追忆英烈足迹

此次“红色露天博物馆”品牌再升级,同时发布了4条专题展线。“英烈荣光”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的专题展线,将黄浦区域内梁仁达烈士遇害处、茅丽瑛烈士遇害处、五卅惨案爱国群众流血处、五卅运动纪念碑、茅丽瑛烈士塑像、韬奋纪念馆、秦鸿钧秘密电台旧址、法电六烈士纪念堂、王若飞烈士纪念像9处革命烈士纪念设施“串珠成链”,让广大市民群众重走光辉的历史,追忆英烈的足迹。

上海解放专题展线,选取上海解放时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升起处绮云阁、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外滩第一面红旗升起处海关大楼、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老市府大楼)、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共5处红色地标,将南京路步行街、外滩沿线及周边与上海解放相关的红色点位串珠成链。

寻迹《新青年》专题展线,点位包括: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机器工会纪念雕塑、又新印刷所旧址。

“永不消逝的电波”专题展线,点位包括:中共中央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中共秘密电台器材供应站旧址,李白、邓国军贝勒路秘密电台遗址,秦鸿钧金神父路秘密电台旧址,秦鸿钧新新里秘密电台遗址,叶钟英、张志申福熙邨秘密电台遗址,刘鹤孔安纳金路秘密电台遗址,吴克坚旧居,上海电信博物馆。

多条贯穿中国建党历史的重要展线也成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最有仪式感的红色巡礼。

 

 

学生导报